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趙 磊
(西南財經大學《財經科學》編輯部)
2010年,中國經濟向何處去?這是上至官員,下到草民都很上心的“國家大事”。身處全球金融危機的包圍之中,官方的展望即使不再輕言“形勢大好”,至少也是“明年好于今年”;“正在率先走出低谷”的謹慎樂觀,已經成為主流媒體的基調。民間學者對形勢總是憂心忡忡,有人預言,“惡性通脹”即將爆發;有人預言,房地產崩盤在即;還有人預言,下一個炒作對象將是“蔬菜”和“豬肉”。在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中國經濟的“綱”在哪里?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看一個人的身體咋樣,常人總是看外表,看塊頭,看氣色;但醫生除了身高體重等外在狀況,更為關注的是臟器、血液、內分泌和神經系統等內在指標。觀察經濟形勢情同此理,也有“熱鬧”和“門道”之分。
經濟形勢咋樣,無非兩個層面:一個是經濟總量,另一個是經濟結構。外行一般只看總量,也就是看看“熱鬧”而已;內行卻要看結構,這才是看“門道”。
目前中國經濟總量(GDP)位居世界第三,相當可觀;但經濟結構如何,卻實在不敢恭維——僅“過剩的產能”和“扭曲的分配”問題,就足以讓經濟結構的排位使勁靠后了。營養過剩的總量與畸形發展的結構,奇怪的交織在一起,二者處于深刻的矛盾之中。注意,這對矛盾的主角是“結構”,不是“總量”,“總量”只是配角。要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的走勢,當然要分析經濟總量與經濟結構的關系,但其中的“結構”,才是我們必須盯住的關鍵所在。
怎么看結構呢?不能面面俱到,也無法明察秋毫,我們只能看結構中的主導產業——這叫綱舉目張。
那么,中國經濟結構中的“綱”是什么呢?很多人總想在實體經濟中去尋找這個“綱”,很遺憾,這只是一廂情愿。自從2000年以來,這個“綱”就不再是實體經濟,而是虛擬經濟了。具體來講,目前和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都不是實體經濟(外需不足,更使得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雪上加霜),而是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我認為,這是觀察中國經濟走勢的一個基本著眼點。
為什么房地產成了中國經濟的“綱”?且聽下面分析。 二、房地產是不是“虛擬經濟”?
說到虛擬經濟,飽受股市過山車之大悲大喜的國人,都不陌生。但是,說房地產是虛擬經濟,大多數人恐怕會一頭霧水:股票交易沒有任何“實體”成分,當然屬于虛擬經濟;但是,房地產價格就算跌到地板上了,也還有一堆鋼筋水泥在哪兒戳著吧,怎么就“虛擬”了呢?
于是有一個問題提了出來:為什么房地產屬于虛擬經濟,而不屬于實體經濟?
按專業理論解釋,所謂虛擬經濟,是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的“經濟”,主要集中在金融證券行業和房地產業。“虛擬”的含義是指:交易對象是價值符號,而不是以使用價值為內容的實物。
為了便于理解,我把上面的概念轉化成老百姓的語言:所謂虛擬經濟,就是“能夠炒作的經濟”。除了人們耳熟能詳的股票,當年的郁金香、君子蘭、哈巴狗,曾經都充當過炒作對象——用經濟學的眼光來看,這些個花草走獸,曾經都加入過虛擬經濟的范疇。
常識認為,房地產不同于股票證券,即便泡沫爆了,畢竟還有一堆鋼筋水泥蒸發不了,怎么也算是實體經濟吧?這種常識的誤區在于:一是把實體經濟完全等同于實物,忽略了第三產業中某些提供服務的行業也是實體經濟;二是以為虛擬經濟就是股票和證券,把實體性的商品,絕對排除在虛擬經濟之外了。實際上,歷史上有不少“實體性”的商品,曾經都成為過虛擬經濟炒作的對象。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交易的目的不是“使用價值”,也不僅僅是“價值”,而是“泡沫價值”的話,那么任何商品都可以成為虛擬經濟的對象——哪怕你是鋼筋水泥堆砌出來的,也可以“虛擬”出一個大泡沫。最近大蒜成了炒作對象,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曹建海預測,下一輪游資可能集中“炒菜”、“炒肉”——連“蔬菜”和“肉類”這么“實在”的東西,都有可能放進虛擬經濟這口大鍋里爆炒,還有什么東西不能被“虛擬”呢?
