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志武們的誤導下,本次金融危機中,中國的國家資本及民間資本損失慘重。最近爆出的民生銀行的損失,應該只是其中冰山一角。
陳志武之類誤導:
更新時間:2008-1-31
2007年《新民周刊》“外匯投資局中有局”一文記載: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稱:“這是中國資金海外收購十年一遇的機會。” 經濟學家謝國忠也鼓動說:“中國的國有銀行應該去國外狂買信用資產。” 詳見:http://www.wyzxwyzx.com/Article/Class4/200712/28616.html
2008年初《經濟觀察報》“中投公司面臨129億元付息壓力”一文記載:去年11月26日,本報率先報道了著名金融學家陳志武的建議:中投公司應該趁著次貸危機這一“十年難遇”的機會,買入受次貸危機影響而急需資本注入的國際大型金融機構股權。詳見:http://www.p5w.net/stock/news/zonghe/200801/t1463288_1.htm
2007年末《瞭望》“謹防金融海外投資‘火中取栗’”一文記載:“中國的國有銀行應該去國外狂買信用資產”,前摩根斯坦利亞太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不久前曾發出這樣的呼吁;“實在是太便宜了……這是十年不遇的機會,”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也鼓勵以中國投資公司為首的金融機構,對深受次貸危機影響的海外金融資產“下手”。詳見:http://www.wyzxwyzx.com/Article/Class4/200712/28997.html
http://www.wyzxsx.com/Article/Special/hushuochen/Index.html
戰略性收購需有戰術考量
2009/11/10 來源:YNET.com 北青網 第一財經日報 徐以升
中國銀行業的走出去、國際化,被認為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戰略。尤其是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背景下。但隨著民生銀行折戟美國聯合銀行,戰略收購下的戰術考量,顯然還需作更多的思考。
按民生銀行的說法,由于有充足的撥備,美聯銀行的關閉不會給民生銀行的利潤帶來很大影響。但這是次要問題。市場關注的是,民生銀行既定的國際化戰略會否因此受阻。
民生銀行本來定了“三步走”的思路,核心目的是通過收購來打開美國市場的大門。民生銀行先是2007年10月以每股17.76美元的價格入股美聯4.9%,后在2008年12月以每股4.85美元入股5%,并計劃再度入股至持有20%的股權,成為美聯銀行的單一最大股東。
民生銀行曾強調,從戰略上講,美聯銀行和民生銀行的契合度很高,并試圖借對方在美國的70多家分行,聯合建立清算服務網絡、結算融資便利、零售業務合作等多方面的國際化戰略。
這是民生銀行對海外發展的戰略判斷,無可非議。但在戰術問題上,實際上一直有一些疑義。筆者以為戰術問題有二,一是目標對象,二是投資時間。
首先,在民生銀行入股美聯銀行之始,民生銀行董事會會議上,蘇慶贊董事即表示反對,反對的理由是:財務盡職調查發現,目標銀行的現有業務高度集中在房地產抵押與建筑貸款方面,貿易融資業務的比重相對較低。從該董事的判斷來看,這恰恰是對目標對象戰術問題的質疑,就是說,民生和美聯“戰略上契合度并不高”,兩家銀行的協同效應有限。
其次,在投資時間上。2007年10月的入股顯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最高點上,翌年2月危機即爆發。
在第二筆投資上,要知道,美聯銀行2008年年底的不良貸款率升至4.7%,季度環比上升2.1個百分點。而且,美聯銀行不良貸款撥備率處于47%的低水平,這意味著如果不足以彌補不良損失,民生銀行投資的資本金就將直接受到侵蝕。
但到了2009年3月,美聯銀行2008年全年的財務數據已經出齊,民生銀行此時還提出了增持至19%的計劃,越發令人困惑的是,到今年10月,市場甚至傳言,民生銀行有意增持至50%。
在投資問題上,民生銀行將美聯銀行的投資記為可供出售類資產,在戰略考量的重壓之下,民生銀行并沒有及時退出,堅持到底的結果是錢打了水漂。
因此筆者認為,走出去的戰略意義很大,但缺乏戰術意識會導致戰略的失敗。用一位金融家的評論就是:“沒有對宏觀經濟環境作出正確的判斷,也沒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給予足夠的重視。”
對于中國金融業的走出去來說,收購是一種方式,走出去設立分公司子公司也是一種方式。目前工行對南非、印尼等新興市場的收購被市場認為是正面的;招行對香港永隆銀行的收購,在一段時間的爭議之后,現在也基本是正面評價。而走出去設立分行子行的方式,無論是到美國紐約,還是到越南、中東,都被認為是穩健的方式。
對于民生銀行來說,已經將香港代表處升格為香港分行,并計劃在東京、新加坡、倫敦設立海外代表處。走出去的戰略既定,相信也不會因為美聯銀行的戰術失敗而再有退卻。
(作者系本報評論部主任)
民生銀行海外抄底為何當了冤大頭
邱林 光明網-光明觀察
