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富:糧食生產應用轉基因技術存重大風險
趙黎
轉基因技術在糧食品種方面的應用,一直是備受爭議的話題。3月8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程恩富接受和訊網訪談時稱,轉基因糧食的生產安全尚不確定,我國更不具備轉基因方面的技術優勢。全國人大需要就轉基因糧食品種的商業化生產,以及加強對轉基因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經銷環節監管進行立法。
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生產對經濟安全不利
程恩富說,糧食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基石之一。 糧食安全不僅是數量方面的安全,也包括質量方面的安全。從質量方面看,糧食安全的核心之一是糧食種子的安全。 現有的科學研究和實踐表明,轉基因種子退化問題目前還沒有完全解決。例如,我國1997年從美國孟山都公司引進的第一代 “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籽棉、皮棉的轉化率數年后就下降到34%左右,低于常規棉。
如果轉基因技術被應用于我國的糧食生產,風險將難以估量。這是因為轉基因作物存在基因污染等增殖、擴散及清除途徑不確定因素,并且其種子完全靠生物公司供給。
程恩富舉例說, 我國正在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這些專利分別屬于孟山都、拜耳和杜邦三家跨國生物公司。如果這種具有價格優勢的轉基因水稻一旦被大規模種植,我國自有的傳統的優良糧食品種必然會被逐漸淘汰。顯然,現階段匆忙推廣和種植轉基因糧食品種,難以說能增強我國的經濟安全。
轉基因作物產業化不是主流
程恩富坦言,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并不是發展主流。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的統計,世界絕大多數國家不種植或禁止種植轉基因作物。全球99.5%的農民不種植或拒絕種植轉基因作物。而全球85%左右的轉基因作物是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四個國家。可以說,目前轉基因作物產業化并不是主流。
他同時指出,轉基因糧食缺乏未來消費市場。即使我國的轉基因糧食作物生產在技術上得到解決,其成功也要最終取決于其市場前景。主張推廣和生產轉基因糧食作物的觀點認為,利用轉基因糧食作物可以提高農業競爭力,這一理由是站不住腳的。因為農產品的競爭,除了價格方面,還有質量,更重要的則是需要消費者的認可。
自1998年以來,歐盟便沒有批準過任何一種新的轉基因食品上市,從而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禁令”。歐盟委員會的一項調查表明,70%的歐洲人不想吃轉基因食品,94%的歐洲人希望能自己選擇是否購買含轉基因物質的產品。據俄羅斯輿情研究中心調查,95%以上的俄羅斯人同意拒絕使用轉基因產品。總的來看,全球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普遍并不放心,轉基因食品難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可。
轉基因糧食的種植和食用存風險
轉基因糧食作物及食品的安全性一直爭議不斷。程恩富認為,由于轉基因食品目前還處于消費的初期階段,其對消費者的健康究竟有何直接的負面影響,暫時難以下結論,還需要較長時間的估量。但國內外不少動物實驗都表明,轉基因食物存在潛在危險。2009年12月10日法國科研人員指出,經過足夠樣本和多方面比較的實驗,發現轉基因玉米對老鼠內臟發生毒性副作用,作用程度同食用數量時間和對象性別等因素相關。
同時,轉基因作物的綠色優勢存在不確定性。轉基因產品對生態與環境安全具有不可預測的影響。一方面,轉基因作物會擾亂原有的生態系統,基因的轉移、污染、增殖和擴散,可能會造成一些生物瀕臨滅絕與生物鏈的斷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另一方面,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后的不可逆性。轉基因作物大規模生產勢必帶來種子污染,一旦人們發現轉基因作物的缺陷,將無法挽救。
鑒于種植轉基因糧食和食品存在的諸多風險,程恩富建議,清理現有轉基因糧食作物科研生產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同時對現有轉基因糧食種子的科研、試驗、生產種植和交換銷售情況進行全面的調研,并加強對轉基因食品進口、銷售和生產的監管,對現有進出口轉基因糧食和工業原料等領域進行風險評估,使轉基因技術商業化的決策遵循民主化、法制化的軌道,切實保證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