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通鋼啟示三:必須堅持國民經濟的獨立自主地位

昆明池 · 2009-09-02 · 來源:烏有之鄉

通鋼啟示三:中國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堅持國民經濟的獨立自主地位

反思通鋼,不能將它看作一個孤立的個例,而要放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這個大背景之中來剖析。通鋼問題,是我國長期堅持出口導向的發展經濟方針的必然結果。正是這個出口導向,不僅造成我國國民經濟逐步失去獨立自主地位、甚至成為國際壟斷資本附庸,而且導致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嚴重畸形,無以成軍,不得不聽從國際資本的擺布。國際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可以為國際壟斷資本、國內新資產階級吞并國有企業提供口實。建龍在通鋼重組中的進進出出,每次都有國際市場波動的大背景。所以,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相對于那些早就成為國際壟斷資本盤中餐的國企來說,通鋼并不是最慘的,它僅僅是被私企吞并而已;二是這個大背景不消除,通鋼現在處境也不能算是最慘的,一旦沿著這個方向發展下去,通鋼所面臨的局面可能更加慘不忍睹。如果就通鋼研究通鋼,未免一葉障目、管中窺豹。通鋼要健康發展,中國國民經濟要健康發展,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必須同國民經濟殖民化傾向作堅決斗爭,必須堅持國民經濟的獨立自主地位。

(一)出口導向之路的確立,是對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公然背棄,其結果只能是充當國際壟斷資本的附庸。

推動中國經濟走向殖民化道路,始于改革之初大力倡導的發展“外向型經濟”。所謂發展“外向型經濟”,其實質就是國企不再受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約束,只要能賺錢不用考慮國內市場需求,形式上就是將國企由高度集權的壟斷式體制通過“簡政放權”向適應市場經濟的“出口承包制”轉型。一時間,不僅全國省級以下的外貿企業連年大幅增加,港澳企業以及外資企業亦大量進入內地,形成了以“三來一補”、“兩頭在外”為主要形式的加工貿易。1992年我們又提出“以市場換技術”,國內市場不斷加大對外開放力度,致使跨國公司蜂擁而至,爭相搶占中國市場并擠占內資企業的市場份額。到 1996 年底,全國各類屬于內資的外經貿企業達 1.2 萬多家,而同樣擁有外貿經營權的外商投資企業卻高達 14 萬多家,超過內資企業十倍以上。從2000年起,外資企業在中國外貿的比重迅速超過國有企業并成為外貿主力,但對國內生產、投資和消費的產業關聯度遠高于加工貿易的一般出口貿易卻連年下跌。

不可忽視的是,我們正悄悄進入這樣一個國際大背景:國際壟斷資本出于擴張的需要,已經開始實施全球化戰略。倡導外向型經濟正入國際資本的彀中。這個圈套就是WTO。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很快就陷入國內外反社會主義勢力合謀的陷阱之中。

說這是“國內外反社會主義勢力合謀”既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會冤枉任何人。因為善良的人民想都不敢想,像加入WTO這么重大的問題,居然不用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更不可思議的是,這個“條約”居然沒有中文文本。即使按照資本主義原則,加入WTO的國家成員之間也應該是平等互利關系,沒有中文文本,實際上等于我方放棄了在發生糾紛時的條文解釋權。另外,協議條款還專門為我國增加了所謂“保護知識產權”的條款,這不僅反映了國際資本對我國尊嚴的蔑視,而且還藏有對我隨時發動制裁的玄機。不僅如此,那些崇洋媚資的政府官員在對國有企業堅持征收50%(后改為30%)的沉重稅負情況下,對國際壟斷資本優惠關稅、優惠所得稅、優惠土地使用,長期提供“超國民待遇”(從“兩免三減”到“僅征15%的所得稅”),不惜出賣國家和廣大工人階級、農民群眾利益,低價甚至是零地價向外商出售國有企業和土地。2006年以來,甚至又以引進所謂戰略投資者的名義,大肆賤賣國有銀行股份。這種利用我們自己政權的力量,鼓勵國際壟斷資本打垮自己國有經濟的做法,只怕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從此,中國經濟大門對外完全洞開,國際列強終于實現了過去發動若干場戰爭、付出慘重代價也難以實現的目標。

