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按:在院士、科學家、精英的話語把持下,地方媒體對轉基因主糧的報道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以種植轉基因水稻為榮”,這是一種值得玩味的現象。專家和媒體人士對轉基因的認識會很大程度左右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及輿論導向,而媒體人又往往奉專家學者的意見為尊,因此最終還是專家學者在起作用。但在目前形勢下,中國官方所有的轉基因科學家和學者對于轉基因都保持高度一致的態度,如果只采訪這部分專家,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轉基因不僅不存在任何不安全的因素,而且口感好、產量高,推廣轉基因的專家們實際上是在做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運動員不能自己給自己當裁判,法官不能自己給自己判案。”媒體秉承的是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和原則,既然你采訪了這么多支持的意見,也需要聽一回反對者的說法,這是一個記者最基本的職業道德。而不是倒行逆施,在院士的光環下,引導公眾走向“轉基因水稻種植為榮”的輿論體系,作起推廣的打鼓手來。
下面便是一例:
江西12年前就種出轉基因水稻
轉基因技術日趨成熟,專家每年都吃轉基因大米
中國江西網: 2010-3-17 8:00:50更多新聞
最近,有關中國發放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的舉措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全國“兩會”期間向媒體表示,自己正打算帶頭來吃抗蟲抗病的轉基因大米,并希望能召集一批青年志愿者來吃這種大米,為科學事業、為人類發展承擔風險,這位在水稻種植方面“泰斗”級人物的表態,再次將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帶入了公眾的視線。那么,江西省是否有轉基因水稻研究實驗?水稻研究人員是否吃過轉基因大米?轉基因水稻的產量如何?……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江西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的專家,為讀者揭開轉基因大米的神秘面紗。
江西省12年前就研究出轉基因水稻
去年年底,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大教授張啟發領銜的科研團隊研發的抗蟲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雜交種“Bt汕優63”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認證,這也是中國首張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消息公布后,立即引起社會關注。
那么,江西省的水稻專家是否有過轉基因水稻的研究實驗?16日,記者電話連線了正在海南出差的省農科院水稻所的所長陳大洲。陳大洲稱,轉基因水稻是未來水稻研究的一個方向。早在1998年,該所就研究出轉基因水稻培育的技術,并且成功培育種植出轉基因水稻。不過,陳大洲稱由于還沒有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在江西省沒有進行大面積推廣種植。他說,12年來,該所每年都進行實驗,轉基因水稻的產量目前有400公斤/畝左右。
水稻研究專家每年都吃轉基因大米
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向媒體表示,自己正打算帶頭吃抗蟲抗病的轉基因大米,并希望能召集一批青年志愿者來吃這種大米,為科學事業、為人類發展承擔風險,這位在水稻種植方面“泰斗”級人物的表態,再次將轉基因食品安全問題帶入了公眾的視線。那么,江西省的水稻研究專家是否吃過轉基因大米?回答是肯定的。
電話中,陳大洲不假思索地稱:“我不但10年前就嘗過轉基因大米,而且每年都吃,前不久在湖北出差時還吃了轉基因大米,轉基因大米跟我們普通的大米味道基本是一樣的,沒有明顯的區別。”陳還跟記者開玩笑說,等到今年7月份,如果記者想要,他可以送點轉基因大米給記者嘗鮮。
省農科院水稻所的書記廖家槐介紹,12年來,水稻所的科研人員每年至少要吃一個月的轉基因大米,轉基因大米的外形和口感與普通大米無明顯不同。這么多年來,他們每年都吃轉基因大米,但身體健康狀況還是蠻好的,無異常。
另據廖家槐介紹,江西省九江地區八成以上的棉花都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種植出來,其產量相當高。而這種轉基因棉花的棉花籽還可以提煉食用油。
一些專家和媒體對轉基因水稻安全認證提出質疑,就在近日,張啟發院士在華中農大轉基因科普講座上,首度公開回應“華農轉基因水稻安全認證質疑”:歷時10年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安全證書的申請歷程,國家管理部門和有關專家一致認為轉基因抗蟲水稻已成為目前世界上審批程序最嚴格、安全評價的項目和內容最多的轉基因作物。
種植轉基因水稻目的是應對糧食安全危機
據廖家槐介紹,采用轉基因技術來培育種植水稻,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應對當前的糧食安全危機。廖稱,中國糧食連續6年增產,但從長遠來看,人口、資源、生態等因素為保障糧食安全提出了很多挑戰。在耕地有限而人口眾多的中國,要解決糧食問題,關鍵要靠科技創新。廖家槐認為,利用生物技術開展農作物育種是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轉基因技術是其中的一類,因此必須加強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另外,與傳統水稻相比,轉基因水稻的優勢在于抗蟲和抗除草劑的侵害。
廖家槐稱,對照國家有關標準,食用轉基因大米由于在生長期基本不打農藥,其米質環保程度相當高。部分人對轉基因產品不放心,完全可以理解,但實際上生產轉基因產品都要經過國家嚴格的安全評審。廖家槐稱,如今美國有9成以上的大豆都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種植的,日本也通過轉基因技術推廣種植番茄。
作者:鐘金平 葉劍
來源:信息日報
編輯:熊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