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新生:不能將反對轉基因的觀點視為偽科學
在科學面前我們應 保持謙卑的姿態
喬新生(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2010年02月10日 來源:《北京青年報》
最近,農業部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種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事件,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新華社在報道這一新聞時,援引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主席的話,認為中國政府批準轉基因水稻和玉米是一項里程碑式的決策。
但是,在中國國內對這一決策卻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中國農業部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公開頒發證書,說明中國政府對轉基因產品的生產安全具有足夠的信心;但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在西方一些國家禁止轉基因食品生產和銷售的大背景下,中國政府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似乎有些操之過急。極個別評論者認為,允許在中國生產和銷售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危及中國人的身體健康,中國政府應當慎之又慎。
坦率地說,普通民眾對這個關乎個人健康安全的話題缺乏足夠的發言權。現代生物科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想進行科學論證,必須具備充足的理論知識。普通消費者只是出于本能感到擔憂,他們不可能儲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辨別是非,得出科學的結論。
當前,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問題,在學術界似乎沒有定論。一些國家之所以不批準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銷售,是出于食品安全考慮。在這個問題上稍有差池,就會危及到億萬人的身體健康。所以,無論是科學工作者還是普通民眾都應該保持謙卑的心態,不能以消費者的生命健康為科學賭注。
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發展不僅改變了生產條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轉基因技術應用到食品生產中,不僅增加了產量,而且減少了病蟲害。但是,基因生物技術作用到人體之后,究竟會產生怎樣的后果,還需要人們長期觀察。在生物醫學發展史上,曾經出現過化學藥品致人死亡的惡性事件。這雖然是科學發展不可避免的悲劇,但是,在我國已經初步解決溫飽問題的情況下,不宜匆忙擴大轉基因食品的生產面積。政府應當逐步控制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銷售,并且加大對生物基因技術研究的投入,不斷深入分析各種變量,反復測試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效果,確保轉基因食品的消費萬無一失。
假如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在學術界還存在爭議,那么,政府不妨擱置爭議,放棄大規模推廣和進口計劃,允許我國的研究機構在特定的區域進行反復試驗,這樣做既可以推動我國生物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為未來轉基因食品的大規模推廣打下基礎,同時又可以避免出現安全災難。
筆者認為,不能將反對者提出的觀點視為偽科學,更不能以行政裁決的方式對科學問題作出判斷。科技工作者不能把對科學的虔誠態度轉化為偏執狂,更不能動輒排斥異己,黨同伐異。科學是一種不斷進取的態度,也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在嘗試的過程中必然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但是,在一個倡導以人為本的社會里,不應當把公民作為實驗品。在尚未完全掌握轉基因食品基本屬性的情況下,我們建議農業部在頒發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同時,成立專門的實驗室,緊密跟蹤轉基因食品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并且仔細記錄轉基因食品的實際效用。決不能把少數科技工作者的觀點作為標準,大面積推廣轉基因食品,也不能在批準市場準入之后,疏于監管,從而使轉基因食品在我國泛濫成災。
筆者的觀點是,在涉及公眾食品安全的問題上,農業部應當“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大膽假設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消費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通過小規模的實驗,小心求證轉基因食品生產和消費中存在的問題。這不是單純的“有罪推定”,也不是盲目相信一些西方政府的決定,而是本著對于中國居民健康負責的態度,從推動科學技術研究入手,深入分析轉基因食品的作用機理,從而獲取更多的權威數據和衍生技術成果。按照現代民主決策的基本原則,在涉及公眾基本健康和安全利益方面,公眾有知情權。因此,農業部應當規定所有的轉基因食品都必須明確標明“轉基因食品”的字樣,從而使消費者能夠行使自己的選擇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