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經濟危機中中國的表現
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的關系[*]
劉國光
這篇文章在某報發表時,刪改了一些要緊文字。這里登載的是該文的原本?!幷?/p>
當前世界經濟危機是上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以后最嚴重的一次世界經濟危機,我們不能僅僅從體制運作層面來尋找危機的原因,而要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層面,尋找它的深刻根源。這次危機表面上是金融危機,但本質上同歷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樣,是生產過剩的周期性危機。這次生產過剩的特點,即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除了發達國家自身一些產品,如房屋、汽車等生產過剩外,還包括流通領域各種金融產品的過剩,形成虛假的購買力,刺激了發展中國家為發達國家提供廉價產品,造成一些發展中國家嚴重的生產過剩。這次危機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它表現為各個企業內部的有組織性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生產無限制的擴大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持能力的需求相對不足之間的矛盾,從而引發周期性生產過剩的危機。
社會主義經濟體受到為滿足人民需要而生產的目的和有計劃按比例發展等規律的支配,本質上沒有資本主義經濟那樣的矛盾,所以理論上不會發生周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上世紀三十年代世界經濟危機發生的時候,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就是一個例子。那時候蘇聯與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交往不少,主要是以資源換取裝備和技術,利用這個來進行五年計劃的建設,蓬蓬勃勃地發展經濟,并沒有受到當時世界經濟危機很大的影響。什么原因會這樣呢?就是因為兩種社會制度,受到兩種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所以,社會主義的蘇聯沒有被卷入上次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危機。
這次世界經濟危機一個不同于上次的景觀,是社會主義的中國被卷進去了,受到危機的嚴重沖擊。GDP的增長速度由2007年的13%,一下子降到2008年的9%,第四季度更降為同比的6.8%,今年第一季度降為6.1%,使我國的經濟遭受到極大的困難。這種情況與前蘇聯在上次世界經濟危機等遇到的情況全然不同。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正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隨著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進入高漲階段的長周期相適應。此時中國經濟建設適應社會主義初段階段的要求,實行了允許私有制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資本主義因素得以在社會主義條件和框架下,大量生長起來,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同時,中國加速對外開放,逐漸主動地參加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這一方面為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另一方面使中國經濟逐步地卷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經濟的軌道,受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作用越來越大的影響。
我們多年來實行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戰略。十三億人口的大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達到了GDP的70%以上,出口依存度接近GDP的40%的空前高度,致使我國經濟的相當大部分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發達國家發生了周期性危機,需求下降,中國經濟就會受到極大的沖擊和損害。這不能不說是我國經濟這次急劇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這只是造成我國經濟困難的外部因素,我國多年來自己的內部因素才是根本原因。內部的因素,除了在經濟發展方面,投資消費比例的扭曲、房市股市的周期波動等影響外;主要是在經濟體制方面,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比重的迅速上升和公有制的相對下降、市場化改革的突進和國家計劃調控的相對削弱等等,使得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在中國經濟中起作用的范圍越來越大。這樣,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過程中,中國就很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被資本主義世界的周期經濟危機卷進去。
中國這次實體經濟遇到的困難,性質其實與世界各國基本是一樣的,就是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中國因“內需”不足,多余的生產能力要靠外需出口;一旦外需出口遇阻下滑,就要回過頭來找內需補上。 “內需”有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事實上,這些年投資一直上升得快,消費上升得慢,這種趨勢是不能長久持續的。因為,投資需求除了轉化為工資的少量部分,其余部分都是對生產資料的中間性需求,投資最后的產出供應能力,要靠最終消費需求來消化。這次擴大內需,仍主要是靠投資需求。但是,如果居民的最終消費需求上不去,單靠投資需求是補不了外需出口的下降的,內需不足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所謂“內需不足”,換一個角度說就是“產能過?!薄P枨蟛蛔愫蜕a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剝削制度和積累規律,導致兩極分化和人民大眾有支付能力需求不足帶來的不治之癥,只能通過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的爆發來解決。我國這些年來,過度追求市場化的快速發展和鼓勵私人逐利,使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基尼系數從改革開放初的0.28,上升到近年的0.47,超過國際警戒線,這是居民最終消費需求不足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因為,富者的邊際消費傾向低,貧者消費傾向雖高,但由于沒有錢,不能多消費。而低收入的貧者在居民中又占多數,于是把總的社會平均消費傾向拉下來,把最終的有效消費需求拉低。所以,中國當前遇到的問題和資本主義世界的問題,實質上是類似的,就是受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影響,人民大眾有購買能力的消費需求不足,不能消化過剩的生產能力。
