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31日 00:16中國經營報
作者: 張一君 辛平
保守估計,外資一年從中國銀行身上賺取的利潤超過10000億元。
公開的市場統計數據顯示,僅2006年,境外投資者在工、建、中、交等銀行身上就狂賺7500億元,加上從其他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享受到的利潤,外資投資者成了國有銀行上市的最大贏家。
剛剛過去不久的牛市更是讓外資銀行賺得盆滿缽滿。4家上市大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2008年年報顯示,2008年,四家大型上市銀行合共實現利潤2953.7億元,平均增速達到30.5%。其中,建行實現凈利潤926.42億元,增長33.99%;中行635.39億元,同比增長13%;交行實現凈利潤284.23億元,同比增38.56%;工行實現凈利潤1107.66億元,同比增36.3%。
遺憾的是,真正分享四大銀行高額利潤卻不是境內的投資者,甚至四大銀行本身。拿建行舉例,美國銀行2005年8月和10月共以30億美元購入建行8.19%股權,2008年再從匯金公司手中增持60億股建行股份,目前持有建行10.8%股權。
也就是說,建行10%以上的利潤分成被美國銀行抽走。
最讓外資投資者偷笑的是,國有銀行們當初引入戰略投資者時定價極低。依然拿建行舉例,當時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6億美元購進了建行9%和5.1%的股權,每股定價僅為區區0.94港元。
接下來引進外資投資者的中行、工行也沒避免入股價格過低的命運:2006年,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運通公司出資37.8億美元入股工銀,收購約10%股份,收購價格1.16元/股。此后,蘇格蘭皇家銀行、新加坡淡馬錫、瑞銀集團和亞洲開發銀行共投資中國銀行51.75億美元,入股價格1.22元/股。
不但能夠以較低的價格獲得較高的利益分成,在自身危機的情況下,外資投資者還可以隨時通過低買高賣套現,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把中國銀行變成其名副其實的提款機。
中國銀行2009年初證實,蘇格蘭皇家銀行已經將所持有的108.1億股中國銀行H股股權全部拋售。禁售期滿不足半月,中行已連續遭到三家外資大股東的減持。加上同時期遭美國銀行減持的建行,國有上市銀行似乎正面臨一股不小的外資戰略伙伴拋售潮。
自2008年年底禁售期滿以來,中國銀行似乎嘗盡了戰略投資者拋售的滋味。在2008年12月31日,禁售期滿的第二天,瑞士銀行集團便迫不及待地將所持全部中行H股配售給15家投資者。
余云輝等學者在《誰將掌控中國的金融》一文中發出警告,將外資可以在中國本土“攻城略地”的基本路線圖分為八步:
第一步,小比例參股,進入董事會,了解被投資企業情況,同時了解和掌握所在行業趨勢和市場狀況;
第二步,通過增資或收購等途徑把持股比例提高到離控股國內金融企業僅有一步之遙的某個臨界點(或直接控股);
第三步,通過外資所在國的政府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借助中國經濟的上升周期,迫使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使外資機構所持有的人民幣資產(金融企業股權)升值;
第四步,人民幣持續升值導致出口逐步下降,而國內需求因財富外流卻難以提高,最后導致宏觀經濟環境逐步惡化;
第五步,在中國宏觀經濟環境逐步走向惡化的過程中,人民幣匯率已經處于高位。此時,外資機構通過政府組織和其他手段要求中國開放資本賬戶,實現人民幣自由兌換;
第六步,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情況下,伴隨中國經濟增長周期一路持有的股權不僅分紅豐厚,而且得到股份增值和人民幣升值帶來的雙重收益,外資再通過金融企業上市減持股份,并把投資和利潤兌換成外匯撤離中國;
第七步,當這種撤離行動變成一種一致行動時,人民幣不得不大幅貶值,國內金融危機爆發;
第八步,利用金融危機和人民幣貶值之際,境外機構再將外匯回流兌換成人民幣,并進一步增持或收購中國金融機構股份,達到控股目的,完成對中國金融業的進一步控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