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提案劍指高房價 建議推出物業稅試點
在全國政協的各項提案之中,關于房地產市場的提案幾乎占據半壁江山,而其中對保障性住房、物業稅征收以及房地產信貸調控成為關注焦點。
保障性住房亟需擴容
“我國的房地產業不能僅僅依靠市場和開發商。”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主任李稻葵的提案同樣有關保障性住房。他認為,政府應當入市,學習新加坡和香港經驗,大量建設平租房性質的保障性住房,然后以這些保障性住房為抵押,以穩定的租金為收益進行大量融資,這樣可以解決地方政府住房建設資金問題。同時,這種穩定的融資形成后,能夠讓地方政府拋棄過去的“賣地財政”。
“若以北京為例,政府出地,一平方米成本最多不會超過5000元,一套一百平方的房子,成本不超過50萬元,而月租金可以達到2000元,這種穩定的高收益完全可以為地方政府帶來良好的融資。”李稻葵如是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市建設控股集團總裁于煉認為,我國的保障性住房應首要解決“居者有其屋”,而不是“居者有其產”,30%至40%的居民可以通過廉租房解決。至于居者有其產,則是發展到更高階段才能解決的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教授郭松海的提案則認為,“各級政府要引導一些有品牌、有實力的企業開發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對于中小套型住房,在財稅、土地、信貸政策上予以優惠;使房地產開發的供給結構與中低收入家庭真實需求逐步相吻合,以滿足廣大民眾的住房需求。”
郭松海尤其提到調整土地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廉租房的土地供應;改善實行土地供應方式,增加土地招標出讓。對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對閑置土地兩年的,要收回土地使用權。”
各民主黨派也積極建言獻策保障性住房。民革中央提案建議,加快制定《住房保障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盡早出臺《住房保障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公民的住房權和基本住房需求。法律中要明確各級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法定職責和地位,規定保障范圍和標準、保障性住房的準入與退出、保障資金的來源以及各級政府職責分工等,實現對各級政府履行住房保障職責的最大約束力和強制力。
民革中央的這份提案還建議要強化行政問責制,將住房保障情況納入地方政府官員政績考核體系,作為考評、測評政府官員升遷的硬指標。
農工黨的提案題為《關于加快住房保障立法完善住房制度的建議》。農工黨指出,住房保障目前在具體運作中存在保障性住房供應量嚴重不足、保障對象覆蓋面過于狹窄、運作不規范等現象,現有的部門法規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實施隨意性強,缺乏統一的法律指導和約束。
為此,農工黨建議二次房改,建議成立“深化住房制度改革領導小組”,領導二次房改,并且盡快提出建立“三三制”住房制度和“四定兩競”公共住房改革的具體方案并發布執行。
建議推出物業稅試點
“今年的提案面向民生,主題是通過強化稅收和綜合治理,抑制資產泡沫,尤其是控制房地產價格。”3月2日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表示,建議以稅收手段,通過加大征收土地增值稅等來控制地價,增加開發商囤地成本,抑制開發商囤地。
閻慶民稱,土地增值稅是直接面向開發商征收,應根據土地價格的升值情況,按一定的比例征收稅收,征收比例需要由稅務部門測算來確定。雖然土地增值稅最終也有可能轉嫁到消費者,但最大的作用還是抑制開發商不切實際的囤地,有利于打擊囤地、降低地價。
對于物業稅會否今年試點征收,閻慶民表示,物業稅是抑制房價的有效措施,由于是面向消費者征收,何時征收如何試點要看我國的市場成熟程度。
于煉則認為,物業稅對控制房地產價格有作用,也是房地產市場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僅有物業稅作用遠遠不夠。對于物業稅會否在京滬深等地率先試點,于煉認為,深圳是國內房地產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城市,市場較為成熟,進行物業稅試點成功的可能性大。
