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科技前輩錢學森(1)畝產萬斤和全球變暖——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論述是這樣變成忽悠人民群眾的工具的
前不久,科技前輩錢學森去世了。
新聞報道介紹了錢學森最后談話。
錢老是幸運的,在有生之年實現了他獻身航天事業、報效祖國的愿望。
錢老又是不幸的,在有生之年看到包括航天在內的科技事業后繼乏人、再也沒有他那樣的科技領頭人出現而束手無策。
本網友認為,晚年的錢老一定理解了毛主席晚年的心境。
當然,也有人說什么錢學森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培養出來的,而是美國培養出來的,而且斷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不可能培養出什么科學家的。
這句惡狠狠的話撂下之后沒多久,云淡水暖網友就找出了“工人科學家蔡祖泉”:“這句“工人科學家”很有嚼頭,蔡祖泉這樣一個工人,技術工人,是在“我們的校”的里成長和被發掘出來的,“我們的學校”可以培養應屆高中生,也可以讓一個玻璃工變成貨真價實的電光源專家,大學教授,知名大學副校長。”
百度百科是這樣介紹蔡祖泉教授的:“蔡祖泉,男,1924年11月生,浙江余杭人。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解放后在上海藥廠工作。自學成才,1952年到復旦大學工作,歷任復旦大學電光源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副校長等職。1992年退休。蔡祖泉同志是我國電光源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 “我聽黨的話,燈聽我的話”是蔡祖泉教授的名言,他被人稱“中國的愛迪生”、“中國的照明之父”。”
2007年新聞晚報《中國電光源鼻祖蔡祖泉教授》則提到:“蔡祖泉14歲進藥廠當學徒時,只有小學三年級文化。吹了十幾年玻璃瓶后,邂逅了在廠里兼職的交大物理系教授鄭昌時和方俊鑫,他修玻璃的“獨門功夫”被兩位教授看中,把他調到交大做助手。“當時肺炎是難治之癥,如有X光就能早發現早治療。但當時國外對我國封鎖技術,方俊鑫老師帶著我自力更生做X光管,這也使我體會到研發的重要性,國家要強盛,必須自主創新。”
1952年院系大調整,蔡祖泉到復旦,成立我國第一個電光源實驗室,中國第一個氫燈、高壓汞燈、氪燈、長弧氙燈、節能燈等成果陸續從他手上誕生。如今,全世界80%的節能燈在中國生產,中國燈的年產量達到81億只,蔡老功不可沒。”
順便說一句:在各大學的物理系,方俊鑫教授是很有名的人物;他與陸棟教授合著的《固體物理學》(上下冊),是很多大學物理系的首選教材。
在那個“貧窮僵化”的年代,由于貧窮,人們并不以經濟利益為追求目標,又由于思想僵化,人們也不懂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真理,并不以金錢和名聲的獲取作為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正因為這樣,反而涌現了很多蔡祖泉教授這樣一心為事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人物。只不過,在以金錢和名聲的獲取為成功標準的今天,他們的事跡基本上再也無法見諸于報端而已。
不過這不是本文的主題,還是接著談錢學森前輩吧。
據說,錢老唯一的錯誤就是論證了“畝產萬斤”。
之前只是聽說“畝產萬斤”是錢老當年“論證”的,但確實沒去看過原文,正好借此就親自動手搜索學習一下。
經過搜索,本網友在某個網站上找到了錢老當年論“畝產萬斤”的原文,一共有三篇。
第一篇1958年4月29日發表于《人民日報》第七版頭條,標題是《發揮集體智慧是唯一好辦法》。
在這篇文章中,錢老首先介紹自己為何會從力學想到農業問題:“我們現在應該想想,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的內容統統實現以后,下一步又要干什么?要干的事,在科學研究方面應作好準備,到時候我們就能跟得上去。在這一點上,我是外行。作為一個搞力學的人來說,不免總是從能量方面來考慮。最近我算過這么一個粗淺的賬,就是地球上一個單位面積上,受太陽的能有多少。假設我們說一天太陽光照在地面上,只照八小時,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八小時太陽光照上去,如果我們只計算1%的能用來轉變為植物有效利用的能,這個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變為淀粉,那么就可以在一畝面積上年產約八千市斤的淀粉。”
那么,錢老是否因此就認為“一畝面積上年產約八千市斤的淀粉”是現實可行的呢?
