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貧富懸殊冠全球 一家歡樂萬家愁
信源:太陽報
聯合國開發組織報告顯示,香港繼去年成為全亞洲貧富差距最大的發達經濟體系后,今年更冠絕全球,最富有一成人口的收入,是最貧窮一成人口的十八倍。對于漠視貧富懸殊不斷惡化的香港政府來說,這不啻是一記響亮的耳光。報告指出,香港在已發展經濟體系中,貧富差距最大,堅尼指數達四十三點四,全球排行第一;新加坡和美國分別以四十二點五及四十點八排第二及第三。即使把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包括在內,香港的貧富懸殊也比許多落后國家嚴重。
實際上,香港貧富懸殊一向在全球名列前茅,早已不是甚麼新聞。令人莫名其妙的是,面對這種難堪的局面,港府不是視而不見,就是見而不理,甚至愈來愈麻木不仁。當局前幾年還惺惺作態設立扶貧委員會,裝模作樣地做了幾場扶貧騷,現在則連這種表面工夫也懶得做了。
大家可以見到的是,新一份施政報告空談六大產業的遠大宏圖,對扶貧紓困卻完全沒有著墨。對此,曾蔭權不但沒有反躬自省,反而死撐,說甚麼「解決貧窮要靠經濟發展」。他更辯稱「收入低于綜援才是貧窮戶」,企圖掩飾貧窮數字,以此推卸扶貧的責任。有學者批評其思維停留在「餓你唔死就算」的層次,根本無心解決貧窮問題。
更令人不滿的是,曾蔭權竟然擺出一副「長貧難顧」的嘴臉,說甚麼當局此前的紓困措施,純粹是因應金融海嘯而臨時推出,若長期推行可能需要加稅。難怪有議員怒斥他「厚顏無恥」,無視窮人死活。
據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統計,本港貧窮人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目前已達到一百二十三萬人,為歷來最高。聯合國開發組織的報告則指出,香港有半數以上的人口住在貧窮的公共屋邨里,但本地打工仔至今仍無最低工資保障。
其實,貧窮的不只是公屋居民,如果不是較早前荔枝角九華徑一場大火,許多人可能還不知道本港迄今仍有逾二十萬寮屋居民。另外,還有逾十萬人住在籠屋和板間房。據社區組織調查,籠屋居民月入中位數低至三千二百元,近一成半家庭月入更少于四千元,租金支出佔其收入三至四成。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一方面豪宅售價屢創新高,呎價動輒數萬元,另一方面無數窮人卻被迫擠住在環境惡劣的寮屋、籠屋,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就是今日香港社會的寫照。更不堪的是,近年來中產向下流的情況有加劇的跡象,貧窮隊伍仍在不斷擴大。事實勝于雄辯,回歸后的十二年,是貧富懸殊不斷擴大的十二年。
面對這種令人憂慮的趨勢,當局卻採取鴕鳥政策,近期外地熱錢涌入,樓市股市暢旺,當局就斷言「在隧道盡頭已見到曙光」,無視眾多基層市民仍在苦苦掙扎的事實。而使人憤慨的是,當局對基層市民一毛不拔,但對自己的子弟兵卻慷慨萬分,經濟復甦尚在云深不知處,紀律部隊人員已率先獲得變相加薪。
古人說:「難莫過于知民心,大莫過于聚民力。」貧富懸殊顯然已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巨大計時炸彈,若當局再一味迴避問題,刻意推卸扶貧紓困的責任,坐視社會進一步分化,矛盾進一步加深,計時炸彈終有爆炸的一天。
金融危機導致普羅大眾窮兮兮,但好野人依舊富者照富,美國《商業周刊》引述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調查指出,全球貧富差距最高地區為香港,基尼係數高達四三.四,新加坡以四二.五名列第二,美國則排名全球第三;且亞太地區百萬富豪手中財富,還將以八.八%年增率、一直富到二○一八年!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這分測算全球先進經濟體基尼指數的報告,是以○至一○○分作衡量,○代表最平等均富、一○○是貧富差距最大,測算后發現,香港以四三.四分名列全球貧富最不均地區第一名,新加坡四二.五分排名第二,第三名后多是西方國家,依次是美國、以色列、葡萄牙、紐西蘭、英國、義大利、澳洲、愛爾蘭和希臘,韓國十四、日本排廿三。
報告指出,香港雖擁有大量百萬富豪,然工人階層因欠缺最低薪資保障等制度設計,導致貧富差距大幅拉開,且有超過半數的港人窩居貧窮的公共住宅、生活水準極度不平均,新加坡去年備受雷曼兄弟倒閉之苦,但今年經濟回升迅速,未來貧富差距結構依舊。
不過,從長期面看,亞太地區將是全球百萬富豪「製造廠」。美國《商業周刊》說,從現在起到二○一八年,全球百萬富豪財富年增率估計約七.一%,亞太地區富豪則高達八.八%,也反映「富者越富」貧富差距擴大隱憂。
以去年輕鬆取代英國與法國,成為全球百萬富豪第四多的中國為例,儘管○八年股市低迷讓百萬富豪人數遽減,由○七年的四十一萬三千人降至卅六萬四千人,但中國富豪階層估計控制了中國二三%的財富資產,金額高達一兆七千億美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