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被經濟學家掩蓋戰略危局
黃樹東
中國經濟格局的特點很多,包括出口導向和大量積累外匯儲備。我在《選擇與崛起》一書中指出,由于中國的最終的出口市場集中在美國,中國的大量的外匯儲備集中在美國,導致中國在國家博弈中處于戰略劣勢。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如同一輛高速運行的火車。然而中國這輛經濟火車的兩根鐵軌卻掌握在美國手中:市場和財富。美國市場和美元儲備成了中國經濟的兩個巨大的外生變量。這兩個外生變量不掌握在中國手中。假如,美國動一動這兩根鐵軌,中國的經濟火車就有可能出現顛簸。而美國動不動,什么時候動,如何動,則完全取決于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及其需要。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火車,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她是否符合美國利益。這是中國最大的一個潛在挑戰。
不僅如此,這種潛在挑戰還威脅著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統一。正如我在《選擇和崛起》一書中指出的,假如臺灣將來什么時候出現一個其他什么“扁”,選擇臺獨。按照美國目前已經毫不含糊的戰略,美國必然干預。在進行熱干預以前,美國可以選擇經濟干預。它只要把市場大門對中國關上,中國的GDP就會垮掉一大批,大批的企業就會倒閉,就會出現大量的失業;只要凍結中國的外匯儲備,中國的許多持有美元儲備的金融機構和個人就可能要破產。總之,關閉市場和凍結資產,僅這兩項就可以徹底擾亂中國的經濟秩序,打擊中國的經濟體系,打擊中國的GDP。中國可能出現未戰而先亂的局面。這種戰略態勢,是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的。
即使臺海不出現我們不愿看見的情況,這種經濟戰略上的態勢,也將把中國置于不利的境地。從美國經濟戰略的演進,可以看出中央(聯邦)權威、國家統一、利益集團和政治家的選擇,戰爭、意志、草根等對國家發展的重大作用。
由于拉美自身的歷史限制和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拉美如何走向全球化和新自由主義,如何出現危機的歷史,實際上可以當成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打擊的典型案例。美國通過新自由主義改革和金融全球打退“日本挑戰”,則是美國抑制新的競爭者的典型案例。美國是在自由貿易的旗幟下,對日本發起經濟戰爭的。
我在《選擇和崛起》中指出,由于日本經濟在市場和財富兩方面依賴美國,在日本經濟、日本技術、日本體制全面挑戰美國的時候,美國對日本發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經濟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經濟的崛起,是建立在美國市場上的崛起,建立在美元上的崛起。高速運轉的日本經濟火車,在別人的軌道上行駛。看似轟轟烈烈的日本經濟,實際上離開美國寸步難行。日本在經濟崛起的同時,失去了經濟獨立。美國可以通過控制火車軌道而控制日本經濟。它既可以讓日本經濟火車高速前行,也可以讓它迅速停滯。表面上看,日本經濟高歌猛進,大有取美國而代之的勢頭。實際上,日本經濟的命運盡在美國的掌控之中。
在這場經濟戰爭中,日本想說不,而不得不說是;想抗拒美國的經濟戰略,而不得不接受美國的所有條件。為什么?日本的經濟火車跑在美國市場和美元這兩個軌道上。日本不得不承受美國對這兩根軌道的干預。在那場經濟戰爭中,什么議題,在什么時候提出,依什么方式提出,完全取決于美國。由于在戰略態勢上的主動權,美國可以說占盡了一切先機,實現了所有目的,完成了對日本高科技產業的打擊,完成對日本體制的新自由主義改造,成功實施了對日本的貨幣和金融戰爭。最后,日本陷入漫長的停滯。即使如此,美國依然不放松。在日本經濟停滯期間,迫使日本實施了進一步的新自由主義改革,導致日本長期走不出停滯的陰影。
現在,美國在通過幾十年的經濟戰略以后,將美國市場和美元這兩根軌道延伸到了中國經濟火車下面。從而在國家博弈中占了先手。我在《選擇和崛起》中預測到,美國為了走出危機,為了避免長期的停滯,必然選擇保護主義和美元貶值。而受到保護主義打擊最大的就是對美國依賴最深的國家和經濟體;受美元貶值最大影響的就是擁有美元儲備最多的國家。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提出要實現國際經濟的“平衡”,實際上是對中國實施如同當年對日本的經濟戰爭的宣戰書。
用歷史和現實將全球化和美國霸權聯系起來可以看出,出口導向是為美國量體裁衣的全球戰略,全球化導致經濟剝削,導致發展中國家向底部競爭,導致鐵定工資定律。全球化導致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全球性抑制。從歷史條件的差別看,像美國在第二次大戰以后一樣,大規模出口(出口導向)不再是強國崛起的道路。
貿易保護主義這個幽靈已經在新世紀的天空中徘徊。中國應當如何因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