并非如此,因為這里面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當然這里面有許多問題,不是那么簡單。但我們可以向這個方向去考慮。關于農業生產方面 還有許多問題,如人工氣象的控制等。當水利方面已經實現農業發展綱要規定的指標的時候,就可以基本上免除不太大的自然災害。但比較大的自然災害,如臺風, 是不是就不能控制呢?這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再說我們的農業動力問題,在這方面看來一個重要的解決途徑是所謂生物能的利用,也就是使糞便和雜草醱酵產 生沼氣。這個過程基本上是炭水化合物的分解,分解后產生的東西差不多一半是沼氣,一半是二氧化碳。如用這種混合氣體當然不太好燒,沼氣雖然是很好的燃料, 而二氧化碳不是很好的動力燃料,它夾雜在里面只會減低燃燒速度。因此,就要想出辦法把沼氣和二氧化碳分離,用純沼氣作為內燃機的動力,這就可以解決我們缺 乏石油資源的困難。同時,二氧化碳也有用處。二氧化碳對植物來說是一種肥料,是不是能考慮在暖房里把空氣中充上二氧化碳,使植物的生長可以更好一些。同時 二氧化碳可以用來培養小球藻,而小球藻又含有相當多的蛋白質,至少是很好的飼料,可以喂豬。”
錢老接著說:“像這一系列的問題,就不僅是農業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問題,而是把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知識怎樣應用到農業上去,使農業生產也成為一個工廠似的,在控 制的條件上來生產。這也可叫作農業的工業化。這個問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是高度綜合性的,其中有各方面的問題,差不多各個研究部門都同它有關。”
錢老還批評了“有些同志思想落后,想得不夠遠”:“也許有的同志會這么想:這些新技術,今天我們來談是不是太遠一點?今天在全國水樓的形勢下,我們的思想很容易落在現實的后面。我們國家里的事情總是走得很快,而科學研究不應該是生產的尾巴,應該走在生產的前面。所以討論科學規劃的時候,應當從長計較。”
他并且提出和學科滲透和交叉的重要性:“中國科學院最宜于發展學科之間的新科學,譬如說物理就應該滲透到各個部門中去。現在提出的生物物理,就是一門很重要的科學。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怎樣使自 然科學、技術科學滲透到社會科學部門。例如:能不能讓近代數學的方法和計算技術為工程經濟和工業經濟服務?在以前因為計算太多,分析有困難而不去做的問 題,有了新方法就能做了。自然,數學只是一個工具,用了它不是去改變社會科學而是去幫助社會科學的發展。”
很顯然,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是“論證畝產萬斤的可行性”,而是討論如何整合各學科的力量,為提高糧食產量作出共同的努力。
第二篇文章1958年6月16日發表在《中國青年報》第四版上,標題為《糧食畝產量會有多少》。
這篇文章也就是流傳最廣的那篇著名的“畝產萬斤”。文章并不長,電子掃描版如下:
在這篇文章中,錢老首先指出:“今后,通過農民的創造和農業科學工作者的努力,將會大大突破今天的豐產成績。因為,農業生產的最終極限決定于每年單位面積上的太陽光能,如 果把這個光能換算農產品,要比現在的豐產量高出很多。現在我們來算一算: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而植物利用這些太陽 光能把空氣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制造成自己的養料,供給自己發育、生長結實,再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那么稻麥每年的畝產量就不僅僅是現在的兩千 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兩千多斤的20多倍!”
然后舉了實例:“舉一個例:今年河南有些特別豐產試驗田要在一畝地里收一百六十萬斤蔬菜。雖說蔬菜不是糧食,但到底是畝產一百六十萬斤!”
最后提出:“所以,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今天條件不具備,明天就會創造出來,今天還沒有,明天一定會有!”
