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視點] 收購悍馬 一個尷尬的“文化時刻”
將于6月14日出版的《僑報周末》刊發(fā)題為《收購悍馬一個尷尬的“文化時刻”》的評論員文章指,在美國被遺棄的東西,會在中國易地而生。如果每一個“美國夢”都成為“中國夢”,中國也將承繼美國的許多噩夢。因此,我們不擔心中國有悍馬,而是擔心在中國形成“悍馬文化”的土壤:消費主義、個人至上,等等。
在美國這個“汽車王國”,看慣了各色各樣的汽車,但每次看到悍馬,都會免不了被其吸引。悍馬,停在路上,就顧盼自雄,開動起來,更是舍我其誰。對一些人來說,悍馬,就是美國精神,就是美國夢。
誰也不曾想到,悍馬,可以跟四川一家名不見經(jīng)傳的企業(yè)——騰中重工聯(lián)系起來,跟中國車聯(lián)系起來?!爸袊否R”,使人意外、驚奇,也使人感到滑稽、別扭。在這里,我們不去分析收購行為本身,是炒作?還是“蛇吞象”, 收購結(jié)局會是光榮,還是尷尬?
美國人看著悍馬將“遠嫁”,也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為這不僅是一起企業(yè)間的交易,也不僅是簡單的跨國的并購,這是一個“美國品牌”和“美國象征”花落遠東,遠去中國。《紐約時報》說,這是一個“文化時刻”(Cultural moment),是中國的崛起和美國的掙扎的最新事件,帶有“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但也指出了這其間,有實力消長的因素,也有文化勾連的因素。
悍馬,是美國社會的獨特產(chǎn)物,一個消逝的時代的畸形兒。悍馬大行其道的背景是低油價時代,是汽油比礦泉水都便宜的時代,其社會層面的意涵是特立獨行的“個人主義”、在經(jīng)濟層面上是花錢不節(jié)制的“消費主義”,在國家層面上則是唯我獨尊的“單邊主義”。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軍開著軍用悍馬橫沖直撞,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世人側(cè)目的現(xiàn)象。
中國現(xiàn)代化過程也是一個逐夢的過程。在其間,一個個“美國夢”,飄洋過海,幻化成為一個個“中國夢”。中國,太多地成為美國的“承夢地”。“悍馬夢”也落到了中國,成為一部分人的夢中車。
2009年1月,中國汽車銷量第一次超過美國,成為劃時代的一個月份。中國不但在追趕美國的汽車社會,也在模仿美國的汽車文化。回想起中國還在“單車社會”時,民眾所有的就是“永久”、“鳳凰”幾個牌子的自行車,談不上個性,更談不上奢華,而今天的中國,除了單車還在街道上躑躅前行,悍馬車也不時在擁擠的車流里耀武揚威,透露著社會財富的分層,社會意識的分裂。這一畫面,很難“和諧”。
“悍馬夢”,甚至在美國的黃金時代,也不是人人都做得起的夢,而在今天,已經(jīng)成為社會的噩夢:環(huán)保主義者義憤填膺地譴責(zé),政客小心翼翼地回避,最好這一口的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為了避免給政敵口實,也忍痛賣掉了他的8部悍馬。好萊塢明星即使擁有悍馬,也要弄一部“混合動力車”裝裝門面。
金融危機,暴露了美國經(jīng)濟模式的缺陷,也宣告了悍馬文化的式微。悍馬銷量銳減,已經(jīng)成為通用汽車的“負資產(chǎn)”,也成為美國文化的“負資產(chǎn)”。令人擔憂的是,在美國被遺棄的東西,會在中國易地而生。如果每一個“美國夢”都成為“中國夢”,中國也將承繼美國的許多噩夢。因此,我們不擔心中國有悍馬,而是擔心在中國形成“悍馬文化”的土壤:消費主義、個人至上,等等。
金融危機已經(jīng)證明,這種土壤會產(chǎn)生各種“泡沫”、“毒資”。它們都以“自由”之名義,以“市場”之名義,最后是嚴重傷害了市場,傷害了自由,還會傷害環(huán)境,傷害社會。
因此,悍馬之問,已經(jīng)不限于一個產(chǎn)品之問,經(jīng)濟之問,而形成一個文化之問,歷史之問?!都~約時報》的古德曼(Peter S. Goodman )在發(fā)問,“毛澤東會開紅色的悍馬”嗎?《洛杉磯時報》的青年記者皮爾森(David Pierson),也在北京發(fā)問“孔子會開悍馬嗎?”我們也要問,鄧小平會開悍馬嗎?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