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可以為所欲為了!
天則研究所的張曙光聲稱現在中國在搞“國進民退”,還煞有介事地列出國進民退的“五大風險”。一時間媒體上充滿主流精英驚呼國進民退的言論。各大媒體包括一些機構紛紛組織討論這個問題,11月12日《中關村》雜志與新浪網共同主辦“民營經濟生存現狀與前瞻”論壇,會上大批主流精英控訴國進民退。第八屆北京市人民政府專家顧問團顧問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說“國進民退正在演變成主旋律”,說“要警惕‘國進民退’演變成一場改革危機”。 二十一世紀中國經濟年會也成為變成這場戲的舞臺,全聯主席胡德平在上說:“國進民退的案例、傾向、趨勢都是不言而喻,十分明顯的。”批判國進民退是“封建繼承制”思想作怪。幾乎所有主流精英都在今年批判中國經濟出現國進民退現象。對這種指責,中央沒有人出來解釋究竟是否有這種情況以及對國進民退進行評價,主流媒體也沒有允許相反意見表達。雖然如此,主流精英卻不依不饒地喊叫狼來了。似乎真的有一股力量在促成國有經濟成分增長,私營經濟成分減少,而且已經形成事實。最主要的是,一個“國”一個“民”,掩蓋了“公”與“私”,掩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先聲奪人地占據了道德制高點。
今天看到國家統計局馬建堂局長一本正經地解釋說:“普查數據不支持國進民退的說法”。并且給出“在企業單位數量上、企業資本的結構上,國有企業的比重是下降的,非國有企業的比重或者說私營企業的比重是上升的”。然后明確地說:“我們要進一步推進中國壟斷行業的改革……要進一步推進中國的國有經濟戰略性的調整和重組……要進一步推動民營企業、非公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也就是安慰體制外的精英們:大家放心,實際上沒有出現國進民退,現在還是國退民進。既然你們還覺得慢,那么我們加快步伐就是。
體制外精英們直言不諱地將國有經濟作為必須淘汰的對象,消減的慢了些就大肆攻擊。體制內的政府也直言不諱地將國有經濟作為必須淘汰的對象,忙著檢討沒有完成消減國有經濟的進度。
這真是奇了怪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白紙黑字寫著:“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家保障國有經濟的鞏固和發展。”第七條先肯定國有經濟就是社會主義經濟,是全民共有的公營性質;再表示要把國有的,也就是社會主義的、公有的經濟作為中國經濟的“主導力量”;最后表示政府必須保障國有的、社會主義的、公有性質的經濟“鞏固和發展”。國家憲法清清楚楚地說國有經濟是個好東西,是國家經濟的主導,是需要堅持和發展的經濟。體制外的精英們宣揚違反憲法的言論倒還罷了,怎么政府官員對此不僅不批評,反而孫子似地討好違憲者,自己也發表要堅決違憲的誓言。連點偽裝都不要了,干脆與體制外違憲者站在一個立場上,用一個腔調說話。一個體制內,一個體制外,一起演雙簧,步調一致地要削弱國有經濟。
憲法要求政府將這部分經濟“鞏固和發展”,總不能是國有經濟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越低越鞏固吧?總不能是國營經濟在國民經濟各行業中存留數量越少越發展吧?
