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天之前,家樂福的全球第一千家店剛剛在北京火爆開業,這全球第三大零售貿易集團麥德龍也加快了發展步伐,在北京開了第二家店。要是前兩天家樂福信店的開張洋溢著法國人的浪漫,那全球第三大零售貿易集團麥德龍,在北京第二家商場的開業則明顯的帶著德國人的嚴謹和搖頭擺尾的作風,沒有火爆地價的開業促銷,沒有花哨吸引眼球的廣告宣傳,唯一讓麥德龍堅持的,還是他們引以為豪的自助批發業態。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總裁杜哲思:“我們有全世界最成功的自助批發業態,和家樂福有不同的客戶群,我們也會針對我們的客戶群加大我們的在北京發展的力度。”半年內在一個城市開了兩家店,這打破了麥德龍進入中國市場10年來的一個城市只有一家店的傳統,為了抓住奧運商機,麥德龍還計劃在2008年之前至少在北京再開兩家店。雖然開業僅僅兩天,但麥德龍北京十里河商場已經發展了近12萬專業客戶成為商場會員,這些專業客戶主要是單位用戶,他們可以在麥德龍商場實現從對外辦公用品到福利產品再到食品等商品的一站式大批量采購。(2006年11月4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
記者在建議觀點里寫道:
1,德國人的嚴謹還體現在商場的細節,比如,鮮肉食品必須在0到4攝氏度下儲存,蔬菜水果的儲藏溫度在12到18攝氏度之間,幾乎可以到一度不差。
2,嚴密的控制體系保證了商場所售萬余種食品的安全可靠,也使得麥德龍在北京市場運作的過程中,沒有發現一起質量安全事故。
顯然,這是一條軟性新聞,一個商場的開業消息。這種消息里,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正面的宣傳,為了商家做足了文章。
現在,德國與中國也算是表面上的哥們兒了,特別是施羅德時代,人們都很奇怪,為什么他對中國竟然會有那么多的好感,給予中國那么多的關注。即使是他卸任后,這種態勢也還有著強大的慣性,即使繼任者對美國更加親近,但與中國還是結下了千絲萬縷的盤根錯節。
在德國,現在有不少聲音發出了中國把德國買空的叫喊,認為中國來勢洶洶。但是,冷靜的人們還是看到,實際上,德國很多中小企業從中國受益匪淺。6月8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多數在上海開展業務的德國人認為,他們在中國發現了改善前景的商機。中國經濟表現與德國恰好相反。德國人執意拒絕消費,而中國人則把購物和投資當作國家的使命。作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將低于2%,而在中國,兩位數的增長率已經不新鮮了。數字本身可以說明一切。在上海德國商會注冊的德國企業子公司有800家,這令其成為上海最大的同類機構,也是海外最大的德國商會。大眾、西門子、拜耳 和巴斯夫在此已有多年。不過,越來越受益于中國工業變革的,是德國專業化的中小型企業,通常是家族所有的工程企業。如正在上海浦東建造全球最大的兩臺隧道掘進機的海瑞克,來到中國是為了尋找富有客戶群體,而非廉價的制造基地。工業起重機制造商德馬格于90年代中期開設首家中國辦事處,為傳統客戶的子公司服務。如今其半數訂單來自中國當地企業,該公司即將開設第二家工廠。建筑和城市規劃公司阿爾伯特?施拜爾及其合作人事務所(AS&P)在全球僅有兩個辦公室—一個在法蘭克福,另一個則坐落于上海。在德國這個被地產熱潮遺忘的國家,AS&P近年沒有接到多少業務,而AS&P中國辦公室一直忙于設計或改造整個地區。零售業巨頭麥德龍德國一家非工業公司,發現自己在中國獲得了在本土得不到的發展空間。該公司在華擁有30家店鋪和7500名雇員,并且正以每年4至6家的速度增設分店。電子設備機殼制造商威圖(Rittal)因為有很多競爭對手仿制其產品,2005年任命一位中國總裁負責當地業務。人們對原裝正品的需求仍然強勁,因此它正在建設第2家工廠。為了防止不希望發生的技術泄露,海瑞克選擇在德國制造最精密的組件,僅將它們運到中國完成末道組裝工序。而當德馬格在華申請生產許可證、需要中國官員查看產品設計圖時,董拓邀請這些官員到工廠實地查看,以確保這些圖紙不會落到中國競爭對手手中。
