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GDP要保持有質量的增長
從經濟學理論來解釋,GDP和通貨膨脹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存在因果關系,只是互相依存。但是,中國的國情就是,GDP成了中國通貨膨脹的根源,研究通貨膨脹,不能不研究GDP。
一個良好的經濟體的運行應該是理性而健康的,保持的是有質量的增長。宏觀經濟之所以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并誕生了許多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誕生了許多大師,就在于這門學問打通數理文史,探尋經濟規律,勇于追求真理。經濟的規律,有自己獨特的運行方式,令人敬畏。許多成功的經濟學家就在于能夠根據經濟規律,力排眾議,慷慨陳詞,解釋經濟現象,尋找發展路徑,預測未來趨勢。
經濟是有周期性的,簡單的稱為繁榮、衰退、調整和復蘇,像日月星辰一樣周而復始,循環往復。違背經濟的周期性規律,有可能貪圖小利于一時,但是必將陷入更長時期的衰退與調整,爾后才能復蘇。
2009年在中國宏觀經濟發展路徑的選擇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巨大的錯誤。把經濟增長的一個系數,當做一個大型新興經濟體的目標,所以,選擇以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幾乎把中國經濟拉向萬劫不復的深淵。原先三駕馬車的構建本來就不是很科學,現在已經完全垮塌,修復起來至少需要三到五年。很多人認為,這一輪房價泡沫破滅后,房價能夠很快被政府托起來,那完全是癡心妄想,因為中國的房價泡沫是投資拉動型增長的一個怪胎,這一輪房價泡沫破滅后,沒有八到十年的時間,都不可能恢復到2006年的水平,重上2009年的高位大約需要10到20年。
其實在中國GDP的權重中,唯一能引發通貨膨脹的就是投資權重過高而衍生資產泡沫,由資產泡沫引發通貨膨脹。由資產泡沫引發的通貨膨脹,才是通貨膨脹中的絕癥,是不可治愈的。這種通貨膨脹最后的結局就是經濟硬著陸。
與日本相比,我們的GDP構成中的消費權重是一攬子統計,也就是說把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統計在一起,因此無法判斷出社會購買力中私人終端消費能力究竟有多大,也就無法判斷出城市居民究竟能承擔多大的通貨膨脹。而日本是分開統計的,日本的CPI上漲1.3%時中央銀行就會通過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依據的主要是私人消費的購買力來判斷的。而中國因為體制的原因,很多原本是私人消費,卻可以開一張發票給政府或者說是公家報銷,每一年的五一、十一黃金周和春節消費之所以比較火爆,也大多是可以給政府和公家報銷的結果,所以,貨幣政策對通貨膨脹來講往往是在城鄉居民支撐不住的時候姍姍來遲,效應比老百姓對通貨膨脹的感受滯后許多。
中國的消費統計和美國相同,但是,美國法制嚴明,不可能大規模的產生私人消費政府買單的情況,因為那是犯罪。所以,像中國這樣由政府工作人員大規模貪腐帶來的消費是完全不在乎通貨膨脹的,就像春節的三亞,酒店客房越貴住的人就越多,因為都不用自己掏錢。因此,美國的貨幣政策主要考慮宏觀,也就是說在GDP和CPI之間的漲幅差距來判斷通貨膨脹的嚴重程度,從而制定合理的遏制通貨膨脹的辦法。再說,美國法制嚴明,美國國會通過立法控制M2的增長,最高上限為5%,堵塞了貨幣的大幅貶值,不像中國明明全國人大兩會批準的M2增長目標為17%,央行就敢把漲幅做到29.6%,還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導致2009年人民幣實際貶值27%,想不通脹都難。所以,中國今年通貨膨脹的根源出在GDP保8上面,因為GDP的保8確定了投資增長模式,實際上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都沒有錢,直接導致了央行濫發貨幣,衍生資產泡沫,引發通貨膨脹。
中國應該在宏觀經濟的數據中找出合適的比例來制定貨幣政策,更多的關注GDP的質量,關注GDP對城鄉居民購買力的提高,對消費和就業的拉動。從前三次通貨膨脹的情況來看,經濟的高速增長如果帶來惡性通貨膨脹的話,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社會并沒有好處,因此,提出GDP保多少是不科學的,也不符合官方自己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經濟調整時期,更不能強行的制定經濟高速增長的目標,就目前來說,在M2增速上限為17%的情況下,6.5%的GDP的增長對應1.8%左右的CPI增長,是比較符合中國國情的,拔苗助長的結果是適得其反。否則,調結構擴內需就是一句空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