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社區全文發出:http://forum.xinhuanet.com/detail.jsp?id=66274195)
夏臺:
“中華臺北”或成為臺灣爭取“臺獨”的一個形式或“臺獨”的過渡階段。
2008年8月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加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北京奧運會,2009年4月29日,臺灣又以“中華臺北”的名義獲得參加世界衛生大會的邀請,下一步,臺灣可能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和形式向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前進,并最終以“中華臺北”的名義要求北京與之共同完成“和平分裂,兩岸兩國”結局,北京如若“反對”,將被套以“挑釁臺灣”、“沒有善意”、“破壞和平,損害兩岸關系和緩”等罪名。
可以預見,北京對臺灣的反復讓步和單方面經濟利益輸送,由“和平統一”向“和平發展”的主動讓步,由“一個中國原則”向“一個中華民族”的主動退卻,不會吸引臺灣方面向“和平統一”向“一個中國原則”前進,不會讓臺灣政治勢力停止各式各樣的“臺獨”腳步
相反,目前為止所釋放出的信息,或者讓臺灣民眾和臺灣政治勢力解讀為“臺獨越來越有可能有希望”,或者讓臺灣民眾和臺灣政治勢力解讀為“北京癡心于和平,沒有決心信心統一,沒有統一的打算”。對本次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參與世界衛生大會,臺灣方面認為是“馬當局改善兩岸關系獲得北京回報”,他們必將循著這樣的思路和方式,繼續致力于“改善兩岸關系”,以致力于交換北京回報于“臺灣加入國際組織”。
當臺灣方面反復將大陸承認各式各樣各方各面的“臺獨”作為發展兩岸關系回報的標的,作為臺灣評定大陸是否“善意”的指標時,誰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或“搬起石頭砸對方的腳”?
——夏臺2009年4月30日于廈門
附1、就在民進黨積極準備517大游行之際,行政院衛生署長葉金川接獲世界衛生組織(WHO)秘書長陳馮富珍書面邀請,以“中華臺北”名義的觀察員身分,參加5月18日起舉行的第62屆世界衛生大會 (WHA) 。如果不是馬政府對外關系政策奏效,怎么可能過去12年提出申請都不得其入,在執政1年前后就出現迥然不同的結果呢?(國民黨《中央日報》文章,題目“內斗與外斗的強烈對比”)
附2、國民黨《中央日報》:兩岸下一步星
島環球網 2009-04-30
第三次江陳會日前落幕,從之前的六項協議,到目下的三項協議,臺灣二次政黨輪替,不及一年,兩岸互動可謂快速躍進。光看定點包機,由現在的每周108班,倍增到兩百七十班,業者、商界依舊預言不足,苦于一位難求,就可以了解,兩岸關系的飛躍化與深刻化。
但量變產生質變,一旦交流擴大到全面化、跨國化,會不會很快就觸及各自的底線?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本來對于兩岸關系,就存在多元的看法,如今各層面協議接踵而來,勢必引起“投資過熱”、“掏空臺灣”等疑慮。對岸是一條鞭體制,底線更硬、反應更慢,屆時恐怕難免因意識形態、官場文化等非經濟因素,遲滯了應有的配套。兩岸下一步,將是越來越需要耐性的。
即以此次江陳會的狀況,只要是牽涉到第三國(顯然國民黨《中央日報》以兩岸“兩國”為前提——夏臺注解)、牽涉到兩岸主權地位,如空運的延遠權,雙方就沒有結論。又如臺灣島內吵翻天的ECFA,連第四次江陳會的節目表,都沒擠上去,顯見北京內部還在審慎評估,到底臺灣這記變化球,葫蘆里賣的什么碗糕?再如金融合作協議,授權臺灣金管會、大陸銀監會等機關,進行MOU等商談。盡管被認為是跨越“白手套”機制,朝向兩國政府的對等交涉;但接下來的實質談判,會不會因為“生手上路”等問題,而造成令人失望的延宕,沒人說得準。
所以隨著接觸的高深遠大,議題的分殊化和專業化,勢所難免。原本瑯瑯上口的神主牌“一中各表”、“政經分離”會不會成為下一階段談判的絆腳石?原本薄弱的部會橫向連系,如金管會與海基會,會不會形成各吹各調的談判亂象?絲毫都不能掉以輕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但過了彼岸、下了山來,溫度、氣象能不能受得了?還考驗著兩邊的智慧。
附3、事實上,一年不到時間中,三次江陳會已經讓兩岸官員上桌形成“慣例”。以這次會談簽署的三項協議,無一不是兩岸主管官員密商敲定文稿后,再由兩會人員簽署。臺北與南京兩次江陳會的兩岸航空協議和補充協議,除了冠之以“兩岸”的文字,其架構和內涵均等同于各國簽署雙邊協議的模式;至于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及司法互助協議,唯未到援用“引渡條約”的法律用詞,卻也套用相關法律規范,且進一步確認了兩岸司法調查單位的合作,同是邁出了一大步。(臺灣《中國時報》文章,題目“兩黨距離不應大于兩岸距離”)
臺《聯合報》:互設辦事處,可深化“中華民國”主權!