如果說八十年代倡導的外向型經濟主要體現的是一種路徑選擇的話,加入WTO之后的所作所為就難免有賣國之嫌了。八十年代外商直接投資主要以從事加工貿易的港澳臺資為主,除了在出口市場與國內企業有所競爭外,基本不侵蝕國內市場,還增加了國家外匯收入和社會就業,為國有企業提供了新的消費群體,部分彌補了優惠政策導致的國家稅收損失。但跨國公司則完全不同,它們以市場控制為主要目的,一進入中國市場,即與國有企業產生激烈競爭。跨國公司不僅擁有資金、技術、品牌和企業管理上的主體優勢,更善于利用我們提供的“超國民待遇”擠壓中國國企。隨著外資企業的大量擁進,中國外貿連年膨脹式增長,中國經濟貿易大國的“泡沫”亦越吹越大。但在實際上,由外資企業作為出口主體的現狀導致了中國外貿規模與外貿利益分離(“豐產不豐收”)的不正常現象。由于“廉價勞動力和廣闊市場”是吸引外資的要素,外商將其銷往全球市場產品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移至中國,以此將中國定位為其“世界工廠”里的“中國車間”,自然不會主動地或無償地轉讓先進技術,這不僅不利于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產業地位的提高,也嚴重阻礙了中國外貿效益的增長。這些都是在“以市場換技術”的口號下完成的。然而,對其有切膚之痛的國家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用一句“這種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揭示了我們相當多的官員在主流經濟學家的“忽悠”面前智商的低下。據2005年11月27日《參考消息》引外電報道:劉燕華說“以為只要市場開放了,技術也就會隨之而來,通過招商引資來引進大批技術,但事實證明這種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第一,市場是有限的,一旦讓出去了,奪回來十分艱辛;第二,讓了市場并不見得會得到技術;第三,讓了市場則廢掉了自己的技術;第四,讓了市場又缺乏核心技術,有可能發展成為依附型國家,最后受制于人。”劉還舉例指出,中國汽車目前表面上形成產銷兩旺的局面,但在表面上繁榮的背后,市場讓出去了,原有技術也丟了,新技術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汽車工業。中國的汽車生產技術和能力就是這樣被廢掉,直接導致了目前中國汽車市場90%被跨國公司占領的局面。巨大的資源浪費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換來的僅僅是10%的微薄工資,而80%—90%的利潤則為外資拿走。

在這個方針指導下,盲目發展外向型經濟,特別是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快速升高,民族經濟獨立自主地位逐步喪失,正在成為國際壟斷資本的附庸,國際資本對我國的產業控制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程度。2008年中國外資企業已達28萬多家,在中國28個行業中,有21個行業的前5名是外資、合資企業。2009年一季度,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占出口總值的74.2%。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在外商投資企業中所占比重達73.7%。也就是說,在中國最重要、最有活力的經濟領域,外資占據了3/4。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中國外貿依存度為51%,2007年已經達到67%(《理論動態》第1807期23頁),出口對GDP的貢獻已接近40%。據WTO、IMF測算,全球經濟外貿平均依存度2003年不到45%,發達國家38.4%,發展中國家51%,而我國2002年突破50%后,2004年就達到68.4%,之后一直超過60%,2008年上半年66.2%,而下半年即使在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影響、我國出口嚴重受阻的情況下,仍高達58.5%。一般說來,外貿依存度一旦超過50%即失去獨立的戰爭資格。

(二)出口導向之路是仰人鼻息之路,必將導致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畸形,處處受制于人,失去獨立自主地位。