李稻葵則表示,物業稅可能今年試點征收,但對控制房地產價格上漲,作用可能并不大。
郭松海則建議,通過開征保有稅來調節,迫使富人減少對地產資源的占有,增加市場供應,進而達到調節房價目的。開征保有稅,先開征房屋閑置稅,然后再逐步開展物業稅的征收。
全國政協委員孫繼業也提出類似的提案。他認為,很多城市房屋空置率已大大高于10%的國際警戒線,抑制購房投機最有效的方法是提高房產的持有成本和風險,在房地產保有環節征收物業稅,也是很多國家房地產的主要稅種。
房地產信貸面臨收緊
對于今年的房地產信貸政策,全國政協委員、上海銀監局局長閻慶民表示,今年對開發商的開發貸款將會嚴格審查,提高開發商的資質要求,尤其是對一些不是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企業控制信貸。閻慶民同時表示,目前銀行系統的壓力測試,已經由之前的一年一次,調整至一季度一次。
閻慶民指出,個人房貸方面,二套房貸已經收緊,并將嚴格執行。雖然一線城市房價由于供應稀缺不會下跌,但二線城市房產以及二手房可能價量齊跌。
郭松海則建議,對于中小套型和中低價位住宅開發項目,貸款政策上可予以優惠。如適當降低房地產開發項目資本金比例等。實施差別利率政策,對自住、改善性購房,個人住房抵押貸款利率仍執行七折利率優惠;對投資性購房貸款如購買第三套住房的,對投機性炒買炒賣的不予貸款。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另辟蹊徑提出《積極推廣綠色低碳技術,推動綠色建筑發展》,建議政府在土地政策、稅收政策、產業政策方面對綠色低碳建筑進行改革和傾斜,包括以減碳指標來進行金融和土地等資源配置,設置不同的稅費征收標準,改變以單純的“價高者得”的土地出讓辦法,以便平抑地價和房價。
此外,在目前暫未實行碳稅的情況下,嘗試將開發企業累積的碳減排量實行積分制,嘗試設立“房地產碳稅空轉制度”,當條件成熟時,用于沖抵碳稅或政策規定的其他稅費。
全國政協委員閻慶民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對開發商的開發貸款將會嚴格審查,提高開發商的資質要求,尤其是對一些不是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企業控制信貸。
全國政協委員李稻葵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應當入市,學習新加坡和香港經驗,大量建設平租房性質的保障性住房。
政協委員劍指樓市高燒 警惕高房價帶來危害
新華社記者羅宇凡、朱立毅
每年的全國兩會,樓市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但在代表委員的詬病聲中,房價卻一年更比一年高;如今,房價在瘋漲了一年之后,更加劇了人們的擔憂。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召開前夕,政協委員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高房價及其帶來的危害。
普通百姓漸行漸遠的安居夢
“參加工作三年時攢的錢還可以買個小臥室,現在攢了五年,反而連個衛生間都買不起了!”記者一位在北京工作的朋友感嘆道。
去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房價的漲幅之大令人咋舌。據北京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8年,北京四環路以內的期房均價為1.5萬余元,而一年之后的2009年第四季度,均價上漲到近2.6萬元。
“房價已嚴重脫離城市居民的實際購買力,房地產市場變成了投機的樂園。”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蔡繼明說。
他說,城市幾千萬無房戶無權自建住宅,合作建房得不到法律許可,單位建房已被明令禁止,只能從開發商手中購房。另外,去年巨額的信貸資金投放中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又助推房價攀升。
“對于樓市的問題,一定要抑制城市住房價格過快上升。”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說,要把責任交給地方政府,強化地方政府穩定城市住房價格的責任。要加快城市經濟適用房、保障性住房建設,增加土地供給,通過增加保障性住房來穩定房價。
警惕樓市高燒導致實體經濟遇冷
造冰箱的開始做房地產,產水泥的開始做房地產,跑運輸的開始做房地產,連做西服、生產化肥、榨菜油的都開始做房地產!
