牛刀:高房價的瘋狂扭曲了中國經濟
——32.53%的新增貸款僅換來10%的GDP
中國的經濟形態極其扭曲。1季度,主要金融機構及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和城市信用社房地產人民幣貸款新增8457億元,季末余額同比增長44.3%,比上年末高6.2個百分點。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3207億元,季末余額同比增長31.1%,比上年末上升0.5個百分點;個人購房貸款新增5227億元,季末余額同比增長53.4%,比上年末上升10.3個百分點。
這進入房地產的8457億新增貸款,相當于今年一季度的貸款總額的32.53%。實際上還有一筆巨額貸款流進房地產無法統計,那就是長三角珠三角一帶大量的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主,從銀行貸出大量的款項不投向實體經濟本身,而全部用于炒樓。也就是說,炒樓的首付款也有大量是在新增貸款當中挪用出來的。
而一季度中國的GDP為80577億元,同比增長11.9%。因為房地產在GDP的統計中是對應投資的,一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5320億元,同比增長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個百分點。而一季度,房地產開發投資只有6594億元,增長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個百分點,增速不可謂不快。那么,還有一筆數據,我們可以統計一下。
1-3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5361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5.8%。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增長34.2%。1-3月,商品房銷售額7977億元,同比增長57.7%。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額增長55.2%。我們把商品房的銷售額7977億加上房地產開發投資6594億,為14571億,相當于GDP的18%。如果以年度計算,房地產的實際GDP為銷售收入,只有7977億,不到GDP的10%。
如果將同樣的貸款用于其他產業,會產生多少GDP呢?取其平均值,可以產生的GDP高達24000多億。從這個數據的對比可以看出,房地產拉動GDP完全是胡說。那么,資金為什么流向房地產,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房地產在銀行貸款存在杠桿效應,其他實體產業則不具備這種效應。
比方說,開發商開發項目貸款自有資金比例為20%,在銀行貸款的杠桿效應為4倍,也就是說有20萬就能貸出80萬。還比方說,你個人有30萬,只要是買房子就能在銀行貸款70萬,也有兩倍多的杠桿效應。其他的實體產業,很難有這樣的效應。房地產的效率和風險全在金融杠桿效應發揮的好壞。
一個好的金融體系,對房地產的風險控制是相當嚴明的。如果按照首付30%,二套房首付50%這樣的比例,銀行、個人和開發商的風險系數是對等的。在風險系數是對等的情況下,即使通貨膨脹嚴重,投機資金也很難流進房地產?,F在流進房地產的投機資金大多是在寬松貨幣政策的體系下,以高杠桿效應撬動投機的,這樣的購買對拉動GDP沒有一點好處。這就是我們看見的投資增長如此龐大,而實際不產生GDP。
由于投機資金的大量流進房地產,壓抑了其他產業的投資,在假按揭、假身份證、假收入證明等一系列的投機造假嚴重的情況下,中國樓市的投機炒作其實已經演變為一場巨大的龐氏騙局,最后這些已經創造的GDP都會流失殆盡。換一句話來說,只要給銀行造成了騙局,現在的GDP就不再是GDP,甚至還會影響銀行的GDP,所以,一位前輩告誡說:房地產經濟是靠不住的。
但是,就是這種靠不住的房地產,已經嚴重扭曲了中國經濟。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初步測算,一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增長貢獻率為52%,拉動GDP增長6.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57.9%,拉動GDP增長6.9個百分點。進出口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9.9%,拉動GDP-1.2%。 在內需中,消費貢獻相對較為穩定,今年一季度貢獻率為52%,去年全年貢獻率是53.1%,投資貢獻率回落,由去年全年資本形成的貢獻率94.6%回落到今年一季度57.9%。
拿到最多的貸款,產生的GDP卻直線下滑,而且,房價越高同樣的面積貸款就越多,泡沫就越大。這一切都是高房價引起的虛假增長,如果泡沫被風吹走,那么,房地產只是一架洗錢的機器,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會越來越低,但是,在銀行拿到的貸款卻越來越多。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