出口導向型經濟為我國經濟發展埋下了深重的隱患。那些崇洋媚外的政治變節分子到處搖唇鼓舌,為虎作倀,就像當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一樣,讓國際壟斷資本幾乎不費一槍一刀就控制了我國許多重要工業、商業和市場。現在,國際壟斷資本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壟斷與控制已經到了觸目驚心的程度。國家的裝備工業是國防實力的基礎,一些技術實力雄厚的行業骨干企業還承擔軍工科研制造任務,一旦被外方并購,軍品研制功能只能中止。國家的經濟獨立和政治獨立的根基將被侵蝕殆盡。然而,近年來,跨國公司開始大舉進軍我國的大型制造業,并購重點直奔我國工程機械業、電器業、橡膠業等領域的骨干企業、龍頭企業。這些在任何一個主權國家都不可能允許的情況,還是在我們這個憲法明確禁止的主權國家大量的發生了。《中國工業報》報道的八個典型案例,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有關資料顯示:在我國的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中,跨國公司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已占據國內1/3以上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我國飲料行業8大飲料公司已有7家被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收編;啤酒行業,60多家大中型企業只剩下青島和燕京兩個民族品牌,其余全部被合資;輪胎橡膠的多家大企業被外資收購并形成壟斷;玻璃行業,最大的5家已全部合資;電梯行業,最大的5家為外商控股,占全國產量的80%以上;家電行業,18家國家定點企業中有11家合資;化妝品,已被150家外資企業控制;醫藥行業,20%為外商控制;在感光材料行業,美國柯達于1998年僅出資3.75億美元,就實行了在華全行業并購,2003年又收購了樂凱20%國有股,已占有中國感光材料市場50%以上的份額。

國際壟斷資本對我國市場的控制,也已到了積重難返的程度。據有關資料:美國微軟占有中國電腦操作系統市場的95%;瑞典利樂公司占有中國軟包裝產品市場的95%;法國米其林占有中國子午線輪胎市場的70%;在手機行業、電腦行業、IA服務器、網絡設備行業、計算機處理器等行業,跨國公司均在中國市場占有絕對壟斷地位。在高科技領域,以手機行業為例,由于本土企業上游技術、關鍵零部件以至生產線大部分是從跨國公司購買,他們早已從中賺夠了。近期跨國公司開始采取低價策略,擠壓國內手機廠商的利潤空間,意在趕盡殺絕。國內手機行業除了自有品牌外,沒有核心部件的核心技術,2005年以來全部虧損,市場占有率嚴重萎縮,只得紛紛退出市場。在流通領域,占有主導份額的大型超市領域,外資控制的比例已高達80%以上。流通領域可以控制工業命脈,如果放任外資企業占領我國的流通渠道,將會導致中國企業難以生存和發展。

出口導向型經濟的基本特點,就是置我們自己國內市場的產業培育而不顧,甚至造成了嚴重的結構畸形,仍然一心一意打造世界“血汗工廠”、“加工裝配廠”。這種畸形的產業結構,一方面形成嚴重的產能過剩,明明知道生產出來必然積壓、賣不上好價錢,也要硬著頭皮干。7月2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列舉了鋼鐵、水泥和造船產業產能過剩情況。他說,目前全國造船目前有效需求在五千萬噸左右,但是船舶的生產能力已經達到6600萬噸,生產能力過剩約1600萬載重噸,約占總能力的四分之一;鋼鐵全國的產能已經突破6億噸,但是根據一些機構的預測,全年鋼鐵需求僅僅在5.3億-5.5億噸之間。“我們說的產能過剩,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產能過剩,而是指產能嚴重過剩。”朱宏任指出,因為各種原因不考慮市場情況,盲目投資,片面地擴大生產能力,造成產能嚴重過剩,就可能會給社會的生產力帶來很大的損失。朱總工程師所說的很大損失僅僅指的是社會生產力,而由于經濟結構的無奈不得不高價購買原材料、低價出售產品所帶來的損失更是不可估量。最為典型的是鐵礦石的進口。我國每年要進口5億噸左右,占世界海上鐵礦石貿易量的一半以上。但在定價上卻毫無發言權,價格卻是按照別人進口一、二千萬噸鐵礦石的價格。而且每次大幅提價基本上都是針對中國而設。且不說力拓間諜案中那幾個小小間諜六年就使我們損失7000億,即使最近的鐵礦石談判,同樣讓人痛心疾首。如果不是經濟結構使然,我們實際上只要宣布中國鋼鐵業主要是對中國建設需要負責,對國際市場的需要則隨行就市,無論澳大利亞的、還是巴西的鐵礦石老板恐怕都要認真掂量掂量。他們之所以敢于這樣堅持,就是拿準你走到這一步已經不好調頭了。在重組通鋼過程中,建龍集團的進進出出的一個背景就是對鐵礦石價格看走了眼,本想投個機發個大財,結果反被套個正著。如果不是有通鋼作替死鬼,賠上十個億是沒問題的。那么善于見風使舵的私企尚且如此,誠信經營的國企安能自保?另一方面出口商之間的惡性競爭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和服務的單位價格一路走低。譬如,化纖印染布每米出口毛利潤已由加入WTO之初的0.11元下降到了0.03元。2006年2月11日《參考消息》曾引外電消息:我國商業部研究人士說:“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得到的只是一些漂亮的數字,而美國和外國公司得到了真正的利潤。”“反映巨大順差的貿易統計數字,使人誤以為中國非常繁榮。”