這里需要注意:“把每年射到一畝地上的太陽光能的30%作為植物以利用的部分”和“把其中的五分之一算是可吃的糧食”,實際上相當于認為太陽光照射能量的30%的五分之一,也就是6%,能夠變成糧食。在第一篇文章里,錢老直接用1%來估算太陽光能量變成糧食的比例的,而這里分成了兩步計算。
當然,這里面仍然存在不少問題,因此,錢老只是指出“只要我們有必需的水利、肥料等等條件,加上人們的不斷創造,產量的不斷提高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篇是1959年9月25日在《知識與力量》雜志上發表的,標題為《農業中的力學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錢老首先做了這樣的估算:“怎么農業高額豐產里也會出現力學問題呢?要說明這一點,我們得先計算一下在我國平均緯度的地方,一年之中在每一畝地上到底有多少太陽光落在上面。 這個能量可以用各種單位來表現。我們這里選用從水和二氧化碳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的斤數來計算,這是因為植物的生長正是利用水和二氧化碳來制造淀粉和纖維這樣 碳水化合物的。我們算了一下,一年中落在一畝地上的陽光,一共折合約94萬斤碳水化合物。如果植物利用太陽光的效率真的是百分之百,那么單位面積干物質年 產量就應該是這個數字,94萬斤!”
當然,這種過于簡單的估算,得到的結論是有很大問題的:“自然, 高等植物葉子利用太陽光的效率不可能是百分之百,估計最高也不過是1/6,這就是說,單位面積干物質的年產量大約是15.6萬斤。但是植物生長中所積累的 物質,只有一部分糧食,像稻、麥這一類作物的谷粒重量,約占重量的一半,所以照這樣算來,單位面積的糧食的年產量應該是7.8萬斤。這是說全年三百六十五 天都是晴天。如果因為陰天而損失25%,那么糧食的畝產量應該是5.85萬斤。這是說,作物要在全年都生長,如果僅在暖季才長,也許要再打一個 2/3的折扣,那么平均畝產量是3.9萬斤了。”
錢老還指出:“同樣的計算也可以用來估計快速豐產林木的數字。這里相當 于糧食的是蓄材量,也就是每年每畝地上的積累的木材重量。如果是常綠樹,全年都長,每畝地的積累的木材重量是5.85萬斤;如果是落葉樹,就是3.9萬 斤。倘若木材屬于輕質的,重量按每立方米900斤計算。那么全年都長的常綠樹,每畝每年可以積累木材63立方米,而落葉樹每畝每年可以積累木材43立方 米。”
但是,這樣計算出來的結果與實際情況仍然相差很遠。原因是:“前面所計算的單位面積年產量,無論是糧食或是木材都是理想的極限量。要接近這個指標,必須通過密植,套種等措施,使地面終年充滿了足夠的綠葉,充分利用太陽光能量。其他如水,肥,土種,保等一切條件都得配合得十分理想。也就是由于這個緣故,在目前的農業實踐中,還沒有達到這樣的高額豐產。”
那么,如何實現這些條件呢?錢老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指出:有許多問題是需要解決的。而在這篇文章里,他具體地指出了通風的問題:“要實現超高額豐產,必須推行高度密植,而高度密植卻帶來了通風的困難。如果二氧化碳,空氣都不流通,植物也就不能充分利用太陽光。農民科學研究員,陜西省乾縣烽火人民公社社長王寶京搞的田間設計 學,研究如何排列田間作物群體來解決通風透光問題,道理也就在這里。通風也就是氣體的流動和傳輸。這正是流體力學的一個好題目。雖然流體力學在近50多年 有了非常迅速的發展,但那都是著重在高速氣流一方面的。上面所說的,在莖葉間的氣流速度卻非常慢。。。。。。”
很顯然,只要認真讀了錢老的上述文章,都會明白:他并不是在簡單地“論證畝產萬斤”,而是在認真思考如何提高農業產量,為提高農業產量提出具體的建議。
那么,為什么當時很多人會認為“錢學森論證了畝產萬斤是可行的”呢?