三、誰有實力綁架中國經濟?
盡管輿論都在聲討房地產,但房地產的主宰地位一經確立,就從來沒有被輿論所撼動。道理很簡單:在經濟利益的博弈中,從來都不是用嘴巴說話,而是靠實力說話。
國務院的官員最近坦言:“目前房地產業占到GDP的6.6%和1/4投資,直接相關產業達60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直接命脈。一旦房地產市場出現大的波動,現階段依靠房地產發展生產的幾十個行業,如鋼筋水泥生產商等,還有那些投資房地產業的大中型企業都將受到無法估量的損失,甚至可能因為大量資金的喪失,讓失血嚴重的中國實體經濟崩潰”。
房地產的實力在哪兒?就在于它是中國經濟的命脈所在。
問題在于,為什么不是別的產業,而是房地產業掐住了中國經濟的“命脈”?換句話說,為什么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能夠成為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呢?難道這僅僅是政府的產業政策造成的嗎?當然不是。
一個商品成為虛擬經濟炒作的對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實體經濟已經無利可圖了!
看看當下的中國經濟:“找不到項目”、“生意做穿了”、“微利時代”,已經成了商人的口頭禪。一個被主流經濟學刻意抹殺的現實是:在實體經濟產能嚴重過剩的情形下,近幾十年來,實體經濟的平均利潤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這是一個世界性的現象)。這個下降趨勢的客觀必然性,馬克思有過相當經典的闡述(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與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此處不贅述。
要命的是,資本并不是“知足常樂”的莊子,資本主義再生產不是簡單再生產,而是擴大再生產。沒有利潤,資本的生命就會終結。怎么辦?此處不賺錢,自有賺錢處;實體經濟無利可圖,那就到虛擬經濟去找錢——不僅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已經如此(美、歐、日),中國也必然如此。
資本要生存、要發展、要有利可圖,除了依賴房地產、股票證券等虛擬經濟,毅然走上“金融資本主義”的不歸路外,目前幾無可以選擇的余地。可見,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之所以成為中國經濟的動力和支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就是說,這種經濟結構自身的問題,并不是產業政策、經濟政策所能夠改變的。
四、資本邏輯的必然結果
我注意到,很多專家學者都把房地產的崛起歸咎于政府,這看似有理,其實未必公允。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市場經濟的基本邏輯不是“政府”,而是“資本”,在房地產崛起的背后,是市場的力量,是資本的邏輯。所謂政府的政策,即便是把它提升到“看得見的手”的高度,也不過是資本邏輯的必然結果罷了。
房地產的崛起是必然的,房地產的畸形膨脹也是必然的。在資本統治的世界,什么都可以容忍,什么都可以寬容,惟獨利潤率的下降不能容忍。于是,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必須轉化為虛擬經濟的泡沫過剩;實體經濟平均利潤率下降的問題,只能依靠做大虛擬經濟的泡沫來彌補。
雖然虛擬經濟并不創造利潤,只是在干“注水利潤”、“稀釋利潤”、“分配利潤”的缺德事,但泡沫畢竟給資本帶來了“做大了”的利潤,畢竟給GDP帶來了賬面上的增加值——這也正是為什么資本會不顧一切打造“次級貸款”、“迪拜繁榮”的根源所在。
每當虛擬經濟的泡沫破裂之后,主流經濟學家們都忘不了站出來,指責“缺乏監管”、“過分貪婪”、“攤子鋪得太大”。這種指責之所以膚淺,就在于它僅僅局限在“應用經濟學”的境界,而沒有站在“政治經濟學”的高度。什么是政治經濟學的高度?這個高度就是馬克思主義的境界。
對“人性貪婪”之類的說辭,馬克思從來不以為然,在馬克思看來:在資本主義社會,人們從對利潤追求而引發的經濟危機中,直接感受到的是人性“惡”,即人的貪婪的力量。其實,這種貪婪不能歸結為人性,而只能是資本的本性。馬克思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貪婪看作是一種客觀力量,而非個人與生俱來的主觀力量。雖然資本的占有者是人,但不是人賦予資本力量,而是資本賦予資本占有者以力量——這就是資本邏輯的力量。
在資本邏輯的支配下,2010年我國政府將處于兩難選擇的境地:
一方面,次貸危機、迪拜危機的教訓明擺在那里,房地產吹脹的經濟泡沫是一定會爆裂的,泡沫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設想;加之日益嚴重的通貨膨脹預期,必須在泡沫爆炸之前釋放壓力,所以緊縮銀根,自然成為宏觀政策的必要選擇。
另一方面,如果提前釋放泡沫壓力,風險極大。因為緊縮銀根將導致房地產的后續資金無法跟進,極易觸發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的泡沫爆裂。由于目前中國經濟幾乎完全指望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因此,為了維持虛擬經濟的繁榮,放松銀根同樣也是宏觀政策的必要選擇。