(三)出口導向之路是一條賣國之路,發展下去,必將導致中國經濟殖民化、附庸化。

1、超階級風格:拿我們的環境資源成就西方的山青水秀。最近,郎咸平教授有一個研究成果,他認為,“今天的國際競爭已經不是企業的競爭,也不是產品的競爭,而是進入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的產業鏈的戰爭階段。”什么叫做產業鏈戰爭?他以芭比娃娃為例進行說明:“我們制造芭比娃娃的過程中,破壞了我們的環境,消耗了我們的資源,剝削了我們的勞動,可是換來的結果是什么呢?我們制造出的芭比娃娃價值1美金,但是,芭比娃娃在美國沃爾瑪的零售價格是9.99美金——將近10美金。”“我們的制造業工廠,對外拖欠原料和組件貨款,對內延長勞動時間,真可謂不擇手段,不停壓榨。然而,在全球產業鏈的視角下,我們只不過是針對1美元來做文章,在最不賺錢的領域不停壓榨!……實際上,任何行業的產業鏈,除了加工制造,還有6大環節: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物流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這6大環節創造出了9美元的價值,是整條產業鏈里面最有價值、最能賺錢的部分。不過,在現在的全球競爭格局下,這些環節中最關鍵、最賺錢的環節幾乎都不是我們中國企業所控制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破壞環境、消耗資源、剝削勞動創造出1美元血淋淋的產品之后,我們同時就替美國創造出9倍的價值。”

郎咸平教授所說的產業鏈戰爭正是對我國常常自詡的“世界制造大國”的真實寫照。舉國上下進行的招商引資,不正是推動國際資本制造業末端在我國的大聚集么?正是這個大聚集,不僅造成我國嚴重的能源緊缺,而且給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愈來愈嚴重的污染。1979-2006年GDP年均增長9.7%,是世界上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但我國單位GDP的能耗高出經合組織30個國家平均值的20%,資源供應緊張,所需石油約50%依靠進口,到2020年將有60%的石油靠進口。

