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陳志武這個大忽悠
作者:游走游走繼續游走
拜讀了陳志武教授的《中國經濟模式轉型的挑戰》(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295303.shtml),受益良多,下面引用四段話予以說明。(建議大家先去學習陳教授的文章,以免被我的一面之詞誤導。)
1、“為什么中國經濟很難向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型,而只能夠繼續依賴投資、依賴出口?”
………………………………
這是該文主要想說明的問題。作為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世界前三大的經濟體,外貿依存度竟然高達60%以上,無論從經濟安全角度,還是從持續發展的角度,改變中國的經濟模式已經刻不容緩。
在羅列了一大堆數據之后,陳教授得出結論:是因為國有企業。怎么才能向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型?陳教授答曰:繼續私有化(經過詞匯上的偽裝和掩蓋)。
關于陳教授論證過程的嚴密性,咱們暫且略過,后文會有分析。我只是很奇怪,全世界人都知道,國有企業和計劃經濟的經濟體,通常都是需求強盛供應不足,因此常常需要排長隊,或者憑票供應。翻翻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到,以私有企業和市場經濟為特征的資本主義制度,天生就消費能力不足,產品過剩,所以經濟危機頻發,人民缺吃少穿,牛奶卻倒進海里,住房卻空著。那么怎么辦呢?只能靠出口。把過剩的產能銷往殖民地是以前資本主義列強的主要應對方法。而殖民地是有限的,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和爭奪殖民地,先后在資本主義列強之間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在殖民地紛紛獨立以后,西方列強又不遺余力地推行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離開出口他們一天也活不了。
也就是說,依賴出口恰恰是私有制經濟體的特征。陳教授居然把依賴出口歸因于國有企業,還把繼續私有化的藥方開給依賴出口的中國,實在是匪夷所思。不過高人說話難免高深莫測,莫非用的是傳說中的以毒攻毒之法?那下面我們就研究研究這個以毒攻毒的原理是否成立。
據說人的欲望是無限的,為什么并不富裕的老百姓,卻會出現消費需求不足這種奇怪的事情呢?陳教授一心羅列數字,忘了給我們講講其中的道理,我就越俎代庖幫忙解釋一下。
問題很羅嗦,其實答案比問題簡單,就是兩個字---剝削。剝削使資本家有錢沒處花,剝削使工人想花卻沒錢,所以才會產品過剩,所以才會需求不足,所以必須依賴出口。
中國經濟依賴出口,是因為剝削嗎?答案是肯定的。中國有個特殊現象叫春運。請大家通過電視或者到火車站實地考察,看看那一億多創造了中國30%多GDP,卻近乎赤貧的農民工,答案就是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據2005年《中國農民工黑皮書》:一個農民工對發達地區GDP凈貢獻一年在1.5萬元至2萬元左右。而2004年廣東省外來農民工月均工資大約988.25元。記者在廣州市郊的工廠聚集區采訪也發現,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大多維持在600-800元左右。而在城鎮居民收入大幅上漲的時期,珠三角地區農民工月均工資12年來只提高了68元。----5年過去了,情況改觀很大嗎?好像沒有。
工人買不起自己生產的東西,就會形成消費需求不足,出路只有一條,出口.這就是今天中國經濟的為什么不得不依賴出口的原因。
當年福特給自己的工人高工資,好讓他們能買起自己生產的汽車,于是汽車從奢侈品進入了普通美國家庭,反過來旺盛的需求又讓美國汽車業迅猛發展。而美國工業也借此一躍騰飛,成為世界老大。
以陳志武教授為代表的美國人。開給我們的藥方,卻無一例外是讓我們放棄給工人提供良好福利和工資待遇的企業模式,改制成血汗工廠,還號稱能解決依賴出口的問題。其居心不得不讓人警惕。
2、“在私有制的安排下,隨著GDP按3%、4%的速度增長,人們的勞動收入差不多也按3%、4%的年速度增長,但同樣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資產亦即私有財產這一塊可能按照9%—12%的速度升值,也有許多資產分紅收入。有了兩條分享增長的收入渠道,一個是勞動收入的渠道,一個是資產財富渠道,通過這兩種渠道把GDP增長,按照三到四倍放大的效果對老百姓家庭的消費帶來很大推動力,所以,在私有制國家里,不需要8%、10%的經濟增長速度,社會照樣能夠欣欣向榮!”
………………………………
我在股市大廳里聽到一個老太太問一位老先生:指數翻了倍了,咱們周圍的股民怎么都沒掙著錢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老百姓的收入漲幅永遠低于平均數!如果GDP漲4%,大多數老百姓的收入增長是不會超過4%的,因為少部分人增長遠遠高于4%.
