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洋腐敗”在中國催生新買辦
--------------------------------------------------------------------------------
郭松民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9-21 http://guancha.gmw.cn
“行賄成跨國公司‘潛規則’”,調查顯示,“跨國企業在華行賄的事件近10年來一直上升,中國在10年內至少調查了50萬起腐敗案件,其中64%與國際貿易和外商有關”(9月20日新華網)——這樣一個觸目驚心的結論和數字,對那些抱有跨國公司理所當然地會帶來先進文化和理念的人來說,不啻是當頭一盆冷水。預期中的“鯰魚效應”并沒有出現,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形象一個是鯊魚,兇殘地將中國的中小企業一一吞吃;另一個形象則是泥鰍,在腐敗的污泥濁水中鉆來鉆去,樂此不疲,洋洋得意。
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本來也不應該感到太奇怪。因為跨國公司不是白求恩,他們到中國來是要逐利的,所以他們本能地會沿著成本最小化、利潤最大化的方向前進,即便這意味著腐敗。報道中例舉的“通過種種賄賂手法,跨國公司得到了巨大的回報:政府合同和訂單;大工程項目的取得;土地資源的廉價出賣甚至白送;甚至讓官員幫助跨國公司壓低中國工人工資;一旦出現問題可逃避監管和懲罰;賄賂還用來加速政府審批的速度”等,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在我看來,跨國公司在中國大搞“洋腐敗”的后果,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上,也將體現在社會和政治上。從社會層面上看,一個最為嚴重的后果就是加速催生一個新的買辦階層,讓他們成為自己在中國利益的代理人。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和那些光明正大地與外商打交道的商人和政府官員不同,凡是接受了跨國公司賄賂的人,就相當于把靈魂抵押給了魔鬼,走上一條不歸路,從此不再具有獨立的人格:一方面,他們因為有把柄在人手中,而不得不按照跨國公司的命令行事;另一方面,他們會為了獲得更多的賄賂,而更加瘋狂地出賣自己手中掌控的國家和民族利益。這兩點,正是買辦的基本特征。
正如一篇著名的網文標題所揭示的那樣:買辦無祖國。買辦的主要性格特征是依附性,他們在經濟上依附于外國資本,政治上依附于外國利益。在這一點上,他們和自己的前輩并沒有什么不同。這個性格決定了他們總是要站在外國利益的立場上,來反對中國的利益。同時由于擔心最終會受到中國人民的清算,他們往往會要求賄賂他們的跨國公司,為他們安排好“后路”,即早早地就將妻子、兒女轉移出去,將財產轉移出去,甚至自己也悄悄地辦好了護照,隨時準備腳底抹油。由于“后路”暢通,他們在為跨國公司和外國勢力效勞的時候,也就更加肆無忌憚。
但讓人感到不安的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洋腐敗”可能造成的危害的分析,還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而對“洋腐敗”可能會催生新的社會階層——買辦階層,卻缺乏足夠的警惕。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一旦買辦勢力坐大,能夠對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領域發揮重要影響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就將會墜入黑暗的深淵。
全面評估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影響,尤其是其在社會和政治層面的影響,并拿出相應的對策,是有關方面的當務之急,也是廣大中國民眾需要予以嚴重關注的一件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