民營和國營經濟是以投資人區分的,沒有任何別的區分標準。所謂民營,就是老板們投資、經營、獲益的經濟,也就是私營經濟,資本主義經濟。什么“國進民退”,如果真出現,按照憲法說,也是“社進資退”,“公進私退”。而實際情況是,自改革開發以來一直是“國退民進”、“社退資進”、“公退私進”。
根據普查數據,從2005年到2008年的3年中,工業企業里國有經濟企業數占全部企業數量比重從10.11%下降到5.00%,減少一倍還多。總產值(當年價)比重從33.28%減少到28.34%,下降15.14%;利潤總額比重從43.51%下降到29.66%,下降31.83%;資本總額比重從48.05%下降到43.78%,下降8.89%。職工總數比重從27.19%下降到20.30%,下降25.34%。由于集體企業的比重減少速度更快,因此國有經濟減少的部分,就是私營和外資經濟增加的部分。這是明明白白地公退私進、社退資進,明明白白地違憲行為。
就目前最紅火的房地產企業看,2004年到2007年的3年中(年鑒數字),國有房地產企業企業數減少24.25%,占全部企業數比重從8.06%減少到5.79%。職工人數減少25.93%。實收資本占全部房地產業實收資本的比重從15.71%降低到10.12%。也就是說,房地產業本來國有就不占主體,而且比重越來越低。
到2007年,批發零售行業國有企業銷售占比重已經只有20.09%,而且主要在石油和煙草銷售。一般商品的批發零售幾乎見不到國企了。餐飲、賓館等行業已經不統計國企比重,因為幾乎沒有了。
建筑業中,2004年到2007年的3年中,國有企業企業數減少18.33%;職工數減少17.88%。產值占全部建筑業產值的比重從25.24%減少到20.83%。
由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上市,加上外資銀行進入,國有資產占金融業比重已經大幅度降低。今年國有股劃轉社保基金部分股份后,很多國有銀行已經不是第一大股東。
如果扣除教育、文化、政府和社團等非經營機構,中國國有經濟在工業中比重不足30%,商業、餐飲、賓館業、建筑業不足20%,房地產業不足10%,也就是經營性產業國有經濟能有25%就不錯了。按照前幾年每三年減少5百分點的速度,2012年會下降到20%以下,再說是“主導”恐怕就讓西方人恥笑了。
自2008年以來,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走了“國進民退”的道路。到2008年年底,包括美國、英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的最大股東已經是政府。美國第一大制造業通用公司股份中60%是聯邦政府擁有。政府影響經濟的能力越來越強。《倫敦時報》最近做了一項調查,發現英國目前的社會經濟狀態﹐足以改變國號﹐由大不列顛王國變為不列顛蘇維埃(Soviet Britain)。因為英國政府開支高達GDP的49%﹔換言之﹐英國經濟有一半由政府控制﹐……在英格蘭東北部﹐地方政府開支佔當地GDP的66.4%﹔威爾士是71.6%﹔北愛爾蘭甚至達到77.6%!假如2010年西方繼續斷斷續續地在一些國家發生金融危機,這個趨勢還會加強。
到2012年,如果中國國有經濟不足20%,西方國家達到30%(北歐國家早就超過了),究竟誰才配稱社會主義,恐怕還有一爭呢!中國工業經濟中國有經濟資本不重不足40%,產值比重不足30%,是個什么概念呢?這個比重既低于5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開始前(國有經濟占近代工業的70%),又低于解放戰爭時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國民政府接受日資資產后,近代工業中國有資產占60%)。究竟現在是社會主義,還是當年是社會主義,恐怕也難講的。
經濟結構是政治結構的基礎,當資本家成為經濟資源的主要配置者,執政黨還號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就有些古怪。馬列主義本土化就搞不清楚在說什么。
80年代到90年代初對國有經濟的改革叫“搞活國有企業”,這句口號完全符合憲法,而且挑不出什么毛病。雖然這個口號逐步改成“搞活大中型國有企業”再退到“搞活大型國有企業”,一步步把地方國營和小國營企業甩掉了,但都讓人感覺是沒辦法。
90年代中后期對國有經濟的改革叫“國企改制”。改制這個詞很含糊,并沒說是否改變國企性質,比如上市也叫改制,只要政府控股就不能說別的。但實際上這是打馬虎眼,真正的改制是把國有企業變成私人企業。做法雖無恥,但面上還沒敢怎么樣。
這次就不同了,體制內體制外對國有經濟的所謂“深化改革”,明明白白地說成“國退民進”。私營經濟要進,國有經濟要退,明擺著就是要國有經濟比重越來越低。降低直至取消國有經濟,最終消滅全民所有制這種經濟制度,在這次所謂改革中已經成為不加掩飾的口號。而這個明明白白違反憲法的口號,竟然政府也喊,而且還要作為操作目標。
一個政府明白告訴全國人民它要親自違反憲法,這也是亙古未有的事。執政者違法,有做了不說的,沒見過敢說敢做的!從做了不說到敢說敢做,看來覺得真沒障礙了,真的可以肆無忌憚了,真的能夠為所欲為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