對此編輯部點評道:據此前德國工商總會的調查顯示,在投資方面,43%的德國中小企業認為在中國投資,需要不到兩年的時間完成;在盈利情況方面,51%的企業得到了預期的利潤,還有80%多的企業希望在中國擴大經營。雖然,德國中小企業在中國投資存在諸多問題:如市場信息的采集,中國法規的透明度,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以及中德之間貿易障礙等,但是由于擁有較高的技術和靈活的運行機制,“德國制造”仍然擁有巨大吸引力,如果作了認真準備,取得的成就無可限量。
而這次麥德龍在中國一改一個城市只開一家店的策略,在北京開張了第二家,而且還要在奧運會之前再開兩家,這種態勢也很能說明中國對于德國更是個肥缺的貿易地位和經濟檔次。
麥德龍如此大張旗鼓,卻并不是在中國商業零售市場跑馬占地的原始積累時期。4月26日快訊,由于中國市場正趨飽和,國際零售商在華的投資機會正繼續減少,這是咨詢顧問公司科爾尼對新興零售市場一份年度調查得出的結論。在科爾尼2006年全球零售發展指數中,中國從第4位跌至第5位,而對尋求國際擴張的零售商來說,印度則保持了最有開發潛力的零售市場地位。該報告的主要撰寫人法迪?法拉(Fadi Farra)表示,這突出表明,進入新興市場的時機抉擇對零售商十分重要。該調查報告表示,亞洲整體上已超過了東歐,成為潛在的最有吸引力的零售擴張地區,因為隨著東歐前共產黨國家取得歐盟成員國地位,加速了市場飽和。印度在監管制度的變革,以及越南的逐步開放,對亞洲的前景提供了依托。今年,越南在該指數中從第8位躍居了第3位。該指數以25個要素為基礎,包括國家風險、市場飽和、市場吸引力和時間壓力。這些因素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和現代零售業擴張之間有關連。法拉先生還指出,全球擴張在加速。自2001年以來,逾49家零售商開辦了國際業務,而2003年僅12家。該研究報告也指出,中東已變成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從2001年至2005年,中東的現代零售銷售增長38%,僅次于中歐與東歐,遠超過其它地區市場。巴西和哥倫比亞今年也進入了前30國的指數。俄羅斯仍在該指數中列第2位,2005年它從第一的位置上滑落。科爾尼報告指出,俄羅斯已有眾多國際零售商,本地零售商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以外地區擴張,表明機會正在逐漸減少。
中國零售市場趨于飽和,這意味著什么?零售商業的擴張在業界引起的更多的是零和結果,也就是說,市場總量趨近于常量,不會發生總量上的顯著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商業機構的地盤擴充是以另一個或幾個商業機構地盤的等量萎縮為條件。
節目中喜不自勝地聲稱,“雖然開業僅僅兩天,但麥德龍北京十里河商場已經發展了近12萬專業客戶成為商場會員,這些專業客戶主要是單位用戶,他們可以在麥德龍商場實現從對外辦公用品到福利產品再到食品等商品的一站式大批量采購。”其實,我們更開業從這種迅速的發展當中,體會到外資零售企業兇猛的蠶食態勢。
按照市場競爭的原則看,似乎應該是優勝劣汰,通過推陳出新實現大浪淘沙是市場的不變法則,競爭的結果,勢必會產生那些效率低下服務品質惡劣的企業被競爭所淘汰,驅逐出局,于是,那些好的質優價廉的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通過優質低價的產品和服務為消費者提供所謂的消費者剩余。如此結果,看似是個皆大歡喜的路數。
但是,應該看到,商業零售行業關乎一個主權國家的經濟命脈,所有的經濟活動最終都要在這里得到極端的價值實現,國際上也將零售商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放到了戰略高度,通過各種政法舉措確保民族國家的戰略利益和國民的長遠利益。
在如此背景下,我們再來看麥德龍的攻城略地,恐怕就沒有那么值得興高采烈了吧。不僅如此,實際情況可能還要更為恐怖。今年3月27日出版《瞭望新聞周刊》報道,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全球50強零售企業中已有40多家進入我國,其中大型超市,外資控制面更高達80%。……麥肯錫預言,在未來三到五年時間里,中國零售業60%的零售市場將由3~5家世界級零售巨頭控制。
就這,我們還樂不可支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