民生銀行初試海外投資卻遭遇“滑鐵盧”——美國美聯銀行被關閉,這對民生銀行來說,8.87億元的初始投資或將打水漂,其賬上剩余6300萬元也將可能全額計提損失。民生銀行稱,美聯銀行關閉可能導致民生銀行對美聯銀行的投資存在投資損失風險。但公司已確認減值損失8.24億元,該事項不會對經營及利潤造成重大影響。(1
1月11日《證券日報》)
實際上,很多業界專家從一開始就不看好這樁跨國婚姻,被稱為形勢未明朗之前的美國銀行的愚蠢救世主。究其原因,是民生銀行在不具備收購外資銀行的技術優勢和實際經驗的情況下就冒然投資美聯銀行。沒想到的是,僅2年多時間就遭遇完敗,8億多元的投資化為烏有。
2007年10月,民生銀行以每股17.76美元的價格首次入股美聯,持股比例為4.9%。2008年12月,民生銀行又邁出第二步,斥資2.04億元、以每股4.85美元的價格再次持股5%。至此,民生銀行持有美聯銀行9.9%的股份。然而,民生銀行對于美聯銀行的“三步走”戰略還未完成,就已成為敗筆,而參股到控股的愿景也噶然而止。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12月民生銀行的二次入股,正值金融危機爆發期,美聯銀行的股價及整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也大幅下降,但民生銀行“敢于投入”或許還是沒能料到今日美聯銀行被“掏空”的境地。由于美國次貸危機的漫延,2008年3月,僅十個交易日,美聯銀行的股價就跌至8.66美元/股,較民生銀行17.79美元/股的收購價少了一半以上。換句話說,短短十天時間,民生銀行投資美聯銀行的浮虧已超過3億元人民幣。
一位金融分析師指出,民生銀行在這次金融危機爆發前高位進入美聯銀行,很值得反思。雙方達成入股協議是在2007年10月份,當時次貸危機已經爆發,而民生銀行管理層選擇此時“進場”是很不明智的。出現這種情況說明民生銀行在交易時并未充分認識到次貸危機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的風險,從側面也反映了其在管理水平和風險防控方面的不足。
不過,民生銀行相關人士卻表示,招商銀行投資永隆、中投投資巴克萊,都在不同程度上有虧損,不單是民生銀行一家失利。只能說我們在遭受全局性的風險上,要吸取教訓。然而,民生銀行的錢都是廣大中國人民胼手胝足的血汗錢,并非買空賣空得來的,對于虧損,民生銀行不能都視作簡單平常的“交學費”,其管理層應看管好自己那點家底,以免成為國際金融大鱷的點心。
當初民生銀行的投資無非就是看中美聯銀行是美國的金融企業,如果并購成功并取得成效,等于在美國建立了一個橋頭堡,為日后民生銀行馳騁美國打下基礎。然而,民生銀行與美聯銀行的戰略契合程度,收購以后的業務整合能力,對方的模式和文化是否能進入自己的體系,這些問題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因而引起“消化不良的惡果”。
對于民生銀行海外抄底所犯的錯誤,有業內專家指出,國內銀行業要吸取兩方面的教訓:一方面銀行做業務需要非常小心,決不能為了做交易而去做交易;另一方面銀行千萬不要賣給客戶連自己都不明白的產品。每家銀行應該有一套清晰的策略,在海外擴張中找準定位,畢竟中國銀行業未來發展還是要走出去的。
民生銀行當了冤大頭這個教訓,對于之前中資銀行沸沸揚揚的抄底美國金融業,也終于有了比較之后的冷靜認識,連美聯銀行這樣的銀行都搞不掂,更何況其它家大業大的美國大中型銀行。當然,任何事情都有第一次,不然怎么會說“摸著石頭過河”。既然像民生銀行這樣的中資銀行要國際化,既然要“走出去”,就必須計提“學費”的壞賬損失。
話又說回來,矯枉切忌過正,如果只把民生銀行此次海外抄底完敗看成是“反面教材”,從而因噎廢食,對海外并購就此噤若寒蟬也是不負責任的。有了民生銀行的經驗,我們以后再行海外抄底或并購時就有案可循,做到有的放矢。我們經常說后發優勢,其實有些時候,學到的和自己親身感受到的完全是兩回事,沒有民生銀行的摔跤,我們還是不懂如何趨利避害。
民生銀行出師不利 海外投資警惕潛在風險
2009年11月20日 來源: 中國產經新聞報
11月10日,民生銀行發布公告,稱美國聯合銀行關閉不會對民生銀行的經營及利潤造成重大影響。影響尚難斷言,但可以肯定的是,民生銀行的海外第一筆投資已然失敗,而8.87億元的初始投資也將難逃打水漂的厄運。
對于投資失利的原因,民生銀行方面沒有給出任何說法。“8億多的損失不會對民生銀行造成實質性的影響。”農業銀行福州分行某支行一位黃姓主任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分析道。
盡管民生銀行一再否認投資失敗不會造成實質性影響,但沒有誰的錢是不求回報的,此役無疑將會為中國企業出師海外再次敲響警鐘。
“經受了金融危機沖擊,包括美國銀行業在內的一些優質資產目前價格非常低廉。國內企業海外投資看重的正是這個因素。”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徐奇淵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面對千載難逢的海外抄底良機,諸多企業一廂情愿地將注意力放在機遇上,卻對硬幣的另一面——“風險”心存僥幸。專家提醒,在世界經濟復蘇前夜,各國經濟基礎尚不牢穩,都還存在“陷阱”,若中國企業不能充分考慮這些風險,不可避免將會付出巨大代價。
