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展超
以往,當中央媒體就某一社會經濟熱點頻頻發言時,往往成為政策調整的先行信號。因此,當近日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接連針對樓市發表時評報道之際,不少坊間人士暗自揣測,高層或許正在醞釀新一輪的調控政策。
不過,新華社以及《人民日報》的相關人士在接受媒體詢問時均表示,此番有關房地產的評論和報道均屬于本部門的系列策劃,是對社會熱點話題的關注,而非出自“上級授意”,從3月28日到4月2日,新華社以《紅火景象下的樓市之憂》為開篇評論,連續6天播發評論,對房地產當前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其話題包括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樓市交易中的投機行為、權房交易中的官員腐敗,以及利用稅收政策調節房地產市場等。
縱觀這些話題,涵蓋當前樓市熱點,既包括房地產市場制度建設這些深層次問題,從根源上探究中國房價為何高企難降,也探討了樓市運行中的特色問題,如各式各樣的炒房團等,以便從市場自身找尋當前樓市亂象的各種具體因素。
而《人民日報》近日也以“追問中國樓市·民生三問”為題,展開房地產市場的系列分析和報道。從4月1日的《房價今年會怎樣》,到4月2日的《“地王”會不會消失》,再到4月6日的《預售制能否取消》,三篇報道都聚焦民眾關切的要害,也是當前業界迷茫之處。
在去年年底中央調控政策密集出臺,國內樓市稍作調整之后,當前重點城市房價又開始大幅飆升,其場景令人咋舌。這種敏感之際,官方媒體接連發出建言樓市政策調整的聲音,外界將其視為官方信號并且進行“放大”處理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一位知情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人民日報》的此次房地產系列報道在兩會之前就已經推出,并沒有來自高層的授意或者提前預知相關政策變化,而是針對當前樓市熱點而實施的報道策劃。
新華社國內部評論室主任張建高在接受《法制晚報》采訪時也表示,全國兩會剛結束,來自代表、委員對房價快速上漲的聲音比較強,他們就開始策劃這一評論系列。
對于新華社如此高調推出房地產評論可能背后有推手的猜測,張建高表示,這是他們自己策劃出來的,主要是出于作為媒體人的責任感。
雖無高層授意,但中央媒體如此密集報道樓市,并建言政策調整,過往并不多見。這也反映出,房價不斷上漲、擠壓民眾需求已經成為當前社會最重要的難題之一。
溫家寶總理今年2月下旬在接受在線訪談時已經表示,本屆政府有決心在任期內把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使房價能夠保持在一個合理的價位。
相關報道:中央媒體齊“轟”樓市 專家指作用不比總理講話
社科院工業經濟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表示,新華社的評論依舊圍繞加大已經熟知的房地產泡沫層面,即便提出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也只能說抓住了問題的表皮,不是要害。房地產的真正要害,是中央層面的政策走向問題。
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趙曉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新華社的“六連評”對樓市起的作用可能很小,“比得上總理的講話嗎?”
中央媒體密集關注樓市,是否意味著樓市將迎來新一波更有力度的調控?是否在為物業稅開道?
曹建海分析,不能低估中央媒體的聲音,決策層如果連新華社的聲音都置之不理,中國高房價的走勢那就真的沒救了。不過反過來看,由于新華社的評論并沒切中問題的核心,其影響力也不必高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