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煉利
聲明:文中所有原始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本人據此進行計算,并對其計算結果承擔法律責任!
《中國統計摘要(2009)》(以下簡稱《摘要》,下同)于2009年6月出版。其中登載的一組數據令我愕然!
《摘要》根據2008年1~11月快報數據,統計出2008年我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虧損企業戶數為6589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企業戶數的10.2%;虧損金額3199億,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總金額的65.6%,相當于該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利潤總額(未扣除虧損)的29%!【注】
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虧損金額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總金額的65.6%,其主營業務收入只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29.9%。
2003年和2004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虧損金額都在600億以上。2005到2007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虧損金額依次是1026億、1176億、749億。后兩年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部虧損金額的52%、44%。
對此,我已經無話可說!
為了國企“扭虧”,國有工業企業三千萬職工下崗、轉崗、內退、提前退。。。。。。,作出了巨大的付出;到2008年,虧損最厲害的還是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轉變機制“抓大放小”,到頭來在2008年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大型工業企業虧損額占45%,虧損戶數占0.85%;中型工業企業虧損額占30%,虧損戶數占11%!要知道,中國的大中型企業至今還是以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為主!
在改革開放的頭十一年即1978年到1988年,我國國有工業企業每年也都發生虧損,每年的虧損額相當于其利潤總額(未扣除虧損)的4%~8%,絕對值在每年幾十億。1989年,國企虧損額一躍而上,達到180億,相當于利潤總額(未扣除虧損)的20%,從此便不可收拾,1990年到1992年每年虧損300多億, 1993年到1994年每年虧損400多億,1995年到1998年,虧損額逐年是791億、831億、1151億,相當于利潤總額(未扣除虧損)的66%、66%、84%。特別是1998年,我國國有企業扣除虧損后的利潤總額下跌到改革開放以來最低點——213.7億,只相當于1978年國企利潤總額的42%、1979年到1988年國企年平均利潤總額的32%!
挽救國企的大下崗從1996年啟動,占工業企業職工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制造業職工首當其沖。而國有單位的制造業職工,更付出了重大代價。1995年到2007年,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的工資總額從占國有單位工資總額的29%,降到了占僅7%;職工從占30%,降到了占8%。1995年到2007年, 18年來國有企業制造業職工減少了85%,減少的絕對值是2822萬。
如果說,減少國有工業企業職工(1995年制造業職工占工業企業職工82%)是為了減輕國家負擔,減少“全民”負擔;先“殺出一條血路”,然后再回報社會、回報為國企“減負”作出犧牲的人們,這個代價,人民可以承受。但是,如今十八年過去了,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竟然在一年里就堂而皇之虧損出3199億,按照國家統計局提供的2008年職工平均工資計算,就是1092萬的職工工資總和!按照全國總工會第六次職工調查得來的2007年職工平均工資16395.48元計算,那是1951萬職工的工資總和!
2008年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虧損又創歷史新高了,這次又用什么方法來對付?再來一次大下崗嗎?還是采取鴕鳥政策藏著掖著?
2006年3月,國家統計局公交統計司負責人就 “國家統計局公布2005年我國國有企業虧損額達到1026億元”的媒體報道給予“澄清”。認為“這種說法與事實嚴重不符。”不符在哪里?不符在“1026億元”是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合計的虧損額,而不單單是全部國有工業企業的虧損額,更不是全部國有企業的虧損額。這個“澄清”說明了什么?一說明了全部國有企業的虧損額肯定要超過1026億;二說明“1026億元”中有的屬于國有工業企業虧損的,有的屬于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虧損的,這里,恰恰最需要澄清的問題沒有“澄清”——全部的國有工業企業虧損了多少?而且,即使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虧損占多,那國有股份基本上也要達到51%以上才能實現控股,主要虧的還是國有資產呀!
有趣的是當時(2006年)國資委宣傳局有關負責人也出來解釋,說是“我國國有企業數目眾多,有一些國有企業因為經營不善等原因出現虧損,屬正常現象”,但是近兩年“大部分國企實現了盈利。盈虧相抵后,國有企業仍然是盈利的”。筆者需要問的是,哪一年,所有國有企業盈虧相抵后是虧的?沒有哇!最不濟的1998年,國有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還有利潤總額213.7億元呢!盈虧相抵后仍然虧的行業倒是有,2006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中的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就凈虧了417.89億!
有關部門如此這般教訓了不懂統計規則的媒體記者,也真管事,媒體再也不敢對工業企業盈虧問題自我發揮了。所以這幾年也就沒有人知道工業企業虧多少、怎么虧。所謂“不明真相”,“人民群眾”這才真的是“不明真相”呢!