本網友認為,這多半是扭曲的宣傳造成的,責任主要在負責宣傳工作的人。
有人可能會問:第一篇文章和第二篇文章都是公開發表在報紙上的,而且分別是《人民日報》和《中國青年報》,全國人民都能直接看到錢老的原文啊。
本網友原先也是這么認為的:錢老那兩篇文章可能寫得太“學術”了,普通的人民群眾看了也不懂。
但是,本網友在今年的《北京日報》上看到了這篇標題為“掃除文盲”的文章之后,就改變了觀點。這篇文章介紹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掃除文盲方面的重大成就,其中提到:“1964年,全國開展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除了文盲的帽子。”
這就是說,在1964年我國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仍然高達52%,1958年肯定就更高了。
而且,由于掃盲的標準并不高,達到掃盲標準但仍然不能看懂報上的文章的人,所占的比例肯定也不少。
這樣算下來,當年能看明白錢老發表在報紙上的那兩篇文章是啥意思的人民群眾,比例應該是很低的。
因此,人民群眾要得知錢老那兩篇文章說的是啥意思,恐怕主要還得從宣傳部門的語音宣傳里得到。
本網友還要指出的是:錢老的上述觀點和思想是一貫的。
寒江春夢網友在錢學森較不為人知的《第六次產業革命與農業科學技術》中給出的資料顯示:1984年12月23日,錢老對我國農業的發展問題發表題為《第六次產業革命與農業科學技術》的學術論述時,仍然是持上述觀點,認為農業畝產量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這篇論述中,錢老認為:“農業型的產業是指像傳統農業一樣,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或海洋里的植物光合作用為基礎,來進行產品生產的體系。太陽光是一個強大的能源,在我國的地面上,每年有120~200大卡/厘米2的能量,也就是每畝每年接受太陽的能量相當于114~190噸標準煤。這是農業型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
但是,錢老同時指出:“限于水和肥料的供應,限于光合作用所必須的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限于植物本身的轉化能力,上述太陽光能只有很小一部分轉化為植物產品。這個比例不到1%,有的只有1%”。而且“就是變成植物產品了,人也不能全部直接利用。就以糧食作物為例,子實在干物質中還占不到一半,其他百分之六十都是秸桿。現在農村缺燃料,往往把作物秸稈當柴燒,有機質不能還田,這是個大損失。”
由此,錢老在這里創造性地提出了“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的新概念,繼續主張整合各學科的優勢,共同為農業發展做貢獻:“要提高農業效益,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生物資源,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業生產技術,也就是把全部現代科學技術,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以及一切可以運用的現代知識,還有新的技術革命,都用上去。不但技術現代化,而且生產過程組織得很嚴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緊密,是流水線式的生產。這就是農業型的知識密集產業。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方向。它已經不是傳統的農業了,而是一種生產體系,一種產業,其特點就是以太陽光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來進行高效益的綜合生產。”
因此,本網友認為,所謂“錢學森論證畝產萬斤”,其實是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論述被變成忽悠人民群眾的工具的一個例子。這種例子實在是太多了,過去有過,現在有,將來也肯定還會有的。
有的網友可能會不贊同:過去文盲率高,思想僵化,這樣的現象自然難免,難道現在還有?
本網友下面就給大家舉一個現成的例子,這個例子不但是現在的,而且還是發生在科技發達的西方社會。
這就是最近幾年非常熱門的“全球變暖”。
大家知道,美國前副總統戈爾是一位堅定的環保主義者。
“在白宮任職期間,他積極推動克林頓簽署《京都議定書》。離職后的戈爾仍然周游列國宣傳環保觀念,戈爾的另一項“環保大手筆”是投資并參與拍攝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在影片中,戈爾一改過去刻板的政治外表和略顯木訥的個性,以地球村普通公民的身份向人們展示全球變暖的危害:長此以往,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因此,戈爾與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IPCC)共同獲得了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
“全球變暖”想必很多網友都聽到過。本網友首先問第一個問題:“全球變暖”是指的什么?
有網友可能會說:這很簡單嘛,顧名思義,“全球變暖”就是指全球溫度升高嘛。
這話大致上沒錯,準確地說,應該是全球平均溫度升高。
近百年來“全球變暖”或者“全球平均溫度升高”,確實是得到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科研工作者們共同認可的結論。
那么,本網友問第二個問題: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溫度升高”了多少攝氏度?
