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與銀監會到底想不想抑制資產泡沫?
葉檀
·
2009-07-20
·
來源:烏有之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818dcb0100es4p.html
央行與銀監會到底想不想抑制資產泡沫?
2009-7-18 每日經濟新聞
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緊縮,而是資產泡沫,真正的緊縮將在此輪基建盛宴之后。筆者堅持少則一年,多則兩年的觀點。
由于目前的基建投資擴大了對水泥等初級產品的要求,對于提升效率沒有刺激作用,中國經濟轉型過程將更為艱難。國有大型企業受惠最多的現實證明,在這個市場中,效率最高的企業未必能獲得最多的資源。無法提升效率的信貸擴張將造成嚴重緊縮。緊縮時發生的情況是,各商業銀行無法依靠信貸創造大量信用貨幣,大型企業與地方政府的政策性貸款有上萬億成為壞帳,投資的項目直接轉化為過剩產能。
上半年經濟數據發布后,傳遞出的信息是經濟復蘇情況好于預期,但從全國人大財經委到最樂觀的經濟學者,都對資產品價格的暴漲表示擔憂。
難處在于,既要擠出部分泡沫,又要保持宏觀經濟復蘇的態勢,尺寸很難把握。除非決策者形成共識,在大多數情況下,具體部門說得多做得少,著重于枝節不看核心,這樣既為日后留下了余地,又不必為經濟波動承擔責任。后果就是,中國的貨幣政策往往滯后,后患已成才亡羊補牢。無論是上一輪的經濟通脹,還是目前寬松的貨幣政策,都是過猶不及。
擠去樓市泡沫從收緊二套房貸開始,從杭州、深圳到上海紛紛傳揚,但從實際情況看,雷聲大雨點小。據《南方都市報》記者對工行、建行、招行、浦發等各家銀行的了解,對二套房貸全都沒有關閘。在一線房地產城市,幾大銀行尤其是規模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還在爭取房貸份額,工行的力度最大。據披露,工行目前的標準是三套以內都可以7折,只是在貸款額度上會有差異,首套房可以貸到8成,第二套為7.9成,第三套為7.8成。在四大行里工行的房貸量是最低的,今年上半年放款較少,因此下半年都會比較寬松。《新聞晚報》記者披露,多家銀行上海分行已經口頭告知中介機構收緊二套房貸,但中介機構摸準銀行脾氣,卡的是小額貸款。難道銀監會在忽悠全體國民?
銀監會雖然已經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按揭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召開會議,要求收緊二套房貸,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各銀行顯然沒有把銀監會的通知放在心上。并不是銀監會威力不夠,而是監管者態度曖昧,他們既要抑制銀行風險,又擔心用力過猛動搖了熱火朝天的房地產市場,耽誤宏觀經濟復蘇大計;他們下發了嚴厲的通知,卻沒有審核具體操作,對于蔓延的二套房貸松綁政策眼開眼閉。事實上,如果銀監會動了真格,對各家銀行未來利益攸關,絕不可能對銀監會的舉措漠然置之。目前各城市、各銀行對收緊二套房貸政策自行其是,只能理解為銀監會措施不力。
信貸與股市的關系無需多說。從一季度以來,巨量的信貸與火爆的股市之間是否暗度陳倉,眾說紛紜。事實上,我國清查信貸資金流向來是資本市場緊縮的風向標之一。對于信貸資金流向股市最大的反駁借口是,雪泥鴻爪、無據可查。最近《21世紀經濟報道》調查了30戶,有28名承認炒股所用資金來自銀行貸款,絕大多數稱,將銀行信貸資金轉到股市“非常輕松”。銀行有監管的辦法,不過只要銀行網開一面,避開監管輕松方便。
我國的貸款監管越來越嚴,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只要央行與銀監會愿意,完全可以將信貸流入股市一查到底,通過清算中心查個清清楚楚。即便不能仔細查,查幾家國企與民企資金流向即可了解大概。為什么任由市場猜測遲遲不動手清查,為什么要讓記者代行監管層之責,為什么要學者通過數據估算出大致規模,為什么調查了之后含糊其詞。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預期與利益決定了信貸與資本市場的走向。
先說利益。銀行有動力推動信貸規模上升,是因為試圖依靠信貸規模的增長保證存貸差收益;對于企業而言,以最低的成本獲得貸款取得資本收益是一本萬利,尤其在今年上半年股市上漲趨勢明顯的情況下;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充足的資金可以保證擊鼓傳花的游戲足夠持久。在通脹發生的初期,后遺癥沒有顯山露水之際,通脹表面上對誰都有利,大多數人會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而銀行也可以輕松地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按照索羅斯的說法,這是正向的自我強化過程。
再說預期。從理論上說,預期最終取決于企業的贏利能力,取決于股權的增值能力,理論上如此,事實上未必,股市并非信貸的忠實鏡像。理論上所說的一切不可能都成為現實,看看股指與狹義貨幣發行量的密切關系,聽聽索羅斯所說的外匯市場大多數時候不存在理性市場預期,就能明白,市場多數時期不會向照本宣科者妥協。
自從貨幣與黃金脫鉤后,貨幣已經成為資本市場與貨幣市場的奴仆。而目前各國央行喪失獨立性的風潮,已經讓貨幣成為復蘇論的諂媚者。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