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公司在華六大“潛伏”手段
新華網 ( 2009-07-17 )
除了錢名利色,國外機構在中國搞情報的手段多樣、聞所未聞 錢名利色四管齊下 “在這些公關手段中,錢、名、利、色無處不在,無所不含。”在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看來,境外利益集團經常聘請一些部門領導與職員做咨詢師,或者以課題經費的名義,將錢財贈予有關部委研究機構與學者,通過這樣的方式對中國相關部門決策和立法施加影響。 二手課題倒賣的現象如今越來越嚴重。據江涌介紹,一些自然科學基金、社科基金等重大課題在經過兩三年或更長時間的研究周期結項時,國外別有用心的機構就會找上門,“很多研究者會覺得何樂而不為呢?我把這個題目給國家了,同樣也可以給你,多賺一筆經費嘛。” 利用掮客“買辦” 在中國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滋生了一大批從事“買辦”活動的掮客。這些掮客與境外利益集團形成日趨緊密的“共生”態勢,游走在境外利益集團與國內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獲取超額收益。 與地方政府形成共生 在GDP增長作為主要考核政績的制度安排下,一些地方政府紛紛進行“沖向底部”的“割喉戰”,爭相招攬外資,過度引進,超前開放,導致日趨嚴重的“外資崇拜”。如有的地方政府在篩選當地骨干企業的戰略投資者時,首先排除的是中資企業,執意將國有股權轉讓給境外投資者。“兩稅合一”剛剛提上議事日程,有的地方政府和某些外資企業便聯合行動,希望影響立法機關的決策,保留外企特殊優惠待遇。 壟斷資本合圍圈地 看似友好的中外合資合作形式也成為境外資本在中國圈地的重要手段。 利用保密法漏洞 國人對一些“秘密”重視程度不夠也常被境外機構利用。中國20年前曾頒布《國家保密法》,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信息化的發展和電子政務的建設與應用,現實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國家保密法》對“涉密”范圍的界定非常模糊而寬泛,另外也沒有明文規定各行業中的機密標準。北京一家鋼鐵咨詢機構對此提出疑問:“我們平時也提供一些行業分析報告給客戶,可是什么樣的數據不能提供呢,哪些數據又被界定為國家機密,我們并不了解。” |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