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4月3日消息(記者喬仁慧黑龍江臺郭亞洲楊春花)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18時47分報道,春耕在即,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今年大豆種植面積預計減少近10%;原因是價格低廉的洋大豆大量進口導致大部分企業從春節前到現在停止收購大豆,嚴重挫傷了農民種植積極性。
迫于成本壓力,黑龍江省頗有實力的油脂加工企業龍江福糧油公司已停工兩個多月了,總經理宋勝斌很無奈:“受進口大豆影響,豆油、豆粕要虧損200多塊錢,200多塊錢國家給我們補助160元,這樣加上補助還要虧不到一百塊錢。”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一位工作人員透露,目前全省70多家規模以上大豆加工企業基本停產、停止收購大豆:“尤其是從2008年之后,常年維持開工的企業基本也就是在10家左右。”
數據顯示,2004年我國進口大豆首次超過2000萬噸,去年突破4000萬噸,今年1月同比增長了34.5%。價格低廉的洋大豆不僅使大豆加工企業陷入困境,也嚴重挫傷了黑龍江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黑龍江省農委種植業管理處的一項最新種植意向調查顯示: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減少近10%。
哈爾濱市呼蘭區豆農李志財:“去年種了50畝地黃豆,才掙了四五千塊錢,效益太低了。今年這兒些地都改種玉米了,不改不行了,因為種大豆不掙錢。”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工作人員指出:黑龍江省是全世界大豆的原產地,僅大豆種源就有幾萬種,種植面積、產量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保護黑龍江大豆產業就是保護全國大豆產業:“黑龍江目前種植大豆的豆農有1000萬,如果轉到了玉米或者其他經濟作物種植的話,整體就要影響到國家的糧食安全了,潛在的危機和風險是很大的。”
附:美國大豆的補貼方式
美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和出口國,為保護大豆生產者的利益、提高大豆的國際競爭力,對大豆產業采取了多種支持和保護政策。尤其是《2002年農業法》生效以來,美國實施的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具有扭曲貿易影響的補貼政策,使美國政府對大豆生產的補貼呈增長的趨勢。美國對大豆的巨額補貼,不僅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大豆生產,促進美國大豆對世界市場的傾銷,而且打壓了世界市場價格,嚴重影響了那些不具備補貼能力的發展中國家的農民增收。
補貼措施:
根據美國《2002年農業法》關于大豆的補貼措施,美國政府為大豆生產提供的補貼主要可分成兩類:一類是直接補貼,即直接提供給大豆生產者的補貼,主要包括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另一類是政府提供的一般服務支持,包括提供對大豆的研究、技術推廣、病蟲害防治、檢測檢驗、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等方面的支持。后者對市場的扭曲作用較小.
1 市場營銷貸款補貼和貸款差價補貼。自1933年羅斯福新政以來,美國政府就向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營銷貸款支持,這已成為美國農業補貼政策的基石。美國豆農在每個作物年度都有權獲得生產援助貸款,根據大豆的貸款率①和申請貸款的大豆抵押量來獲得貸款金額。《1996年農業法》中,大豆的貸款率是5. 26美元/蒲式耳②,貸款期限為9個月。當豆農還貸時,如果市場上的大豆價格低于貸款率,那么,豆農無需還清全額貸款,只需按當地的公布價格( Posted County Prices,PCPs) ③還款,貸款率和農民實際償還率(當地的公布價格)之間的差額,就是政府付給農民的市場營銷貸款補貼(Marketing Loan Gain, MLG) 。豆農也可以不申請貸款,而直接申請的貸款差價補貼(Loan Deficiency Payments, LDP) 。貸款差價補貼是貸款率超出當地公布價格的部分,與每單位大豆所獲得的市場營銷貸款補貼的金額相同。《2002年農業法》將大豆的貸款率由《1996年農業法》的5. 26美元/蒲式耳調整為5. 00美元/蒲式耳④。
2. 固定直接補貼。《2002年農業法》規定向大豆提供固定直接補貼( Fixed Direct Payment) ,此前的農業法對大豆沒有提供固定直接補貼。《2002年農業法》確定,大豆的直接補貼率是0. 44美元/蒲式耳。
3. 反周期補貼。《2002 年農業法》為大豆提供了反周期補貼(Counter—cyclical Payments,CCP) 。該法案規定,單位產品的反周期補貼由兩個價格之差決定:一是目標價格。大豆的目標價格是5. 8美元/蒲式耳。二是有效價格。所謂有效價格,指當市場價格高于貸款率時,有效價格等于全國平均市場價格與直接補貼率之和;當市場價格低于貸款率時,有效價格等于貸款率與直接補貼率之和。2002年以來,由于大豆價格回升,美國大豆的反周期補貼額度相對較少。
效應:
1 從1998年開始,美國大豆的單位生產成本已經高于其單位收入,而且1998年至2001年,美國大豆的單位收入不斷下降,成本與收入的差距越來越大 。如果沒有美國政府對豆農的補貼,豆農從市場上獲得的收入已經遠遠不能彌補其對大豆生產所投入的成本。從1999年9月到2001年8月,美國大豆生產者接受的市場價格比單位生產成本平均低30%。1998年到2002年,美國平均每公頃大豆累計的全部市場收入比累計的全部生產成本低675美元。但與此相反的是,美國大豆種植面積不減反增,從1997年的2833萬公頃增長到2000年的3006萬公頃。
2 國際農業政策理事會( IATP, 2004)的分析表明, 1998~2003年,美國大豆的出口價格一直低于其出口成本(見表9) 。其中, 1999~2002年的出口傾銷程度平均高達24%。可見,盡管美國大豆出口成本高于出口價格,出口無利可圖,但由于補貼的作用,美國大豆出口仍然能夠保持穩步增長。
影響:
1 美國國內大豆補貼所產生的大豆超額供給,對世界市場大豆價格形成打壓作用,壓低世界市場大豆價格,影響了世界其他大豆生產國農民種植大豆的收入。壓低中國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中國自1996年起全面放開大豆市場,大豆進口從1996年的111萬噸,增加到2004年的2023萬噸,已超出國內生產量20%。其中,美國大豆占中國進口量的40%以上。由于美國大豆補貼壓低了國際市場價格,從而壓低了中國國內市場大豆價格。1998~2001年,中國大豆價格不斷下降,每噸批發價從1997 年的3104 元下降到2001 年的2074元,下降幅度達33%。
2 影響大豆主產區農民增收。由于美國的巨額大豆補貼壓低了世界市場價格,通過進口鏈條傳導到中國國內市場,直接影響到中國農民增收。仍以1998~2001年為例,由于全球市場大豆價格低迷,中國大豆畝均純收益呈下降的趨勢。1998年,大豆畝均純收益為64元, 1999年下降到56元, 2001年降到歷史最低的33元(見表11) 。1998 ~2001 年,大豆畝均純收益平均為51 元,比1993~1997年下降59%。1999~2001年,中國主產區大豆出售價格平均為1800元/噸,年均大豆產量為1502萬噸,美國大豆補貼每壓低價格1% ,就會使中國豆農年收入減少2. 7億元。
3. 擠壓中國國產大豆生產。受巨額補貼的美國大豆進口的激增已經嚴重擠壓中國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需要重視的是,隨著沿海地區外資主導的大型加工廠逐步取代內地企業,對國產大豆的采購將進一步萎縮。
引自 苗水清、程國強的《美國大豆補貼政策及其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