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化:扼住中國經濟的喉嚨
——中國經濟安全系列之二十八
江 涌
原載《世界知識》2009年第20期
不久前,本人去了一趟俄羅斯,經常去俄羅斯的同事提醒我,對俄羅斯入境通關手續一定要有耐心,中國好像規定每人一般不得超過一分鐘,俄羅斯則是每人至少三分鐘,排在我前面一共11個人,等我入關,整整花了50分鐘,無奈!這就是大俄羅斯的標準,要來俄羅斯就必須適應他的節奏,接受他的標準。今天一提“標準化”,很多人一頭霧水,多半是被專業化忽悠了,其實國人對“標準化”并不陌生。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實行“度同衡、車同軌、書同文、人同倫”,這個標準化為中國的大一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國民政府時期,軍閥割據,閻錫山在山西修筑窄軌鐵路就是搞自己的標準,據山西人說這對后來抗日以及限制日本掠奪山系資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標準:西方大國的戰略手段
標準在經濟中的廣泛應用應當是在西方工業革命之后。標準化是工業化的基礎,工業大生產分工體系需要嚴格的技術標準。工業化使生產力空前提高,商品極大豐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世界市場由此形成。為保證世界市場有序運行,從技術層面看,就需要在國際貿易中制定一個為各方所能接受的游戲規則,這就是國際標準。從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標準化一方面成為推動技術進步、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社會發展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也成為西方大國謀取壟斷利益、獲取“非價格競爭優勢”的一種戰略手段。上世紀70年代,德國生產的磁帶錄音機在西歐市場一直處于壟斷地位,德國利用標準問題極力阻止美國磁帶錄音機染指德國市場。美國則采用迂回戰術,使美國的磁帶標準成為ISO國際標準,如此順利闖入德國市場。
當今世界已進入由標準規范、制約市場的時代,控制國際標準是應對世界市場競爭的有力武器,開發新標準甚至比研發新產品、新專利更加重要。一般而言,專利影響的只是一個或若干個企業,而標準影響甚至能決定一個企業的前途、行業的興衰、甚至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西方大國、跨國公司和產業聯盟都在不斷開發新標準、竭力控制標準,想方設法把標準與專利捆綁在一起,而且是把盡可能多的專利技術嵌入標準之中,一旦某國某企業不得不采用該項標準,就必須向專利擁有者支付專利使用費,從而使標準制定者取得有利的市場競爭地位。
當前有關國際標準的競爭日益激烈,所涉及的不只是技術問題,也不是一般的戰術問題,而是戰略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誰掌握了更多的標準,誰就掌握了更多的現在和未來;誰缺失了標準,誰就沒有話語權,沒有更好的發展機會。世界經濟史與現代管理學清晰揭示:一流的國家/企業制定標準,二流的國家/企業開發專利,三流的國家/企業制造產品。因此,西方大國都把參與制定國際標準提升到戰略競爭的高度,不斷增加科技投入、產生更多專利、誕生更多標準,而且通過各種途徑努力將自己的標準(企業的標準、行業的標準、國家的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長期以來,美國ANSI標準、日本JIS標準、德國DIN標準、英國BS標準、法國NF標準均已被世界公認為先進標準,并被眾多的國家采用。在德國,標準與資本、人力資源(勞動力與知識產權)一起,構成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專家揭示,歐洲80%以上的工作是做國際標準化。
諸多富可敵國的跨國企業通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許可化不斷強化自己對相關產業鏈的控制,獲取超額利潤。美國高通公司就是一個范例,高通在CDMA移動通信領域擁有國際標準,而該國際標準鑲嵌著高通1400多項專利,因此高通不僅從產品銷售中獲得巨大收益,而且專利收益更加龐大,占到公司收入的80%,國際標準與眾多專利使高通在國際移動通信市場處于巨無霸地位,至今如日中天。
西方大國在把標準作為一種謀取壟斷利益或獲取“非價格競爭優勢”手段的同時,也一直努力把標準作為扶持國內薄弱行業與缺乏競爭力的企業、保護國內經濟發展的工具。日本曾經大力提倡以“歧視性”標準為手段來保護和促進戰略行業的發展。在關稅不斷降低情勢下,西方大國“披著國際標準的外衣”的技術壁壘愈發興盛。
