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口碑三年降至谷底
文章出處: 北京商報 作者: 孟凡霞/文
多年來,外資銀行一直處于國有大型銀行與中資商業銀行前后夾擊的尷尬境地,不少外資行寄希望于良好的品牌效應和口碑打入中國市場。然而今年以來媒體爆出了數起的外資行理財產品巨虧案和設計不良案,使得外資行的名聲在中國投資者心目中一落千丈。
KODA巨虧
星展、荷蘭銀行紛紛落馬
今年3月,星展銀行(香港)KODA (Knock-Out Discount Accumulator,股票累計期權)導致投資者巨虧甚至負債累累的案件,震驚世人。許多內地投資者清醒地意識到,“外來和尚未必會念經”。
北京郝女士在未被提示風險,且未簽書面合同僅是電話推銷的情況下,購買了星展銀行(香港)的KODA理財產品。最后,不僅8000萬元的本金血本無歸,郝女士還倒欠了銀行近1個億。2月26日,星展方面卻向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郝女士依擔保合同償還欠款。
據了解,除了星展銀行外,荷蘭銀行、花旗銀行、恒生銀行、瑞信銀行等在香港的私人銀行都銷售過類似產品。
北京的賴建平律師購買了荷蘭銀行的KODA產品后,賠完了賬戶內的2100多萬元,還倒欠荷蘭銀行200多萬元; 投資者金亮購買了某外資銀行的同款產品后,190萬美元本金灰飛煙滅,最后還欠銀行23萬港元的貸款……相同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上述“KODA苦主”一開始并不知道自己購買的是一種極其復雜的金融衍生產品。在銷售人員的花言巧語下,“金融毒藥”被精心地包裝為“打折股票”。
事實上,KODA是一種與股票掛鉤的期權產品,它設有取消價及行使價,合約期一般為一年。在一年的期限內以低于當前股價的水平為客戶提供股票。買入股票的行使價往往比現價低10%-20%;當股價升過現價時,合約自行取消;當股價跌破行使價時,投資者必須雙倍吸納股票;投資者只要有合約金額40%的現金或股票抵押即可購買,因此這一產品往往帶有很高的杠桿性,是一種典型的“收益有限而虧損無限”的產品。
有專家預計,KODA產品為內地富豪們帶來了超過6000億元的資金損失,某個地產富翁甚至一個人損失超過百億。
KODA巨虧案沸沸揚揚地持續了近半年,至今仍未有定論,并且受害者還在不斷出現。7月31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6位內地投資者向香港金管局提交投訴稱,其被香港銀行欺騙購買了KODA理財產品,涉及總金額約幾億港元,要求金管局調查銀行銷售是否違規。
然而,受害者抱團維權收效甚微。法律方面的專家表示,這種涉外理財產品,本質上是涉外合同,即使是違規在內地銷售,造成事實后,首先要承認合同的合法性。在合同簽訂時,境外銀行很可能已經設置條款,規避了中國管轄。除非有明確的證據表明,銀行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存在故意誤導或欺詐,否則勝訴的希望渺茫。
理財產品巨虧
渣打銀行遭投資者起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4月份,上海投資者王女士因購買渣打銀行“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理財產品在3個月內虧損了300萬元,向有關法院提起了訴訟,將渣打銀行推上了被告席,這是國內首個開庭審理涉及外資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案件。
2008年6月,由于國內基金市場不景氣,王女士便想將資金轉投境外基金,以獲得較好的回報。當時,王女士聽說通過渣打銀行可以投資境外基金,因此投入1000萬元,購買了渣打銀行的“金通道環球投資系列”產品。
在購入這款產品后,正巧趕上美國金融海嘯爆發,海外市場急跌,短短3個月時間,1000萬元的資金已經虧損將近300萬元。2008年9月底,王女士發出了中止投資、拋售基金的指令。王女士想把剩余約700萬元資金提出,但渣打銀行拒絕了王女士的提現請求。