對于這個問題,知道答案的恐怕就不那么多了。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科研工作者們通過測量而得到的1850年—2006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圖:
上面這個圖的“平均溫度”,是包括海洋表面與陸地表面的“平均”。
下面這個圖,則分別給出了全球海洋表面和陸地(Land)表面平均溫度圖,其中Ocean指海洋,Land指陸地:
從上述兩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平均溫度確實在持續上升,雖然中間有一些不小的起伏。
為了突出近幾十年“全球變暖”的趨勢,有人還根據1889年—2008年的全球平均溫度,將每十年的平均值作出如下圖:
根據上述數據,我們可以得到三個事實:
1)從1850年—2008年,“全球變暖”確實是事實;
2)與1850年相比,到2008年,陸地表面平均“變暖”大約1攝氏度,海洋表面平均“變暖”大約0.7攝氏度;
3)由于海洋面積是陸地面積的三倍多,所以全球地表“變暖”也是大約0.7攝氏度。
大家知道,南極的冰蓋和北極的冰山,平均溫度都在零下幾十上百度。
因此,區區1攝氏度,是不可能使“南極冰蓋融化”的。
當然,如果“全球變暖”依照目前的速度“長此以往”下去,一千五百年之后,全球平均溫度將上升十度。
這確實會對全球氣候造成巨大影響,甚至真的可能毀滅某些地區的文明,但仍然不足以使“南極冰蓋融化”。
實際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家小組達成的共識是:“全球變暖”應當使南極的冰蓋增厚,而不是減少!
怎么會這樣呢?看起來匪夷所思,其實道理很簡單。
首先,“全球變暖”只有1攝氏度,它不可能使南極冰蓋的溫度升高到零度以上,因此不可能使其減少;
第二,海洋表面“變暖”,使得海水蒸發比例升高,雖然溫度只升高了0.7攝氏度,蒸發比例升高的數值很小,但是海水總量巨大,全球海水蒸發總量的增加量不可低估;
第三,這些多蒸發出來的水蒸汽將隨著赤道氣團與南北極氣團的對流到達南極,以降雪的形式落到南極,使得南極的冰蓋增厚。
但是,確實有報道指出實際上觀察到南極冰層在“融化”,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造成“南極冰蓋融化”的原因,目前還不清楚。但是,有一點卻是很清楚的:“南極冰蓋融化”這個現象是與“全球變暖”的預測相反的,因此它不能用來作為“全球變暖”的證據。
非常遺憾的是:在現在的“全球變暖”宣傳中,“南極冰蓋融化”恰恰被當作一個重要的證據在使用,很多媒體大叫大嚷地渲染著“全球變暖導致南極冰蓋融化”。
現在我們知道了,“全球變暖”是指:近150年來,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7攝氏度,陸地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1攝氏度。那么,這樣的“全球變暖”究竟會對氣候造成什么樣的影響呢?
一些氣候研究工作者依據氣象模型進行了計算機模擬,結果認為: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7攝氏度,會導致風暴的數量和強度顯著增加。但是,這只是模擬計算的結果,而氣象模型總是有著近似的,并不一定與實際情況完全相符。實際上,風暴的數量和強度是否真有顯著的增加呢?
2005年,著名的Science(科學)雜志曾發表了四位研究者對此問題的學術文章。這篇文章的標題是“Changes in Tropical Cyclone Number, Duration, and Intensity in a Warming Environment”,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搜來看。他們對探測到的風暴的統計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探測到的風暴的總數確實增加了。
但是,他們同時在文章中特別提出警告:不能把“探測到的風暴的總數增加了”理解為“實際產生的風暴總數真的增加了”。他們指出:很可能是由于探測風暴的技術這些年的發展,使得原先探測不到的風暴能夠探測到而導致的數目增加,因此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到了2007年,另一位研究者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更仔細的研究,文章發表在專業雜志EoS上。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Counting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s Back to 1900”,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去搜來看。
作者通過仔細研究相關數據,指出:考慮到前面提到的探測技術的發展問題,還有風暴強度在風暴的運動過程中不斷變化等問題,簡單地研究“探測到的風暴”難以符合統一的比較標準,考慮“實際到達海岸的風暴”為研究對象則可以有比較統一的比較標準。
他的結論是:到達海岸的風暴數量并沒有增加;相反,到達海岸的強風暴的數量在最近幾年里倒是有所減少。
總之,結果并不支持“風暴的數量和強度顯著增加”。
非常遺憾地是,這四位研究者在Science上的這篇學術文章中提到的“探測到的風暴的總數增加”被媒體報道曲解為“風暴總數增加”。
于是,這就成為了支持“全球變暖導致風暴增加”這個結論的重要證據之一,最后進入了戈爾先生那個世界著名的視頻中。而他們在文章中強調的不能把“探測到的風暴的總數”理解為“實際產生的風暴總數真的增加了”的警告,則被完全忽略。
當然,2007年那位研究者得到的不支持“風暴的數量和強度顯著增加”的文章,自然更加沒人關注了。