陳教授給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好的圖景:私有制下老百姓可以獲得GDP漲幅三四倍的消費能力---那我們就奇怪了,3、4倍的消費能力面對1倍的GDP,那還不需求過剩、供應緊缺?那我怎么看到所有私有制國家都是需求不足、生產過剩呢?在資本主義國家,刺激消費的手段層出不窮,信用卡透支,零首付貸款買房買車,最夸張的還有空中撒錢理論---我就不明白了,在一個消費能力超過GDP漲幅的國家,這些刺激消費的理論和政策怎么會大行其道?難道除了陳教授,其他西方經濟學家和國民,腦子都進水了?
駁倒陳教授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論。我們知道GDP是一段時間內所有人創造的所有財富之和。那么少數精英的財富或者購買力超過平均漲幅,這是可能的(事實也確實如此),而所有人的財富或者購買力都超過平均值,只要你腦子里沒水,你想想那可能嗎?
資料顯示,自1970年以來,美國收入最高的五分之一人口經通貨膨脹調整后的收入增長了60%,而其他人群的收入卻下降了10%以上---這就是陳教授美好忽悠背后的殘酷現實!
我聽一個股民問另一個股民:中國股市市值從30萬億跌到10萬億,那20萬億哪里去了?另一個生氣地說:還不是都讓xxx卷跑了!
---這個故事理解起來有點難度,它告訴我們,千萬別把虛擬的財富當成真正的財富。賬面的盈利只要不兌現,就不是真正的盈利。
07年股市火的時候,我周圍好幾個同事準備買車,這就是陳教授所謂的“資產財富渠道”吧。可今天呢?虧損累累的他們,談起當時買車的心理,都當做是笑話。每個股民都應當明白,少數人靠股市發財是可能的,而所有人靠股市發財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美國納斯達克指數自2000年以來,雖然經過今年的強勁回升,9年了,至今仍然下跌60%多,陳教授沒告訴我們,我們也不知道,美國股民是怎么獲得資產財富收入,從而大肆消費的。
中國房市很火,投資買房的,現在都在賺錢。我們就假設中國房價只漲不跌,所有買房的都賺錢,那陳教授的理論是否正確呢?下面我們分別就三種情形作出具體分析:
(一)如果你有兩套房,自住一套,出租一套或者干脆賣掉一套。因為房價上漲你賺了錢,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了收入,推動了你家的消費。如果你不停地這么低買高賣,你就賺得更多,消費能力更強。完全符合陳教授的理論;
(二)如果你只有一套房,剛夠自己住。盡管房價天天漲,可跟你有什么關系呢?你把房子租出去,自己睡大街,或者把房子賣了,搬到郊區住?只要你不賣房不租房,你就無法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收入,你就無法推動消費;
(三)如果你出身農村,準備在城市安家。那么房價上漲會讓你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收入,會推動你們家的消費嗎?兩口子,一輩子,節衣縮食還房貸,這就是你的命運!
分析完三種情況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第一種情況的所謂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的收入,就是來源于第三種人的節衣縮食---和股市一樣,某些人可以從房價上漲獲得收入,從而推動家庭消費,而所有人通過房價上漲獲得收入,推動社會消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收入,或曰“財產性收入”,無論股票還是房地產,本質上都只是財富的轉移,而不是財富的創造。某些人靠它致富是可能的,全民都靠“財產性收入”致富,那是絕對不可能的。
陳教授在文中還談到國有土地的升值和國有股權的升值,這是多么扯淡的一件事情---我們該怎么兌現這些升值呢?把中國土地賣給美國,然后每人分點錢,然后我們再買地住?把國有股權賣給外資,這倒是陳教授所希望的,可以后呢?下金蛋的鵝沒有了,我們以后再怎樣從“資產財富渠道”獲得收入呢?