王女士表示,在虧損之后她才發現,“原來渣打理財產品存在很多問題”。她稱,渣打銀行銷售人員在銷售時只強調該款產品投資基金的好處,但并未向她強調購買的實際上是結構性產品,而且她也并沒有獲知該產品為期一年,不得提前贖回。
隨著媒體和司法界的關注,數位經歷相同的“苦主”也公開了他們的遭遇。部分投資者的虧損幅度高達65%。
深圳投資者林某表示,他當初完全是本著對外資銀行理財保本穩健的信任才決定向渣打銀行投資的,沒想到竟然虧得幾乎血本無歸。
另一位受害者朱太太的虧損更大,將近70%,她在接受訪問時說,“當時就是看重渣打銀行是外資銀行,投資經驗豐富,理財產品利率也高,本以為這種產品是低風險,結果沒想到比股市虧得還厲害”。
今年6月,渣打“滬深300中國指數掛鉤可轉換結構性投資”虧損案浮出水面,成都投資者李女士起訴渣打銀行理財欺詐。渣打銀行再次陷入投訴泥沼。
荷蘭銀行理財產品
零收益率竟高達96%
6月份,名聲不佳的外資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再次受到質疑。荷蘭銀行一款聲稱 “最高年化收益率可達9%”的匯率掛鉤結構性理財產品,被專家診斷出收益設計具有重大缺陷,零收益率竟然高達96%。
這款名為“漲跌雙贏系列”的產品掛鉤于澳元兌美元匯率,并設定了兩個參考區間。第一個區間是(期初匯率-0.04,期初匯率+0.04),第二個區間是(期初匯率-0.08,期初匯率+0.08)。在投資期內,若掛鉤匯率在第一區間內波動,那么投資者到期可以獲得4.5%的實際收益率,也就是荷蘭銀行描繪的最高9%年化收益率;當掛鉤匯率波動區間擴大到第二區間,到期產品可以獲得1.5%的實際收益率;但只要投資期內有一天的匯率向上或者向下突破了第二區間的上下限,那么投資者將遭遇零收益。普益財富理財產品研究專家李要深認為,在一般情況下,該產品零收益的概率是96%,在較為極端的樂觀情形下,零收益的概率也有80%左右。
此事發生之后,不少人對荷蘭銀行的理財能力表示了懷疑。李要深表示,不管是從到期理財產品的收益,還是新發產品的設計定價,都顯示出荷蘭銀行的理財能力正在走下坡路,也許一段時間之后,荷蘭銀行的理財業務優勢將逐漸喪失。商報記者 孟凡霞/文 顧景盛/攝
■記者手記
奪目光環已褪去
自2007年4月首批外資法人銀行花旗、匯豐、渣打和東亞銀行在華成立以來,外資銀行以其人性化和國際化服務,奠定了良好的整體形象。但經歷了上述種種事件之后,外資銀行的信譽和品牌效應受到了極大損害。內地投資者對于外資銀行,從盲目信任轉變為質疑和回避。曾經以高端、專業和國際化聞名的外資銀行理財正在逐漸走下“神壇”。
在新浪財經某項調查中,超過八成的網民表示,類似的理財巨虧的報道會影響他們對外資銀行的信任。在星展事件發生之后,高達93.9%的網民表示,此事會影響星展銀行品牌。
有數據顯示,理財產品巨虧案導致很多外資銀行的客戶都流失到中資銀行。一位業內人士曾表示,“外資銀行卷走中國富豪幾百億美元,失去的卻是在中國未來的業務”。
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某負責人指出,理財產品引發的負面效應實際是一種聲譽風險。這種事情的發生,對銀行來說是得不償失的。補救銀行聲譽所花費的成本要比維護聲譽的成本昂貴得多。一旦發生聲譽風險,銀行的投資人就會離開,沒有了存款,銀行的生存基礎也隨之坍塌。
事實上,雖然外資銀行在發展中國市場時,做出了諸多努力和改進,例如為理財產品設置“冷靜期”、積極開拓農村金融市場等,但理財產品巨虧和產品設計不良的事件對老百姓心目中的傷害是難以撫平的。
中國老百姓在選擇產品時,都帶有明顯的品牌傾向,對于自身并不十分了解的理財市場更是如此。很多投資者都抱有“外來和尚會念經”、“大樹好乘涼”的單純想法,將全部身家資產交給了外資銀行打理。
而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很有可能將外資銀行花費數年、苦心建立的品牌效應打擊殆盡。正如上述業內人士所說,補救銀行聲譽比維護聲譽的代價要高出很多。外資銀行在內地市場“攻城略地”的同時,能否真正地考慮一下,依靠如此“激進”手段攫取的巨額收益,是否代表著明日“苦果”的開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