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問題的癥結不在于泡沫該不該擠破,而在于中國對泡沫破裂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如果美國經濟真能向好,中國的外需有回暖的希望,那么即使泡沫破裂了,虛擬經濟萎縮了,中國也可以重新依靠實體經濟的繁榮走出目前困境。但是,在外需繼續萎縮的背景下,虛擬經濟泡沫的破裂不僅不會將資金逼向實體經濟,反而會進一步惡化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問題,這顯然是中央政府無法接受的結果。
兩害相權取其輕,繼續沿用2009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必然成為2010年中國政府宏觀政策的題中之義。只要不出現惡性通貨膨脹,政府將竭力維持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的繁榮。
五、主要預測
根據以上邏輯,我作出如下預測:
(1)2010年,盡管有美國次貸危機和迪拜危機的前車之鑒,但迫于目前中國產能嚴重過剩的巨大壓力,政府在繼續維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的基礎上,將出臺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加大鼓勵“透支消費”的力度,進一步抑制儲蓄率。因此,經濟“金融化”、“虛擬化”的程度將進一步加深。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在起作用,不會因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就能發生改變。
(2)2010年上半年,在寬松的宏觀政策下,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將繼續維持繁榮景象,房價將繼續攀升,股價將在震蕩中上行。在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大背景下,當局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資產價格上漲壓力。2010年年中以后,宏觀政策面臨的不確定性將大大增加。
(3)2010年下半年,資產價格上漲的壓力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出現(比如通貨膨脹預期的壓力),可能迫使政府不得不作出收緊銀根的反應,一旦利率上調,由此引致房價下跌,以房地產為核心的虛擬經濟,將面臨泡沫破裂的巨大風險,中國經濟存在第二次探底的可能。
(4)中國經濟第二次探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房地產價格的下跌不斷自我強化,惡性發展,最終導致房地產崩盤,虛擬經濟泡沫破裂,銀行出現還貸風險,金融危機爆發;另一種是房地產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重新調整、洗盤,在擠出相當部分“虛假需求”之后,由于“剛性需求”的進入和支撐——根據有關計算,大約不會低于整個需求的50%(主要是城市化進程的拉動),資產價格止跌企穩,虛擬經濟的泡沫將繼續維持,金融危機的風險將繼續累積。
(5)從發展階段來看,雖然中國經濟正在“金融化”的道路上迅跑,但目前的位置畢竟定位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尚有相當空間填補需求缺口。所以我認為,近幾年內中國尚有吸納金融風險的一定空間,2010年下半年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發生的,是宏觀政策收緊銀根后,房地產和股市在價格下跌的過程中,重新調整、洗盤。
(6)人們普遍預期,農產品價格將出現全面暴漲。實事求是地講,農產品價格全面暴漲的情形,在2009年并未出現。我認為,2010年這種預期兌現的可能性也并不大。農產品價格暴漲通常有兩種情形:一是供給嚴重小于需求。整體看,目前農產品的供求基本平衡(李昌平告訴我:“吃飯不成問題”,有關數據可以證明這種判斷)。在糧食消費基本自給的背景下,即使國際糧價突變,除個別品種外(如大豆),影響不會太大。二是囤積居奇。這種價格暴漲需要某些特殊條件的介入(如戰爭、瘟疫、內亂等),目前這些條件尚不具備。至于2009年底出現的蔬菜價格上漲,主要是季節性和氣候變化所致;而實用油價格上漲與國外市場波動有關,總體上不會改變國內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不過,個別農產品是否會被拋入虛擬經濟,成為爆炒的對象,有待進一步觀察。
(7)2010年,中國產能過剩的格局仍將繼續維持,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在產能嚴重過剩和儲蓄率高企的大背景下,中國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將大于通貨膨脹的壓力。總體上判斷,出現結構性通漲的可能性較大,但出現全面通貨膨脹或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并不大。以5—10年的時段來判斷,2010年仍將是各種經濟矛盾和社會矛盾積累的時期。
六、若干商榷
第一,沒有出現“全面通脹”,是否意味經濟是健康的?