這里順便說一句:Science(科學)和Nature(自然)雜志本質上是新聞雜志,并不是通常認為的學術雜志。
它們的出版標準,除了稿件的學術水平符合要求之外,還必須具有“新聞價值”。
正因為有這個“新聞價值”,通過了學術審稿標準的稿件,被編輯拒絕的比例仍然很高。
從學術水平角度講,2005年四位學者的文章與2007年那位學者的文章其實是差不多的。
然而,由于前者得到的結果符合“全球變暖”的預測,具有“新聞價值”,所以就能在Science上發表,從而產生較大的輿論影響。
后者得到的結論不符合“全球變暖”的預測,缺乏“新聞價值”,于是就只能在研究氣候的專業雜志上發表,輿論影響力也就幾乎沒有了。
另一些研究者則試圖通過分析風暴造成的經濟損失來間接地檢驗“風暴的數量和強度顯著增加”這個結論。
某一篇學術文章得到如下1900年—2005年在大西洋上產生的風暴在美國造成的總損失圖
看起來結論很明顯:損失隨著年份而不斷增大,并且增速還有越來越快的趨勢。
遺憾地是,這篇文章給出的經濟數據雖然是正確的,但是只考慮了通貨膨脹,沒有考慮其他經濟因素的影響。例如,后來的一篇學術文章給出了1930、1960、1990、2005年美國海岸線附近的人口分布圖:
顯然,2005年美國海岸線附近大部分地區的人口,比1930年是大大增加了。
那么,即使風暴的強度和數量并無變化,可以想見,損失也會增加很多。
還有其他經濟因素也要考慮,例如:海岸線附近的建筑物、商業區、工業區的數量增加和它們能夠創造的價值。
在綜合考慮了上述這些經濟因素之后,某位學者給出了修正之后的1900年—2005年大西洋風暴在美國造成的損失圖:
從這張圖里,除了看到幾個損失很大的特殊年份之外,并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
非常遺憾的是:戈爾先生在他制作的那個世界著名的視頻中,使用的仍然是那張沒有充分考慮其他經濟因素影響的圖,以此來證明“風暴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
不僅如此,戈爾先生在他的宣傳中,還選擇性地使用數據來渲染災害的增加。舉一個例子:他使用了美國政府統計的歷年山火燒掉的面積數據,發現這個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越來越大。由于上世紀80年代被認為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驟增的開端,這就被用以此顯示“二氧化碳排放越多,災害也越來越多”。
山火燒掉的面積這個數據確實是正確的。但是,美國政府的統計數據同時表明:上世紀80年代以來,山火的數量越來越少了!
那么,為什么山火的數量減少,燒掉的面積反而越來越多呢?答案是: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逐漸推行了“野外山火讓其自生自滅”的政策。
本網友現在提出第三個問題:“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什么?
網友們可能會立刻回答: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大。
可惜,這只是某些媒體的宣傳,而這并不是全部事實。
首先,“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導致氣候變暖”的物理原因是:二氧化碳能夠吸收和保存地球表面發出的熱紅外線,而發射熱紅外線是地球向外太空排放熱量的主要方式。
這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地球就越難向外太空排放熱量,于是地球溫度就會升高。
所以,二氧化碳又被稱為“溫室氣體”。
但是,能夠吸收和保存地球表面發出的熱紅外線的“溫室氣體”其實并不止二氧化碳這一種。
甲烷也是“溫室氣體”,而且其溫室效應最強,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也就是同樣多的甲烷吸收紅外線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
而甲烷不但是很多昆蟲、細菌的生理過程要產生的“廢氣”,也是牛羊要排放的“廢氣”。
甚至人體如果消化不良,放的屁里也會有一些甲烷的。
這也就是為何有專家主張牛羊也算溫室氣體排放,還有專家主張人放屁也屬于溫室氣體排放。
水蒸汽也是“溫室氣體”,它的溫室效應雖然不如甲烷,但也比二氧化碳略高。
不過,畢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確實比甲烷、水蒸汽要多得多,將二氧化碳作為“溫室氣體”的代稱也不算很大的問題。
那么,全球平均溫度與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確實有關嗎?確實有關,而且二者的關系十分密切。
下面這張圖,是公元前四十多萬年以來的全球平均溫度和二氧化碳濃度隨時間的演化圖
其中,紅線是海洋表面平均溫度,藍線是工業化出現之前的二氧化碳濃度,黃線則是工業化出現之后的二氧化碳濃度。可以看到,全球平均溫度的“走勢”確實與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的“走勢”一模一樣。
這張圖作為“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黑手”的重要證據之一,出現在戈爾先生那個著名的視頻中。
這張圖似乎確鑿地說明: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的變化,決定著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
非常遺憾的是,科研工作者們對這張圖的公認解釋是:全球氣候的變化,決定了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的變化!
