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主旨是在探討科技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作者試圖對建國60年進行科學總結的一部分內容,但自覺不夠成熟,所以先寫出來,用意是征求網友的批評意見。而最近對績效工資的探討,我覺得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固定了本文的題目。但本文并不是打算攻擊一般性的績效工資。
為什么探討科研發展規律和績效工資,要和小崗村掛上鉤呢?因為在我看來,指導績效工資改革出臺的思想,和被大吹特吹小崗村經驗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分田到戶、物質刺激。當然,在工業、事業領域,沒有分田,但本質相同。
鄧小平同志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前,全黨全國正努力深入地貫徹科學發展觀,那么就自然要求我們對事物必須進行科學分析,指出科學規律,否則的話,凈是拍腦袋抄書本,大膽亂闖,還談何‘科學’發展觀呢?既然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那么,我們當然必須搞明白科學技術的內在發展規律,并順應這個規律去進行改革,如果背離規律搞改革,那就叫‘瞎折騰’,嚴重地說就是反動。而在科技研究領域實行績效工資,是違背科學技術發展一般規律的。
所謂小崗村經驗,對應的是農業勞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是普遍規律,順延到產業工人也基本符合,所以績效激勵可以起作用。但科研領域和農業勞動完全不同,這里是腦力勞動為主、體力勞動為輔。當年的大發明家愛迪生曾經有言:“所謂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人們誤以為這說的是科學發明全靠勤奮努力,但后來愛迪生專門解釋過他的本意,他說,“如果擁有百分之一的靈感,可以引發更高一級的智慧,經過努力,就能夠結出碩果。如果沒有靈感,再努力也是白搭。”他還補充說,“發明創造的根本即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老先生說的正是科技發展的普遍規律。和農業勞動的確定性大不相同,不存在一分耕耘一份靈感的現象,而沒有這百分之一靈感,99分耕耘的收獲就是零!
但靈感卻最不可琢磨。雖然,說到底靈感終究來自于辛勤的汗水,而不可能來自于成天躺在家里胡思亂想。但誰敢說什么時候就一定會產生靈感?在科研實踐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況,緊張的工作卻怎么也產生不了突破,就在擺脫工作身心放松的時候忽然靈感產生了!關于靈感的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砸在牛頓老先生頭上的那個蘋果了,在這種情況下,績效如何考核,難道應該給蘋果記一大功嗎?在這個例子中還顯示了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在科研實踐中也常有這樣的情況,就是一個科學家畢生勤奮努力卻一無所獲,原因在于他的研究方向根本錯誤,而正確的提出問題就是正確地指明了方向,其作用不亞于問題的最后解決。但畢生的錯誤努力也不是沒有意義,那就是昭示后人:此路不通,避免了他人白費力氣。類似這種只提出了問題,或錯誤的努力,又該如何考核績效?
小崗村經驗,強調物質刺激,但在科研領域中,物質刺激的作用遠不如農業勞動,其動力機制主要是興趣,這一點大科學家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強國論壇李晶版主轉載的文章中(見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94101118),有一篇索尼前常務董事的反思:績效主義毀了索尼。里面說,現在的索尼和初期最大的不同就是“激情集團”不存在了。從事技術開發的團體進入開發的忘我狀態時,就成了“激情集團”。要進入這種狀態,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基于自發的動機”的行動。比如“想通過自己的努力開發機器人”,就是一種發自自身的沖動。與此相反就是“外部的動機”,比如想賺錢、升職或出名,即想得到來自外部回報的心理狀態。如果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情,而是出于“想賺錢或升職”的世俗動機,那是無法成為“開發狂人”的。井深的想法與績效主義恰恰相反,他有一句口頭禪:“工作的報酬是工作。”就是說,如果你干了件受到好評的工作,下次你還可以再干更好、更有意思的工作。在井深的時代,許多人都是為追求工作的樂趣而埋頭苦干。但是,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在這種情況下是無法產生“激情集團”的。
我想,這些反思肯定能得到廣大科研人員贊同的。而績效考核理論則用外部的物質刺激企圖帶動科研的發展,這違背科技發展主要是通過自身興趣激勵的規律。正如索尼高干所反思的:如果外在的動機增強,那么自發的動機就會受到抑制。興趣怎么能量化呢?怎么能考核出來呢?實際上最需要保護的是科研工作人員的自身的探索、創造興趣,而不是追求物質利益的興趣。在科技界弄虛作假的事情也常常發生,追其根源無不來自于對科技之外的名利的追求。所以科技人員最需要的是安寧的外部環境,能夠在這樣的環境中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的鉆研,他們對文革最大的不滿也就是破壞了這種安寧環境。現在一說起當前的科研環境,共同的反應就是 ‘浮躁’,就是不能讓廣大的科技工作者踏下心來。為什么呢?就因為改革創造了一個人人必須向錢看的氛圍,這正是績效考核的結果,但卻極大破壞了科研需要的安寧環境。
1980年代,有個叫雷禎孝的提出了人才學,他通過研究發現,普遍而言,一個創造性的人才,其一生有兩次創造性來潮,這個來潮期各種靈感、新觀點不斷涌現,從而做出各種各樣的貢獻。但在這中間卻表現平常,看不出什么創造性,也沒什么成果。但沒有之前的平臺期,就不會有后來的創造期,這可以稱之為科技發展的臺階式發展原理,同樣不同于農業生產,也無法用績效來考核。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早已是團隊作戰形式了,早期的個人獨自研究突破已經越來越罕見了。而小崗村經驗,依然是個人重于集體,因此小崗村經驗不能用于指導當代科技發展。
總之,科技發展的一般規律是腦力勞動重于體力勞動,是靈感優先、興趣主導,平臺式發展,很難量化,而量化的結果將破壞科研本身的寧靜環境,必然阻礙科技發展,這已經被事實所證實。
我認為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分配方式是固定工資加獎金制度,最好的方法是走回頭路,但這超出了我本文重點闡述的科技發展一般規律內容。就不再詳細論述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