當然,官員不希望國企虧,要避諱。他們自有他們的道理苦衷。然而更不希望國企虧的是普通國民。普通國民也許不知道什么更深奧的道理,但是對于“國企是屬于全民”的理念,對于“國企贏利對全民有利”的道理,已經深深鐫刻在心底,這是國家六十年在意識形態領域不斷灌輸的結果,灌輸得卓有成效!
我也是從小被這些理念這些道理灌輸的,所以我執著地希望國企多多盈利。不過,對于國企盈利以后能對為國家貢獻了幾十年的國民“回報”些什么、回報多少,這不是光靠“希望”能得到的。
想從國企贏利中“分利”得到回報,首先要知道國企盈利了多少——但絕大多數人不會知道;其次,要知道這些贏利中有多少被別人“分利”了——這絕大多數人也不會知道,這些都不知道,你還想“分利”圖回報?
我知道從1998年到2008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的利潤總額在盈虧相抵后是5.2萬億,當然,如要計算純利潤還需扣去相應稅金。
我知道在2006年國有和國有控股工業企業虧損的1175.75億中,虧損金額可觀的都不是需要“關停并轉”的“夕陽工業”,而是國家扶持的“朝陽工業”。其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占了虧損總額的46%,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占了8.6%,,電力、燃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占了8.4%。
當然,很多屬于“朝陽工業”的企業不虧損,這個“不虧損”往往是占了“壟斷”的光,不過,這個“不虧損”又與為改革付出重大代價的普通職工何干?國有壟斷企業的不虧損能給為改革付出重大代價的普通職工以回報?
應該讓全體國民知道的是,在國有工業企業大減員的同時,國有機關的職工和國有機關的工資總額都大大增加了。1995年,國有機關的工資總額占全部國有單位工資總額比重是9% ,2007提高到了占22%, 1995年,國有機關的工資總額還只是國有制造業工資總額的20.1%——國有機關工資總額是555.2億,到了2001年,國有機關工資總額超出了當年國有單位制造業工資總額10.2%,為1314.1億, 2007年,國有機關工資總額更超出國有制造業工資總額1.94倍,達到3520億,國有單位制造業工資總額擠剩到1205億!
至于國有機關職工人數,從1995年的1019萬,增加到1256萬,增幅23%,增長絕對值是237萬。
國家機關屬于全民所有制單位,國有企業也是全民所有制單位,國家機關不僅是靠納稅人養著,“全民所有制”的生產單位養“全民所有制”的國家機關也許養得更加應該、更加名正言順。只不過當國有企業職工工資總額在巨幅下跌時,國家機關工資總額怎么好意思這么巨額增長?為國家挑擔,光是“民”才有責任挑嗎?
也許有人要反駁: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減少了,工資總額當然也要減少,這有什么好質疑?
是的,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是在巨量減少,但是,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減少的幅度與整個制造業的職工減少幅度不同步。由于1998年國企虧出了破天荒的1151億,國企加快了減員步伐, 在96和97年,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減員增長幅度還只有3%、6%,到98年,國有單位制造業在崗職工的減員增幅達37.5%,以后每年的減員增幅都維持了百分之十幾的“兩位數增長”,一直到2007年,減員的增幅才減少到6.5%。
可是,其他所有制的制造業職工人數卻是在增長,其他所有制制造業職工(不包括私有企業)在1998年到2000年的減員年增幅依次為9%、2%、1%,2001年減員增幅為零,到2002年,其他所有制職工(不包括私有企業)人數開始增長,年增長幅度在6%~12 %之間。這種增長固然抵消不了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的巨大減員,卻很能說明一個一直被掩蓋了的事實。
這個被掩蓋的事實就是:國企可以扔“包袱”,但制造業扔不掉職工!只要有“制造”這個“業”在,總得有人去做工、去制造!但制造業中的“國有單位職工”是在快速消失,1995年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占全部制造業職工(不包括私有企業)比重是61%(3326/5439), 到2007年,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只占全部制造業職工(不包括私有企業)的15%(504/3358)。請特別注意,如果制造業職工中包括了私有企業制造業職工,那么,國有單位制造業職工的減少程度將更加錐心刺目!