這里的道理也并不復雜。大家知道,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大致上是萬分之三左右。
大氣的總體積可以用地球表面積乘以其厚度來估算,大氣厚度可以估算為十公里。
而在常溫常壓下,水可以溶解與它體積相同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說,一升水大約能溶解一升二氧化碳。
海水的體積,可以用地球表面及的3/4乘以五公里來估算。這樣,海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碳,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多得多。而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又是受到水溫的影響的:水溫越高,溶解度越低。
因此,海水平均溫度越高,從海水中回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也就越多,于是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就越高!
一直以來,科學家們就是用這個道理來理解和解釋全球平均溫度與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之間的關系的,相關學科的教科書也是這樣講解的。最近的一些研究者還提出:這二者之間并不是時時對應的,而是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要晚于氣候變化,時間相差大約四百年。作者給出的解釋是:這是由于深海中的海水通過環流到達海面大約需要四百年。當然,這個時間差,從上面那張圖上是看不出來的。因為在那張圖上,時間軸上的每一小格代表一萬年。
其實,我們已經能夠從上面的圖中看到:全球平均溫度在很長的歷史事件內是呈現周期變化的,周期大約為九萬年左右。那么,主導全球氣候這種周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還沒有定論。
一個被認為是比較可能正確的理論是:地球的軌道和自轉軸相對于太陽的角度并不是完全穩定的,而是有一個角度很小、周期很長的往復變化。由于地球全年能夠接收到的太陽光能主要取決于地球軌道和自轉軸對于太陽的角度,這就導致了全球平均溫度呈現長周期的往復變化。
“全球變暖”即“最近一百年內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7攝氏度”確實是事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會導致地表溫度上升也是事實。因此,人類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確實對“全球變暖”有貢獻,這是不能否認的事實。但是,對于“最近一百年內全球平均溫度上升0.7攝氏度”這樣的“全球變暖”,人類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對此產生的貢獻究竟占多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肯定的結論。這個問題實際上仍然在爭論中,學術界并沒有定論。
當然,如果“長此以往”,每過一百年全球平均溫度都上升0.7攝氏度,確實終將出現“冰川將融化,洪水將泛濫,人類的家園將遭遇毀滅性破壞”的結果。
但是,如果有人說,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全球變暖完全是工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而且現在已經造成了“南極冰蓋融化”和“風暴等災害增加”,那顯然是在利用科研工作者的上述學術論述對人民群眾進行忽悠。
在人類工業生產導致的破壞性結果之中,相對于“全球變暖”而言,一些化學物質對環境的直接污染、森林被砍伐造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等,這些其實是有著更加肯定的結論和確鑿證據的,也是一位環保主義者更加應該著力關心的問題。
那么,為什么西方主要媒體和環保主義者戈爾先生忽然要大吵大鬧地宣傳“全球變暖”可能造成的并無確鑿證據的危害呢?
俗話說:無利不起早。
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化學物質污染、砍伐森林這類行為造成的對環境的影響基本上都是局部性的,美國排出的化學污染只會污染美國河流,美國砍伐森林也只會造成美國的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
因此,這一類的污染和破壞是可以“輸出的”:化工廠污染很大,沒關系,把它們“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去;砍伐森林不好,沒關系,去第三世界國家購買樹木,讓他們去砍他們自己的森林。。。
但是,“全球變暖”這種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卻不是局部性的,美國排放的二氧化碳并不會只影響美國的氣候,而是會造成全球性的影響,是無法“輸出”的。
于是,科研工作者們關于此問題的學術論述就這樣成為了政治宣傳的工具;科學家們的信譽也就成為了某些人進行政治宣傳的犧牲品。
如果科研工作者們的學術論述不再會被當作忽悠人民群眾的工具,而是真正被作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問題的出發點,那該多好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