“雖然目前確實是中國投資美國的良好時機,但在具體對象的選擇上,需要更加審慎的考察。”方正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鄭寧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民生銀行并未對此輪美國銀行的倒閉潮給予足夠的重視,失誤恰恰是對美聯的狀況了解不夠。
“海外投資時,對對方的考察都是由國外機構來完成,這就使我們很難完全掌握對方的情況。對美國銀行業的風險估計不足是造成民生銀行投資失利的根本原因。”上述農業銀行人士說。
不只是銀行業,其他行業也是如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日前就提示了海外并購風險,他認為,風險最低的是引進人才,第二是引進技術,第三是購買品牌,第四是購買整個公司。“購買整個公司的風險最大,一方面我為我們中國的企業能夠到海外并購感到高興,另一方面我也有擔心,因為到現在為止統計的數字,世界上這種并購恐怕成功率不到一半,所以說風險很大。”
隨著世界經濟復蘇曙光初露,今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按年率計算增長3.5%,為連續4個季度下滑后的首次增長;11月13日,歐盟統計局公布的初步數據顯示,歐盟和歐元區經濟第三季度正式走出衰退;金磚四國中,今年第三季度,巴西各項宏觀經濟指標均出現回升跡象。印度采取的經濟刺激計劃有效遏制了經濟放緩,制造業轉好尤為明顯。俄羅斯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滑10%,但從6月份開始,該指標單月環比持續出現微幅增長。
“但經濟復蘇的基礎尚不牢靠。日前,澳大利亞和挪威等國宣布加息,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不約而同地宣布維持低利率不變。這傳遞出一個明確信號:美、歐、日等經濟體均認為,目前經濟復蘇的基礎并不牢固,“退出策略”應緩行。”徐奇淵說。
“正因為經濟復蘇的基礎不牢,所以在投資其他行業暗藏的風險,也并不比金融業更小。民生銀行此役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中國企業投資海外必須注意風險,需要有適應的過程,‘交學費’也屬正常,但其中的教訓要注意吸取。”徐奇淵表示。
對于如何規避海外投資風險,中國產業海外發展和規劃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范春永曾給出3條建議:一是要從了解國別投資情況入手,企業海外投資需和所投國家的產業方向相結合。二是要得到國家的支持。企業的發展要和國家的宏觀調控相結合,這樣才可能得到國家政策的支持與扶持。三是企業選派到投資國的團隊一定要能夠勝任海外投資工作,了解投資國的文化,包括要理解他們的人文、宗教等等。
此外,徐奇淵還向記者表示,中國企業投資海外還有一個問題應該引起重視,即目前進行海外投資的主體多是國有企業,由于產權與經營權不完全統一的關系,決策者、受益者及風險承擔者的不一致,使得企業的判斷和選擇容易出現偏差,從而加大損失的可能性。
美聯銀行關閉 民生銀行計提損失8億多
2009-11-11 來源: 新華網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 民生銀行投資的美聯銀行沒有在金融危機中幸免于難。昨天,民生銀行發布公告,認為美國聯合銀行關閉不會對民生銀行的經營及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作為當年中資銀行入股美國本土銀行的首個案例,這一交易曾備受矚目。民生銀行先后兩次入股聯合銀行控股公司 (UCBH)。2007年10月,首次入股UCBH,入股價為17.76美元,投資合計6.83億元,持股比例為4.9%;2008年12月,該行再次入股,以每股4.85美元的價格投資2.04億元,持股比例為5%。
但民生銀行海外擴張的美好愿景終于沒能敵過金融海嘯的威力。根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網站發布的最新消息,2009年11月6日,聯合銀行(UCB)由加州金融管理局關閉, FDIC 被指定為接管人。民生銀行參股的UCBH通過UCB從事其主營業務。UCB關閉可能導致包括民生銀行在內的UCBH股東存在投資損失風險。
不過,民生銀行的2009年半年報和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30日,該行已經確認了投資UCBH的投資損失和減值損失合計8.24億元,此項投資的賬面價值為6300萬。也許基于這一原因,民生銀行昨天公告稱因本公司已經對UCBH的投資進行了較為充分的減值損失準備計提,因此聯合銀行關閉不會對公司的經營及利潤造成重大影響。
近幾年來,中資機構頻頻地在海外進行大手筆的投資并購,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后,“抄底華爾街”的言論風靡一時。對此,專家普遍認為,美聯銀行的關閉足以說明中國企業“走出去”需要更加謹慎,當然交點學費也是正常的,不可能每投一筆都能收獲驚喜。 (吳琳琳 程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