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媛楠:在轉基因“噩夢”真正來臨前醒來
來源: 第一財經日報 發布時間: 2009年10月12日 羅媛楠
近日,江蘇的《新華日報》報道了一些主要產棉市縣出現轉基因棉花大規模暴發黃萎病的現象。該報道稱,許多棉田出現枯萎病和黃萎病混發狀況,病情嚴重的田塊將減產七成。同時,有農民反映,這些轉基因棉花導致次生蟲害日益嚴重,農民將農藥量增加了數倍,卻依然不能改變大多數棉花枯死的結果。
其實,這已經不是轉基因作物第一次暴露出類似的嚴重問題。世界上其他國家已有的現實和研究結果都清楚地表明,不只是轉基因棉花,包括其他的轉基因作物,比如轉基因大豆等在內的各種轉基因物種,在疾病和蟲害的攻擊面前都顯得更加脆弱。在已經大范圍普及轉基因大豆的美國,已有的研究表明,轉基因大豆的種植反而增加了農藥的使用量,同時,土壤肥力下降,植物的病蟲害加劇。
美國農業部針對1996~2003年的統計顯示,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包括玉米、大豆和棉花)大量種植后,其田間的除草劑使用量反而增加了。該項統計顯示,轉基因作物種植的頭三年(1996~1998),轉基因作物的確比常規作物少使用除草劑,但2001~2003年,轉基因作物卻比常規作物多使用了3630萬公斤除草劑。
除了上述轉基因技術對作物本身的長期災害外,面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現象,轉基因作物的表現也顯得更加糟糕。有研究指出,轉基因棉花在遇到極端溫度波動時,性能表現不佳,而轉基因大豆受到高壓氣流的影響后產量下降較多,表現遠遠不及傳統大豆品種。面對已經越來越多發生的極端天氣,這樣的轉基因作物如何能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
雖然已有上述種種轉基因作物的悲劇發生,但是,在各種商業利益和復雜權利的驅動下,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批準在中國已經被提上日程。基于科學家們的各類研究和屢屢發生的災害,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上述諸種問題極有可能發生在我國即將投入巨資發展的轉基因水稻上。作為一個有著13億龐大人口的國家,一旦其主要糧食作物――水稻普遍遭遇蟲害、疾病和惡劣天氣的侵襲,那么,對于種植稻米的農民、食用稻米的消費者,甚至于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而言,都將意味著毀滅性的災難。如果轉基因水稻被商業化批準,繼而大范圍在我國推廣種植,這樣可怕的情形便隨時有可能發生。
眾所周知,自古水稻便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是中國相當一部分農民賴以為生的經濟來源。作為水稻的發源地,我國有豐富的稻米品種,更有諸如稻田養鴨等多種多樣的生態水稻種植方式。依靠我們這個民族上千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的水稻耕作經驗,輔之以恰當的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國的水稻完全能夠養活我們龐大的人口,如同過去這幾十年我們向世界所證明的那樣。不僅如此,如果我們能夠繼續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充分發展生態種植方式,我們甚至能夠提供更加優質的稻米。
既然水稻如此重要,那么,哪怕對轉基因技術存有一絲懷疑,我們都不應該冒險將我國的糧食安全送上一條未知路。更何況,包括轉基因水稻在內的技術在科學領域尚且是個極有爭議的問題,而已有的案例也證明了轉基因作物對種植環境、農民生計的負面影響。那么,我們就沒有必要著急于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漠視轉基因技術的潛在風險,將安全寄托給沒有保障的可能。是時候在轉基因水稻的噩夢真正來臨之前清醒過來了。
(作者系某NGO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