國際制造業末端的大聚集對我國戰略資源的破壞更為觸目驚心。專家估算中國的金礦還可支撐開采15年,銀礦20年,銅礦31年,鎳礦46年,石油30年,而其余大部分礦物資源也都在百年以內告罄。再有20年,江西的稀土資源礦將消失,世界儲備量最大的鎢礦資源也將消失;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礦的包頭鄂博礦藏將消失。銦在電子電信、光電領域、航空航天、國防、通訊等領域不可或缺,但全球儲量僅為1.6萬噸。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產銦國和出口國,原生銦產量占全球60%以上,80%都出口給日韓,但是定價權卻在別人手里。鎢礦資源是中國的國寶。二戰時期希特勒曾哀嘆:“要是再給我一萬噸鎢砂,就可以征服俄羅斯”。全世界消耗的80%至90%的鎢資源,都是來自中國。由于濫采加上管理混亂,中國的鎢礦資源已瀕臨枯竭。業內人士分析,有色金屬總公司直屬的10年以下的大中型礦山有9個,年產鎢精礦1萬噸以上,預計僅僅七八年后都將消失。現有10個大型黑鎢礦山,8個礦山已開采了幾十年進入到中晚期。中國稀土產品的出口可以說最具典型性。稀土是中國具有戰略優勢的資源之一,也是提高戰略武器精確打擊能力的不可或缺的必備要素。我國稀土產業在世界上擁有多個第一:資源儲量第一,占70%左右;產量第一,占世界稀土商品量的80%至90%;銷售量第一,60%至70%的稀土產品出口到國外。但2008年底,99.9%的氧化鈰為18元/公斤,過去最高賣到30元/公斤,稀土的價格賤過豬肉。美日韓等國除了低價購買,還通過走狗買辦投資等方式規避中國監管,參與稀土掠奪式開發,公開掠奪中國稀土。據網絡資料,擁有全球第二大稀土儲量的美國,一邊大量廉價進口中國稀土,另一邊基本停止了國內的稀土開采。

近15年來,中國的稀土出口量增長了近10倍,稀土價格卻下降了36%,國內有關礦產企業的利潤普遍只有1%~5%。也就是說盡管出口量大,我國稀土行業卻陷入了“賣得越多,賺得越少”,甚至還出現過“不賣不賠,越賣越虧”的局面,把豐富的資源糟蹋殆盡。上世紀60年代,內蒙古包頭的稀土礦占世界稀土礦的90%,一度成為國人的驕傲,但是經過近些年的盲目擴大生產及國外發現新礦藏后,我國的稀土資源僅占世界稀土總儲藏量的30.7%,稀土資源的優勢正在迅速減弱。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是,由于稀有金屬具有的巨大價值,加上我國稀土產品出口價格低廉,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紛紛大量進口我國稀土產品加以囤積。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部分擁有稀土礦的國家實行限制或停止開發本國的稀土礦,轉而從我國進口作為戰略儲備。日本是典型的資源短缺國家,從我國進口的稀土礦產占其總進口量的比例高達83%。為了維護本國高科技產業的絕對競爭力,日本經濟產業省于2006年3月宣布將銦、鉑及稀土三種資源列入儲備對象,擴大了稀有金屬品種的儲備范圍。此外,由于境內外資企業在我國購買稀土原料、初級產品不受出口配額限制,日本等國近年來在我國稀土資源區(內蒙古包頭)大規模投資設廠,實質是變相獲取我國稀土原料。他們現在可是真正的資源大國。美國前國務卿黑格1980年就說了,“資源戰爭的時代已經開始”。中國輸不起的最后戰爭,將是世界戰略資源爭奪戰;中國最不該輸的戰爭,是自己國土之內資源的世界爭奪戰。

環境惡化問題更是令人不寒而栗。目前我國80%的江河湖泊斷流枯竭,2/3的草原沙化,絕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100%的土壤板結。而且這10年來中國出口日本的方便筷子總計約2 243億雙,而為生產這些筷子而毀滅的山林面積占中國國土面積的20%以上。我國主要水系的2/5已成為劣五類水,3億多農村人口喝不到安全的水,其中1.9億人飲用水中有害物質含量超標,4億多城市居民呼吸著嚴重污染的空氣,1 500萬人因此罹患支氣管炎和呼吸道癌癥,世界銀行報告列舉了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其中我國占了16個。2006年10月19日美國《商業周刊》網站報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國,而且排放量還在不斷增加。據世界銀行的最新數據,大陸的排放量,截止到2002年的10月間增加了33%。酸雨也成了一個巨大的生態問題,1/3的國土已被酸雨污染,大約20%的人口生活在“嚴重污染”地區,中國70%的河流和湖泊情況危急。又據媒體報導,中國過去幾年里,有75%的湖泊受到嚴重污染,平均每年有20個天然湖泊消亡,近一千個湖泊因人類經濟活動的破壞,正在逐步消亡。