至于成立什么“國民權益基金”,更是胡扯。78年以前,國有企業利潤和稅收全額上繳國庫,所以政府很少收其他的稅。現在一方面從下往上交稅,另一方面從上往下分紅,上上下下耗費了多少人力物力,增加了多少行政成本,簡直是放屁脫褲子。這樣明擺著的瞎折騰,之所以被陳教授提出,重點恐怕不在基金的“分紅”,而在于基金份額的“交易”,而“交易”的隱藏前提就是“私有”---不“私有”怎么“交易”?所以嘛,陳翁之意不在“分紅”,而在于“私有”也。就像生產資料私有,實質上是生產資料少數人擁有、多數人沒有一樣,對于大多數老百姓來說,“私有”的最終結局必然是“沒有”。
為了把老百姓的“公有”變成“沒有”,陳教授為我們繪制了好大好香一張“畫餅”。其大忽悠的面目已經清晰可見。
3、“政府官員在做花錢與投資決定時,不可避免地會傾向于看得見摸得著的大工廠和大基礎設施。于是,在國有經濟下,不管是當年的蘇聯和其他計劃經濟國家,還有當今的中國,都有偏重工業、偏重基礎設施的傾向。”
………………………………
在討論“為什么中國經濟很難向消費驅動的模式轉型,而只能夠繼續依賴投資、依賴出口”的問題時,陳教授羅列了一堆數字之后得出了一個與事實不符的結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偷換了概念:把“內需不足”偷換成“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幸運的是,緊接著陳教授就為我們提供了破解偷換概念的線索,這就是重工業化。
我們比較一下這兩個概念的不同:
原因:內需不足是因為剝削;國有經濟下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是因為重積累輕消費,偏重工業、偏基礎設施。
后果:內需不足導致產能過剩、經濟危機;國有經濟下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造成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國民生活改善慢。
應對:內需不足只能靠出口;國有經濟下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只要調整經濟結構就行了,發達的重工業會為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基礎。
陳教授通過偷換概念造成了以下錯誤推理:因為公有制經濟體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所以公有制經濟體只能夠依賴投資、依賴出口,為了向消費驅動模式轉型,中國一定要繼續私有化。(雖然他一再說什么“民有化”,不是“私有化”。可看看他對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私有化的贊許,看看他對公有制經濟莫須有的抹黑,對私有制經濟的虛構贊美,傻子也明白了。)
依賴投資是有,但在78年以前,蘇聯、東歐、中國這些公有制經濟體,固然民間消費占GDP比重低,但沒有一個是依賴出口的。陳教授的錯誤推理不證自明。當前中國的國有企業確實存在著太多的問題,但是陳教授所說的問題卻確確實實不存在。
關于重工業與輕工業的比例問題,在《論十大關系》中排第一,大家自己看,這里不多說。陳教授雖然是個大忽悠,但他說,官員對上級負責而不是對人民負責,導致國有經濟下往往偏重工業,輕人民消費,這一點卻是有道理的。蘇聯的“修正主義”精英因為與人民離心離德亡了國,希望中國的“走資派”精英別重蹈覆轍才好。(唉,與虎謀皮啊!人家與陳教授里外勾結大造輿論,不就是為了重蹈那個什么嗎。)
4、“從最大化創造就業的目標看,過去這些年在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的投資分配,是非常低效,是最不利于就業機會最大化的。那樣做,或許讓GDP按照“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虛增,但對民間就業是很糟糕的。這就是為什么中國的GDP增長帶來的就業很少,必須要“保8%”或更高增速才能勉強解決每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需要。”
………………………………
這又是一個標準的忽悠。
放棄大飛機,重點發展血汗工廠,確實可以“最大化創造就業”,30年來我們就是這樣做的。如果把鐵路拆毀改成人力拉,我相信會創造更多就業,下一個30年我們是不是要這樣干呢?
就業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問題。很多人沒房子住,為什么建筑工人會失業?農村家電遠遠沒有普及,為什么家電工人會下崗?13億勞動者的巨大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商品卻過剩了!---讀者們,你們就不感到奇怪?
一面是勞動者的低生活水平,一面是浪費閑置的生產力,這就是所謂的市場經濟的高效率!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在生產力如此發達的今天,失業與消費不足并存,全是因為兩個字:剝削。剝削使資本家有錢沒處花,剝削使工人想花卻沒錢,于是產品過剩,于是工人失業---就業困難,這純粹是私有制造成的人禍。是剝削制度阻礙了人民就業!
發展大飛機可以提升中國的整體科學和技術水平。在剝削制度下,企業科技提升會導致工人失業。而在非剝削制度下,科技提升意味著每個勞動者解決衣食住行只需要更少的勞動時間,意味著更多的休息和更多的就業。
---大飛機還是血汗工廠,剝削制度還是非剝削制度,大家自己選,并且要為自己的選擇及其后果負責。
陳志武教授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大洋此岸,孜孜不倦地忽悠中國人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啊。
象陳志武、張維迎這樣的大忽悠之所以能泛濫成災,并不是因為他們有多高明,只不過是有利益集團在背后撐腰,通過各種渠道他們的聲音被放大了而已。只要大家破除對所謂專家學者的迷信,在這個海量資訊時代,識破大忽悠并不難。只有不唯書、不唯上、不唯專家,真正的人民當家做主也才有可能。
國難已成,認清這些大忽悠的本質,反對禍國殃民的利益集團,特別是買辦集團,是今日中國的當務之急。
相關文章: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1/31689.html
相關專題:
http://www.wyzxsx.com/Article/Special/hushuochen/Index.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