那么,國企為什么要把職工當包袱扔呢?因為國有單位職工包括國有企業職工是中國享有最高福利待遇的一族。但是,為什么減員只是減國有企業職工、只是減掉國有企業職工的福利待遇,而不是將所有國有單位福利待遇整體降下來,大家共幫國企度虧損難關呢?看來有一個原因沒法回避:制定各項政策的,本身就是“國有單位職工”——國家公務員都屬于“國有單位職工”。
于是,我們不得不回到“原點”,回到國企為何虧損的問題。眾所周知,大下崗是國企巨虧引起,國企怎么會虧的呢?現在看來,當初端出的各種理由如今看來都難以成立,否則解釋不了現在的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為什么還會這么虧損,至于以往的國企扭虧措施,更需要一一審視,不能以“否定改革開發”來一概加以肯定。
我個人認為,國企和國有控股企業的虧損特別是90年代中后期和進入二十一世紀后發生的巨虧,原因要從《中國私營企業調查報告》中去找。由中央統戰部、全國工商聯、國家工商總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組織的“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來已經組織了七次調查,最近一次是2006年。在2002年的調查報告中,明確指出 “職業經理人在監管制度失效或信息不完善時,利用企業經營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侵占企業財產、挪用企業資金、泄露本企業商業秘密、私下從事與本企業相競爭的業務并轉移本企業設備,挖走或擠走技術人員,轉讓定單等手法搞垮了相當一批國有企業。”請注意,搞垮的是“相當一批國有企業”。
越來越多的事實使我不得不得出這樣的結論:“相當一伙”原國企的職業經理人搞垮了“相當一批國有企業”,才導致“相當可觀”的職工下崗!
他們為什么要搞垮國有企業?
讓以下數據來說話吧!
筆者根據《中國財政年鑒》提供數據計算,1997年末到1998年末才一年功夫,13.9萬億元屬于地方國有企業名下的資產總計減少到9.1萬億,減少了4. 8萬億,一查全國城鄉居民儲蓄余額,1997年是4.6萬億,這些錢并不夠將國企買下來,可4.8萬億國有資產就這么沒有了。
2002年的私有企業抽樣調查顯示,“在購買私有企業的業主中,自己是本企業負責人通過改制買下來的占61%,抽樣的833個改制企業,一半業主是共產黨員。”“改制為私營企業后,原國有企業領導為主要投資者兼任廠長經理的占95.6%,原城鎮集體領導為主要投資者兼任廠長經理的占96.7%,原農村企業領導為主要投資者兼任廠長經理的占97%。改制企業的資產總量中,業主個人擁有的資產比例占三分之二。” 2006年的抽樣調查則發現:“在被調查的2001年后注冊為私營企業的私營業主中,其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占32.2%”。“從政治面貌為中共黨員的私營業主的職業背景看,他們中在開辦私營企業前曾經在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擔任過一般干部、科級干部、縣處級干部、縣處級以上干部的分別占56.4%、30.7%、11.6%和1.4%。在中共黨員私營業主中,有55.2%的人曾經是國有、集體企業的負責人。”
我不會武斷到認為“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以上的調查結論是國企虧損唯一原因,但這無疑是國企不正常虧損的重大原因!為什么對“中國私營企業研究課題組”的六次研究報告不予應有的重視?為什么虧損不從國企的職業經理人自身找原因? 為什么審計部門每年端給人大的審計報告總有難言之隱?
出身于1909年、2005年剛去世的的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在半個世紀前著的《工業人的未來》一文中高瞻遠矚地指出:“在現代大型企業公司里,重要的不是效益問題,而是政治機構和權力問題。”在管理名著《公司的概念》中斬釘截鐵論斷:“通過分析,我們最后得出結論:在關于社會中實現機會均等以及喚醒工人的公民意識符合大公司的根本利益。”“當公司成功地喚醒工人的公民意識以后,它所能獲得的收益就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也不是成本會計能夠計算的。”
德魯克的話,我認為能解釋中國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的莫名其妙的虧損現象!
中國的國有企業,你原本不該虧!
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全部國有工業企業和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其中既包括全部國有企業,也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股份制企業(包括國有控股)、集體企業、私企、外商港澳臺企業。
附:有關”職工”和”工資”的定義
《中國統計年鑒(2006)》對統計條文“職工”這樣解釋:職工 指在國有、城鎮集體、聯營、股份制、外商和港、澳、臺投資、其他單位及其附屬機構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資的各類人員(1998年以后僅指在崗職工,其他相關指標如職工工資總額,職工平均工資等指標也從1998年按此口徑進行了相應調整引者注)。不包括下列人員:(1)鄉鎮企業就業人員;(2)私營企業就業人員;(3)城鎮個體勞動者;(4)離休、退休、退職人員;(5)再就業的離、退休人員;(6)民辦教師;(7)在城鎮單位中工作的外方及港、澳、臺人員;(8)其他按有關規定不列入職工統計范圍的人員。
《中國統計年鑒(2006)》對“工資總額”條文這樣解釋:工資總額 指各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全部職工的勞動報酬總額。工資總額的計算原則應以直接支付給職工的全部勞動報酬為根據。各單位支付給職工的勞動報酬以及其他根據有關規定支付的工資,不論是計入成本的還是不計入成本的,不論是按國家規定列入計征獎金稅項目的,還是未列入計征獎金稅項目的,不論是以貨幣形式支付的還是以實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資總額內。2009年4月,國家統計局更加清楚地告媒體:“工資總額統計的是個人稅前工資,并且包括個人交納的養老、醫療、住房等個人帳戶的基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