記得2009年上半年,很多學者都作出預測:09年中國將出現全面或惡性通貨膨脹(時寒冰的預測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數據表明,直到目前為止,除了“結構性通貨膨脹”,中國并沒有出現全面通貨膨脹(有人說數據有水分,是否如此,需要提供進一步的依據)。我認為,2009年“全面通貨膨脹”的預測之所以落空,就在于預測者對我國實體經濟“產能嚴重過剩”這個基本面認識不足。需要說明:即使沒有出現全面通貨膨脹,也并不表明中國經濟就是健康的。很多人片面地把物價高低作為衡量經濟好壞的標準,以為物價高,經濟就壞;物價低,經濟就好。其實,在物價低迷的通貨緊縮時期,往往伴隨著資產價格暴漲,以及實體經濟走向停滯。
第二,生產過剩危機是“將來時”,還是“正在進行時”?
迎春同志最近預測:“未來10年我國將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或者是通貨膨脹與生產過剩并存的危機”(《“葫蘆”和“瓢”一起飄》,《烏有之鄉》)我讀過迎春同志有關危機的幾篇文章,在我看來,他對危機根源的精辟分析,是我所見到的對危機本質有最深刻把握的中國學者之一。不過,對他的上述預測,我有兩點不同看法:(1)中國目前正在經歷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危機,生產過剩危機并不是“將來時”,而是“正在進行時”。(2)中國未來10年將會爆發的危機,其表現形式不會是“生產過剩危機”,而是“金融危機”(其中的邏輯見拙文《我的預言不幸言中》)。雖然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滯脹”)也可能同時發生,但在“金融資本主義”已經取代“工業資本主義”的背景下,應付危機的手段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金融透支)。所以,危機的形式也相應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實體經濟的過剩危機,走向泡沫內爆的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以及最近發生的迪拜危機,就是很好的實例。
第三,能不能以一般商品的價格來預言房地產價格?
許多人預期,房價不跌,“天理難容”。這種預期的基本依據,就在于房價高得離譜。如果從“收入與房價比”、“房價與房租比”、“房屋空置率”這三個重要指標來看,房價如此之高,實在是不可理喻。但是,為什么如此離譜的房價不僅降不下來,而且還一個勁地上漲呢?我以為,原因就在于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在價格決定上的區別:前者的產品價格跟著“使用價值”走,后者的產品價格跟著“泡沫價值”走。在“使用價值”的意義上,一般商品的價格上漲總是有限的;但在炒作的意義上,“泡沫價值”卻可以極度膨脹(雖然泡沫終將破裂)。所以,以一般商品的價格來預言房地產價格,其結果很可能失真。
第四,支柱產業是可以人為“把”出來的嗎?
很多專家指責政府,說不應該把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這個指責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我認為,這個指責也只是在“指責結果”,而不是在“指責原因”。問題在于,政府如果不把房地產作為支柱,又能把什么產業作為支柱呢?80年代以前是老三件(手表、自行車、收音機),80-90年代是新三件(電視、冰箱、洗衣機),2000年以后是汽車和住房。今天新的經濟增長點靠什么呢?有人說是以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經濟,其實那只是一個希望,要把這個希望變成現實,還相當遙遠。在產能嚴重過剩的大背景下,實體經濟中還有什么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呢?“實體”增長不了,就增長“泡沫”。可見,什么行業成為支柱,并不是人為可以“把”出來的。
第五,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能夠“協調發展”嗎?
從全球金融危機中,人們得出的一個教訓是:“虛擬經濟要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二者要“保持適度的比例”。其實,這個教訓已經是老生常談了,但為什么還要不斷重復,常談常新呢?現實中,我們看夠了虛擬經濟的“無組織、無紀律”,看夠了虛擬經濟的“自我表現,自我膨脹”。問題的要害在于:都知道二者要“協調發展”,可為什么就“總是”協調不了,總是不能按比例發展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現有制度框架內,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如果配置資源的手段是“市場”而不是“計劃”,那么即使人們認識到了“比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要“協調發展”,也只能是天方夜談,說說而已。
( 2009-12-6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