當今,諸多傳統產業的國際標準一直牢牢掌握在西方大國手中,而且西方大國利用在國際科技領先、話語權壟斷之優勢,不斷拓展新產業的國際標準,不斷“刷新”已有的國際標準,使后進國家往往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去跟隨更新。西方大國通過對技術標準的壟斷,使技術相對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被鎖定在“微笑曲線”的底部,被釘死在國際分工鏈條的末端和附屬地位上。
標準:扼住中國經濟的喉嚨
專利往往只影響一個或若干個企業,而標準則能影響整個行業,所涉及的利益可直接體現為國家利益。因此,在經濟全球化時代,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與專利成為標準,誰就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可謂“得標準者得市場”。從這個意義上,標準是企業產權、國家主權在經濟領域的另類體現。
改革開放,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眾多企業乃至越來越多的行業成為跨國資本國際分工鏈條的一部分,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但是,多年來“世界工廠”基本是按照外國(主要是定單來源國)的標準進行生產。當世界經濟一帆風順時,“中國制造”行銷世界,物美價廉受到世人贊譽甚至依賴。但是,當世界經濟遭遇不測,或進口國因國內政治需要而轉移視線時,“中國制造”往往成為替罪羔羊,經濟大國乃至一些小國都可以用不斷修改的標準對“中國制造”發難問罪。“北京奧運”之前,西方刮起的“中國制造”有毒風,玩具、食品、牙膏等被紛紛召回,相關中資企業遭受重創,中國形象受損。如此清晰地顯示,中國缺乏國際標準之痛。
早就有媒體披露,那一輪“中國制造”危機更多是西方借機生事,在“京奧”給中國增添光環前“修理”一下中國。更重要的是,西方的跨國公司利用中國在標準問題上的軟肋,實施標準卡位戰,獲取壟斷利益,抑制中國相關競爭對手的發展。中國生產了全世界50%的DVD,造就了金正、新科等業內DVD知名品牌,但是該行業卻一直背負沉重的知識產權“十字架”,中資企業每年要向6C聯盟(六家外國廠商利用專利達成的聯盟)繳納巨額專利技術轉讓費,由此淪為外國品牌的加工廠。為了持續從中國DVD生產中抽取利潤,2008年12月日本東芝與NEC公司提出新一代DVD標準“HDDVD”,不僅取得國際“DVD論壇”支持,而且被確定為新的通用標準。這意味著面世不久的擁有中國自己知識產權的下一代DVD產品EVD,仍有可能繼續向這些持有并不斷刷新標準的外國公司交納一定額度的專利費。當然,DVD悲劇不是中國第一幕也不是最后一幕,面對西方大國和跨國企業的標準殺手锏,缺少國際標準和標準發言權的中國,似乎只能束手待斃,提供世界上幾乎最廉價的勞動力,大量消耗著不可再生的資源、持續承受著鋪天蓋地的污染,而跨國公司往往只需一紙鑲嵌專利的標準,就可以抽走絕大部分利潤。一臺中國制造的MP3售價79美元,僅專利費就有45美元,中資企業純利只有1.5美元。
當然,由于規則制定與解釋主要掌握在西方大國手中,因此標準不僅可以當矛,也可以做盾,越來越多標準成為西方大國限制“中國制造”進口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在機電產品方面,一些發達國家實行CE標準認證制度,使中國電視機、收音機等產品出口受到嚴重影響;歐盟執行新的茶葉農藥殘留量限量標準,部分農藥殘留量標準提高百倍以上。此外,中國產品在包裝上也常常遭遇外國刷新標準的“突然襲擊”。據有關報道,近年來國外類似標準法規更新修訂越來越頻繁,有的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修改了5次。2009年7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韋克斯曼-馬基法案》,即《清潔能源安全法案》,法案賦予政府對高能耗產品征收“碳關稅”。圍繞低碳經濟的國際標準正在激烈的爭奪之中,美國欲后來居上且先聲奪人,以“碳關稅”來搶占國際標準、增加市場保護的用意明顯,而“碳關稅”的大棒明顯向著中國高碳產品揮舞。
西方大國在積極推動本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的同時,不斷為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設置障礙。2003年11月,中國宣布將采用自主開發的無線加密標準WAPI作為“國家標準”,并要求在國內所有的無線裝置遵循該標準,該標準解決了當前廣泛應用的802.11x(Wifi)無線(美國)標準中眾所周知的安全問題。但是,在英特爾為代表的美國企業策動下,美國動用國家力量全力阻止WAPI成為國際標準。在美國的壓力下,2004年4月,中美商貿聯委會竟宣布中國將推遲WAPI標準的實施,甚至無限期中止WAPI標準的執行。2004年12月,ISO/IEC的聯合技術委員會第六分會(JTCIS6)在美國佛羅里達舉行會議,討論WAPI的修訂版,然而美方通過延遲中國代表團簽證的方式阻止中方的努力。2005年2月第六分會在德國法蘭克福舉行后續會議,美方操縱會議議程支持IEEE802.11標準,Wifi標準最后以多數勝出,WAPI競爭國際標準失敗。