近年來,眾多不同行業的經濟實體以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從事房地產開發。特別是去年獲得最多信貸和財政支持的大型國企,將大量資金轉入樓市,不僅直接推高了地價、房價,更分流了原本用于實體經濟投資的資金支持。
在房地產上賺得缽滿盆滿之后,部分“兼職房產商”漸漸對主營業務失去了興趣。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厲以寧一針見血地指出,房地產市場不斷趨熱,價格不斷上漲,將會有更多的企業不愿投資實體經濟,而去炒房地產,房地產的泡沫會越吹越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也表示,目前實體經濟的投資信心尚在恢復之中,股市、樓市的資產價格快速上升具有更強的誘惑力,部分資金會以各種方式進入股市和樓市,助推資產價格上漲,從而直接影響到資金對實體經濟的支持。
房地產業畸形繁榮對消費形成抑制
“拿白領的工資,過藍領的日子,賺錢再多都交給了房子。”杭州IT行業的小白領黃超杰從去年買房后就過起了“緊日子”:不敢旅游、不逛商場,盡量不參加同學聚會,整個春節只“宅”在家里,用最省錢的方式——上網度過了七天的長假。
“現在一些人用于還房貸的支出占到了收入的30%-50%,甚至更高,購房壓力讓許多年輕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形成所謂的‘房奴’。”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經濟學院房地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郭松海說,“這會嚴重影響他們的消費支出,從而對消費形成抑制。”
郭松海告訴記者,如果房價能保持溫和波動,再加上醫療、養老和教育方面的制度逐步完善,就能增強居民的消費信心,至少可以緩解居民消費的心理壓力。
事實上,除了購房對消費支出的擠出效應,過高的房價也令許多人望而卻步,一些政協委員指出,如果民眾根本買不起房,那么通過房地產來拉動相關產業的消費便成了一句空話。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劉遵義說,要擴大內需,就需要人們擁有自有住房,有一個房子,大家就會開始其他消費,如買家具、家電等等。每年都會有人要成家,舊的房子要拆等,因此這個衍生的需求是很大的,也是長期的。
提防增幅過快隱藏的金融風險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在2009年國內房地產開發的資金來源中,僅國內貸款就達到11293億元,增長了48.5%。同時,在房地產開發企業的其他資金來源中,個人按揭貸款達到8403億元,大幅增長了116.2%。
大量新增信貸進入房地產行業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引發了人們對金融風險的擔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商銀行原監事長王為強表示,房價短期內上升過快,房地產市場增速過度,會給金融機構帶來系統性風險。
“根據我們對有關房地產企業的調研,目前沒有按照銷售比例收回開發貸款的情況比較普遍。我們統計了800多個房地產開發企業,有的開發商的銷售進度已經超過了50%,但是還款的進度大大低于50%。”
王為強還指出,當前一些房地產企業大量購地,跨區域大幅擴張,企業現金流問題較為嚴重。同時假按揭、假首付等一些違規現象也在重新抬頭。另外,居民申請貸款,用于購買多套房屋和投資炒房的行為增多,也就是說一人多貸,導致借款人不能及時還貸的風險加大。
王為強建議,金融機構要切實加強對房地產開發貸款和個人按揭貸款的管理,嚴防地產泡沫引發的信貸風險。此外,還要密切監督企業的信貸資金流向,防止企業用信貸資金進入或變相進入股市、樓市。
警惕地王頻現引發“豪門”壟斷
2009年,頻頻出現的“地王”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在土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通過“招、拍、掛”形成的所謂“天價”,在中國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規范化。
“近期一些城市頻現‘天價’地王,其中大都有大型國企的背景,對此要引起重視。”厲以寧說。
除了不斷推高地價、房價,不斷涌現的“地王”也令大型地產企業對中小企業的擠出效應開始顯現。蔡繼明表示,隨著開發商準入門檻不斷被抬高,中小房地產公司逐步被逐出市場,房地產市場就會變成“豪門寡頭的俱樂部”。
河南浩華置業集團董事長張建新告訴記者,以大部分民營開發企業目前的資金水平和銀行授信額度,想與動輒出手數十億元的國企或大型地產企業競爭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他擔心,如果市場上的土地大都被高價拿走,開發商又集中在有限的幾家,競爭的環境肯定會受到影響,接下來高附加值的豪宅就會越來越多,而普通住宅供應將會受到擠壓。
[責任編輯:blackchen]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