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導基本定型 醫改方向之爭終結
2006年10月28日 16:57:07 中財網
"政府主導定論形成了,我認為應該這樣,不然將來問題會很大。"10月26日,中華醫學管理學會副會長于宗河對本報說。這位前衛生部醫政司司長一直致力于醫療體制改革。
10月23日或許將成為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的一個分水嶺。醫療衛生界人士認為,來自中央高層的信息表明,醫改方向之爭已經畫上了句號。
醫改大方向
"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為我們下一步醫改指明了方向。"10月26日,無錫市衛生局局長王愛國說。這位因主持了無錫管辦分離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而知名的官員說,他沒有想到中央會這么快就開會專門討論醫療改革問題,"這樣的重視程度對我們這些從事基層衛生工作的人來說,從來沒有遇到過。"
10月23日,中央政治局舉行第三十五次集體學習,會議學習的內容是國外醫療衛生體制和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教授、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劉俊教授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表達了他們對中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看法。
會上,胡錦濤強調,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強化政府責任,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
胡錦濤的講話涵蓋了醫療衛生體制、醫療保障、財政投入和醫藥管理等醫療改革的各個方面。因而,盡管目前十多個部委組成的醫療改革小組還沒有向社會公布醫療改革方案,但分析人士認為,改革方向已經清晰--政府主導建設全民基本醫療服務保障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在中南海給國家領導講解關于醫療改革看法的專家,正是醫改應由政府主導的倡導者。
政府主導
其實,說政府主導只是相對于市場主導而言。
2005年,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單位完成的《中國醫療體制改革報告》向社會公布,稱以市場為主的醫療改革"從總體上講是不成功的,違背了醫療事業的基本規律"。
新的醫療改革在隨后一年中爭論不斷,各種模式之爭說不脛而走。但隨著中央政治局的集體學習和胡錦濤的講話,以及兩位講解人以往的鮮明觀點,醫療改革的方向和模式之爭似乎已宣告結束。
知情人士透露,兩位講演專家能在中南海"講課"是經過有關部門認可的。
"李老師的觀點只是她個人的觀點,將來的醫療改革方案將是集體智慧的結果。"10月24日,李玲的助手陳秋霖強調,醫療改革事關重大并非一人所能。
李玲,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曾就讀于美國匹茲堡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目前她的另一個身份是醫療改革課題組負責人之一。
李玲一直被認為是醫改"政府主導派"的領軍人物,據說她的觀點得到了衛生部門的認同。她認為,未來的醫療改革應以政府主導為主,市場為補充。因為政府主導可以將有限的資源進行規劃,合理地分配到公共衛生預防和基本醫療服務上面,而以市場為主導是以利潤為導向的,在中國現階段不適合。
她稱,中國經濟近20年的奇跡是市場力量的結果,但醫療服務市場的資源配置由市場來解決未必行得通。醫療行業具有壟斷、公共、不確定、信息不對稱等特性,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假設,所以不能有效地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例如,中國近年來醫療衛生發展非常快,但發展趨勢是所有的資源投在了大城市、大醫院和高精尖技術上,這就是市場的導向結果。
同時,李玲強調政府主導主要是在最高點上對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進行控制,克服市場配置資源的缺陷,達到公平和效率均衡,"政府主導不是不要市場,而是要如何管理市場"。
另一個演講人劉俊,曾任上海市衛生局局長,現任中華醫學會副會長,有多項研究工作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并推向全國。
2004年,他在任上海市衛生局局長時就提出,上海城鎮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以政府調控有力的城鎮醫療管理體制和公立醫療機構良性發展的運行機制。目前,上海的城鎮社區醫療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病人門診費用下降了14.2%。
全民醫保
"要著眼于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努力縮小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收入群眾之間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胡錦濤的講話描繪出了未來的圖景。
醫療改革最終要解決的問題是看病貴、看病難。看病難在中國司空見慣,好的大醫院經常出現半夜排隊掛號,而小的醫院卻一派冷清。
對此,李玲認為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并提出了著名的"連鎖店模式"。
李認為,老百姓不去社區醫院看病的原因,是因為老百姓不信任社區醫院的醫生。但如果能優化配置資源,把三甲醫院的資源進行整合、分解到"二甲"以及社區醫院,形成"連鎖店"模式,老百姓就會相信這里的醫生。而未來醫院的競爭應是集群競爭,就像麥當勞和肯德基間的競爭。
于宗河則認為,政府主導不是政府把老百姓的醫療費全包下來,也不是全包醫務人員工資,而是建設全民醫保,而實現老百姓有序地到各層次醫療機構看病。
如單純撥款支持醫療單位蓋房子、買設備,而老百姓還要大多自掏腰包,還是沒有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這個問題曾多次反復,應吸取教訓。目前對城鎮職工醫保有了說法,但對農村居民的說法還不清楚,應完善有關政策。
綜合李、于二人的核心觀點,將來政府的職責之一就是協調、配置資源,完善社區和農村的醫療水平和推進醫保,實現均等的廣覆蓋。李玲說,印度曾學習中國曾經實行的"廣覆蓋路線",目前醫療價格比中國低得多,值得思考。
于宗河還建議,制定一部國家的衛生大法,把想好的東西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很多國家都有國家衛生法,由于目前中國還沒有,造成很多醫療問題仍然靠多部門協商、反復協調、妥協,靠文件來解決問題,弊端可想而知。通過衛生大法可以來規定國家的衛生體制、事業性質、醫療保險、籌措資金、支付方式及各部門責任等,大家都依法行事就好辦了。
而王愛國希望盡快出臺醫改方案且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經費怎么來、怎樣保證這個醫療服務體系的運作等等。同時,他感覺今后政府要承擔醫療服務責任加大了,要轉變觀念。
(記者 張沉 唐君燕)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