使更多的中國標準成為國際標準
西方大國在不斷刷新傳統領域國際標準的同時,將目光更多地投向新領域國際標準的爭奪:一是集中在健康、安全、環境等社會公益性領域,該益領域關系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ISO、IEC的戰略方向,西方大國當然視其為標準戰略的重點;二是集中在信息、生物、納米與新能源等高技術領域,該領域不僅是未來國際產業分工的制高點,也是國家創造更多財富的源泉;三是集中在國際競爭盲點,例如,日本把沒被各國重視的發展殘疾人、老年人、弱勢群體技術作為國際標準競爭的重點。據日本調研結果,歐美日老年人、殘疾人約占20%,潛藏著數百億美元的“通用產品”之商機。
作為一個新興大國,一個擁有龐大人力資源與巨大市場資源優勢的大國,中國在公益性領域與高技術領域都有巨大潛力,有能力將更多的自己的標準上升為國際標準。這就需要一個清晰的國家標準戰略,然而這恰恰是中國所缺乏的。盡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做了很大努力,一些企業如華為、寶鋼與海爾都有出類拔萃的表現。但是,在西方大國都已明確頒布國家標準化工作戰略并投入大量資源的同時,中國則相形見絀,國家和企業的標準化工作缺乏整體的規劃和指導。全美亞洲研究所在其2006年6月發布的特別報告《標準就是力量?中國國家標準化戰略制定中的技術、機構和政治》中尖銳地指出,中國由于技術實力薄弱、組織機構條塊分割嚴重,導致各種利益集團互相傾軋,從而使標準戰略一致實施的連貫性極為困難。正是由于應對不力,中國的標準化建設越來越不適應世界標準爭奪日趨激烈的態勢,行家們分析,中國在標準化問題上可謂“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中國現有的標準體系分為四層,即企業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國家標準。截止2007年底,中國共有國家標準21569項,國家標準中采用國際標準的總數為7745項。據專家介紹,中國大部分國家標準落后于國際水平,而采用的國際標準也是以1994年及以前制定的ISO、IEC標準居多,其中很多已經落后、已被更新或被淘汰。中國自己的技術標準被國際市場認可的為數不多,截至2007年底,在ISO共制定的17041個國際標準,中國提出并成為ISO標準的有29個,由中國提出并正在制定的ISO標準有26個;在IEC共發布5794個各類標準中,由中國提出的有27個,由中國提出并正在制定的IEC標準有25個。盡管近年來數目有所增加,但是比例仍然很低,而且基本上是一些非關鍵性的標準。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中國只能被動地執行國外或國際標準,中國面向國際市場的制造與服務當然要受制于人。
中國至今缺乏一個能影響全球的標準來提升中國的聲譽。因此,中國必須加快國家標準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工作,為國家、行業和企業各個層面的標準化進行細致規劃,確保資源投入的有效進行。國際社會的標準化有兩大思路:一是歐洲、日本傾向于依靠正式的國際標準化組織來制定標準,二是美國側重于依靠以市場為導向的標準工作組和企業聯盟來制定標準。中國作為新興大國能否在兼顧歐美標準化思路的同時,走出第三條發展思路,值得嘗試。中國應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場優勢,努力將自己的標準放大、上升為國際標準。俄羅斯之行從側面提供有益思考,凡是來俄羅斯的,都得習慣俄羅斯的“標準”。中國是世界上最大并且增長最快的手機市場,中國信息與通訊技術中巨星璀璨,“巨大中華”(巨龍通信、大唐電信、中興通訊、華為技術)正成為世界級跨國企業,因此中國沒有理由不制定自己的標準。同樣,家電、汽車、中醫藥、中餐等等已經成為或正在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或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市場,未來都有潛力培育出“中國的國際標準”。
標準化是工業化的基礎,只有標準化,才能產業化、工業化,才能獲得更多更好的經濟效益。不過,也應當注意到,世界是多樣的,物質或組織在本上一些細微差別,往往在末上就有顯著差異。西方的技術標準化是技術理性在社會生活中的泛化,人已經淪為標準化技術組織的工具。標準化正令整個社會成為技術控制的社會,使人的社會本質與社會價值出現嚴重異化。因此,在中國努力奪取更多國際標準的同時,不應忽視,標準化不是一切,多元社會需要個性化與柔性化,這也許是后工業真正到來、西方文明逐漸淡化之前人類社會經濟正悄然醞釀的新變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