2、骨子里軟弱:將國家資財大手筆送人不惜養虎遺患。出口導向的品格特征是軟弱,是跪著看人。由“出口為導向”發展到舉國招商引資是其必然結果。所謂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的金融改革,應該是中國改革進程中最無恥的表現之一。所謂引進外國戰略投資者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改善銀行法人治理結構。簡言之,就是將我們國內銀行股票以極低價格賣給外國金融機構,讓其參與我國銀行管理。價格能低到什么程度?最低的如興業銀行甚至不到市場價格的十分之一。據有關專家計算,僅2006年一年銀行股賤賣就等于白送人家1萬億元。隨著這些銀行股的解禁,外資正陸續使其變現。據報道,5月12日,美國銀行又將135億股建行H股全部轉讓給機構投資者。自2008年12月31日以來,外資機構至少減持了500億股中資銀行股,獲利超千億元。決策者的另一個理由是通過“引進投資者”學習人家管理經驗。但美國的次貸危機及隨后而至的全球金融危機,不都是這些擁有先進管理經驗的國際金融大鱷興風作浪的么?當這個問題在媒體披露以后,一位網友寫道:我雖然是一個家庭主婦,但我也知道我家的錢不能讓外人管著。咱這么大個國家咋就恁傻呢?

全國辛辛苦苦打造世界工廠、創造了多少財富又用于何方呢?答案是,現在我國外匯儲備已達1.95萬億美元,隨時可能造成較大的財政風險甚至財產流失。一方面,是由于我國出口的產業價格彈性大,而進口的資源、技術價格彈性小,市場稍有波動,我們常常吃虧很大。另一方面,貿易順差和資本順差,導致大量外匯涌入,中央銀行不得不發行大量人民幣收購這些外匯,造成通脹壓力,同時,迫使我們只能用外匯購買美國債券,拋開美元貶值造成的損失不說,美國國債平均收益率不過2%,但美資企業在中國投資收益率均在22%以上,也就是說,美國人拿中國外匯儲備的錢到中國來又賺走了20%的利潤。日本1987年經濟泡沫的破滅和東南亞1997年金融危機都已證明了出口導向經濟是不可能長遠發展的。2008年1月4日法國《世界報》發表文章,題目是:“如果沒有中國,我們該怎么辦?”文章說:“如果不是中國用其巨額外匯儲備1.4萬億美元中的70%投資美國國庫券,誰能阻止美元大幅貶值呢?誰向美國的貝爾斯登公司或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提供流動資金使得他們克服了因自己的管理失誤而造成的巨額虧損呢?不是在華爾街或倫敦上市的各托管基金,而是北京的主權基金。”在全球經濟危機肆虐的關鍵時刻,西方也不得不感嘆:是中國救了美國、救了資本主義!

3、無知加無恥:高調聘請外資管水,直把陷阱作餡餅。2002年5月,上海自來水浦東公司與法國著名的威立雅水務集團簽約組建中國第一家大型中外合資城市自來水公司,轉讓評估價為7.6億元的國有股股權,威立雅的報價超過評估價的兩倍。這讓中方各界諸多人士驚詫不已,真的以為天上掉下了大餡餅。12月,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口子一開,對中國命脈覬覦已久的外資聞風而動,紛紛登陸中國市場。威立雅、蘇伊士里昂、泰晤士等跨國水務巨頭挾其強大競爭實力以特許經營、BOT模式、TOT模式、控股、合作等投資方式,打入北京、上海、天津等10多個大城市的水務市場。跨國水務在華并購,通常第一項要務,就是裁減原國營水務公司的員工,以提高效率。緊接著就是投資改建與擴建,積極從事關聯交易以轉移成本與利潤。其后,在萬事俱備、控制供水主動權后,便調漲水價。威立雅自1997年進入天津獲得第一個項目起的10多年時間,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先后上調了8次,由每噸0.68元提高到3.40元,水價上漲近5倍。昆明市自來水集團2005年底開始與威立雅合作,次年1月昆明市就上調水價,2007年7月再次上調,漲價幅度和頻率都令當地百姓驚詫。2007年7月,威立雅旗下的青島威立雅水務被曝向自來水管道排放污水,通過自來水進行稀釋,以使污水處理達標,導致多人身體嚴重不適,引起社會震動。最近又相繼在全國掀起了水漲價的狂潮。(江涌《跨國水龍王攪渾中國水務市場》)另據《21世紀經濟報道》9月2日披露:外資巨頭威立雅以停水相威脅,要挾蘭州政府提高水價。