其實,過去中國并不存在需求不足的問題。傳統計劃經濟下的主要問題是供給不足,是“賣方市場”,科爾耐稱之為“短缺經濟”。這是傳統計劃經濟的一個缺陷。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提出要以市場取向的改革來校正供給不足的“賣方市場”的現象,使我國經濟逐漸轉變為供給略大于需求(差額為儲備和機動)的有限“買方市場”,這當然是在國家計劃調控下,才有可能做到的。當初設定供給略大于需求的有限買方市場目標,決不是“需求不足、產能過剩”的市場?!靶枨蟛蛔?、生產過剩”,只能是資本主義經濟規律作用的表現。
現在回過頭來說說,中國雖然卷入了這次世界經濟危機,受到嚴重的損失,但相對地說來,還是比較輕的。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美、歐、日本的經濟增長率變為負數,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下降比中國都大,只有中國還保持了相當不錯的正增長速度,雖然增速的下降幅度也相當的猛,但是運行水平表現不俗,可說是一枝獨秀。外國有不少人也相信中國經濟可以率先復蘇,甚至期望“中國救世界”,“中國救資本主義”。那么,為什么在危機中中國能有這樣的業績?
這與中國實行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有關。因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中,既有社會主義經濟因素,也容許資本主義因素存在。簡單說來,中國容許市場化、私有化的發展,不是很徹底,還有一些保留。比如,在關鍵重要領域保持了相當強大的國有實力。又比如,這些年的財政稅收金融政策,大大增強了國家控制的財金金融資金實力,包括保持大量外匯底存等等。又比如,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加強宏觀調控,特別是保持了國家計劃調控的余地,如繼續編制執行年度計劃,五年十年中長期規劃,保留發改委這樣龐大的計劃機構等等。這次應對危機所采取的種種重大措施,就展示了這種出手快、出拳重、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計劃調控的能力,為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所羨慕稱道。另外,中國在融入經濟全球化過程中比較謹慎,如資本帳戶沒有完全放開,銀行運作尚未完全與外國接軌等。這些都使得中國經濟在世界經濟危機中受到沖擊的影響較少,處置的表現也較好??傊?,中國的經濟并沒有照抄歐美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沒有遵循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如同某些“主流”經濟學者所竭力主張的那樣。雖然我國經濟中有資本主義成分,人家還歪稱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但我們實際上還在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模式,這是我們在這次危機中的表現相對出色的主要原因。
結論是什么呢?
在中國現時的社會經濟中,兩種社會制度的經濟規律,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和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都在起作用,兩者一方面水乳交融在一起,一方面交織著復雜的矛盾和斗爭。因為執政黨已經明確表示不改旗易幟,莊嚴宣稱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以社會主義社會經濟規律還有起作用的廣闊余地,保證改革開放沿著社會主義的方向發展。
為了堅持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方向,我們一方面要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允許用市場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發展來協助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發揮盡致;另一方面,更要防范陷入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作用消極后果的泥淖。我們要以我為主地參加公正的經濟全球化過程,自主掌握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擺脫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周期的陷阱。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反對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歪曲為“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我們必須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堅持在國家宏觀計劃導向下,實行市場取向的改革;堅持按勞分配為主,更加重視社會公平;用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來反對資本主義的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以及兩極分化,把資本主義社會經濟規律的作用限制在一定范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資本主義周期性經濟危機的濁流中,高舉社會主義的紅旗不斷前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