國際水務資本在中國攻城略地,國內輿論一片嘩然。有網友指出,水務危機背后是戰略性意識的缺位,這是有遠見的。《財富》雜志在2000年5月的一期特刊中宣布:“水在21世紀中的地位將相當于20世紀中的石油,它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窮富”。在戰略家看來:水,不只是一般資源,是藍金,是21世紀的石油;而與石油不同的是,作為生命之源的水,沒有替代品。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克勞斯•特普費爾在1999年這樣評述:在不久的將來,最激烈的沖突可能是為水而戰。在玻利維亞、烏拉圭、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等拉美國家,在印度、斯里南卡等南亞國家,在南非等非洲國家,紛紛掀起各種抵制水資源私有化的運動,甚至出現起義或騷亂。此外,在發達國家,意大利反對水資源私有化的運動也很有影響力:比利時政府一直就對水的私有化持懷疑態度;2004年荷蘭議會通過法律禁止水資源管理私有化。(江涌《跨國水龍王攪渾中國水務市場》)美國是干脆將大城市自來水公司交由軍方管轄。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竟說:“從外資企業簽約項目的處理能力來說,在華主要外資企業目前所有簽約項目的供水總能力不到全國供水總能力的10%,排名第一的威立雅水務實際市場占有率不到3%。”“全國供水總能力的10%”是什么概念?是一億多人口的基本生存線,且這一億多人正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帶居住者。難道將全國十三億人民都置于外資繩索之中才算有了問題?真是無知、無恥到了極點。

長期以來,水作為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必需的日常消費品,為維護價格平穩,其經營,各地政府一直將其作為事業單位對待,實行政府補貼,嚴格價格管理。很多城市甚至十多年沒有上調過水價,隨著不斷加速的城市化、工業化與居民家庭生活現代化的進程,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都使未來水市場有著足夠大的漲價空間。水經營的資本化、特別是外資化,不僅將中國老百姓長期以來享受的基本福利重新歸零,而且使這種長期實施的福利政策轉身變為本土資本與國際資本牟取暴利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由于資本特性使然,其首要目標是獲取最大利潤,而不是保證人人有水可用。其經營方針是,鼓勵消費而不是節約用水,大眾消費越多,企業賺得越多。如此下來,一方面必將進一步加快自然資源的消耗,另一方面必將形成壟斷,不斷漲價,讓消費者為他們的暴利買單。英國是最早實行水務私有化的國家,五年內水費平均上升一倍,同時水務公司利潤上升近七倍。印度水務私有化后,一些家庭用于購水的支出竟然占家庭收入的25%。非洲部分國家的水務私有化不僅沒有擴大服務的范圍,反而導致貧困地區的設施得不到及時維修,窮人飲水更為困難。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在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消費領域大力推行私有化、市場化,甚至任由外國資本壟斷控制,豈不是飲鴆止渴、引頸待戮!

2002年3月出臺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將原禁止外商投資的供排水城市管網首次對外資開放。現在,外資參與我國水務領域經營的越來越多,這些外資水務公司的經營期限一般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權份額都接近或等于絕對控股的5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4.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5.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6.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7.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8.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9. 東南亞的宿命
  10. 劉繼明|隨想錄(20)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中文字幕激情久久 |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久久 | 在线看不卡日韩AV | 中日韩亚洲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二区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