【聯合報】 2009.05.09 03:01 am
(聯合報/提供)
馬英九昨天拋出「兩岸互設辦事處」的信息,如果成真,將是一九四九年兩岸分裂分治以來,最重要的一座里程碑。
就象征意義,互設辦事處可以深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主權」;就實質意義,互設辦事處,可以保障在對方境內旅游、經商或者移居人士的權益,甚至事涉政治、區域安全的溝通機制,也能結構在辦事處機制上。
就主權意涵來看,兩岸互設辦事處是敏感議題,解決這個「敏感」問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因為“中華民國”在臺灣法統未斷,是存在六十年的事實。大陸當局要面對“中華民國”政府,不牽涉任何現狀變動,只是一個心理「除魅」的過程,用白話說,換個腦袋就能解決。
更何況,在這一年內,雙方多少政府官員都上了談判桌,去年年底,海協會長陳云林不也拜會了「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和「總統馬英九」,官員都見了,離不否定背后那個政府,也就只有一步之遙了。
就實質意義來看,這個議題去年北京江陳會時就被提出,當時提到的只有簽證發放、旅行意外協處等功能。這一年來,兩岸達成了九項協議,兩岸交往的問題將遠遠超過簽證和旅行兩項,更不要說兩岸之后還會有多少協議要簽署。
未來兩岸互設代表,不管怎么稱呼,實質上就是派駐當地的使節。當年,「美中關系正常化」,大陸也是從互設辦事處開端,逐步走到現在的交互。以兩岸關系的復雜多變,彼此派駐一個代表,直接溝通,絕對是防止沖突、危機最好的一道保險絲。
“國際空間”大突破!臺灣有望重返“國際刑警組織”
比照WHA 我返國際刑警組織可望突破
【(臺灣)聯合報】 2009.05.07 03:30 am
兩岸破冰,臺灣可望比照以「觀察員」參加世衛大會(WHA)的模式,重新參與國際刑警組織(ICPO),外交部官員最近密訪刑事局討論相關事項。刑事局長黃茂穗不愿松口,但他表示,參與國際刑警組織「我們沒理由悲觀」。
臺灣添加國際刑警組織,國際刑警總部就有義務依據我們的請求,發布「紅色通報」動員會員協緝我外逃要犯,包含力霸掏空案的王又曾、扁家弊案的黃芳彥及巴紐案的金紀玖等人,將面臨國際刑警組織通報查緝的天羅地網,難以遁逃。
國際刑警組織成立于一九二三年,總部最早設在維也納,后來遷至里昂;一九八四年年會決議「排我納共」,臺灣在國際刑警組織的地位及權益就被中共替換,當前國際刑警組織共有一百八七個會員國。
四月廿六日「江陳會」簽訂協議,當天晚上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中共國臺辦主任王毅見面,特別提到臺灣人民希望參與國際組織的心聲,希望中共不要打壓,王毅表示理解。當時就傳出,除了WHA,我們可能在其他國際組織也會有進展。
刑事局指出,國際刑警組織設有國際刑警無線電臺,負責通報犯罪情資,會員國可以分享總部數據庫文件資源,包含恐怖分子名單、軍火及人蛇走私等信息。
據了解,在警政當局的努力下,經過廿五年,臺灣終于有機會重返國際刑警組織,第一步可能是以「觀察員」身分參與國際刑警組織,但不會碰觸「會員國」的敏感政治議題。
四月中旬,外交部國際組織司官員已密訪刑事局,和局長黃茂穗、國際科長馬振華晤談一個多小時,就臺灣重新參與國際刑警組織努力方向交換意見。黃茂穗希望把握兩岸系破冰契機,臺灣能進一步和國際緊密協作打擊犯罪。
臺灣可望循世界衛生大會(WHA)模式,以觀察員身分添加國際刑警組織(ICPO)?外交部發言人陳銘政表示,他沒有聽說類似信息,對外交部而言,任何一個國際組織的添加,都是外交部努力方向,外交部都會積極努力,但低調進行。
警惕臺當局拋出“兩岸互設辦事處”的險惡用心
我們要問一問:臺媒報道中所謂“贊同辦事處具有簽證功能”的“大陸另一派”,究竟是哪一派?右派還是極右派?互設具有簽證功能的辦事處,就是讓“中華民國”可以堂而皇之在大陸“復活”,行使公權力,也就是實質上的“相互承認”,也就是讓“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一步從泡影變為現實。
誰要做這樣的決策?
-------------------------
馬拋出 兩岸可互設機構 zt
【聯合報】 2009.05.09 04:57 am
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請辭風波終于落幕,馬英九(右)昨天視察海基會慰留江丙坤,強調「老臣謀國,豈能言退」,并拋出兩岸互設辦事處議題。
兩岸互設辦事處,時機接近成熟。馬英九昨天在海基會表示,兩岸交流頻繁,「也許可考慮雙方某些項目上互設機構」。
海陸兩會知情人士透露,依當前研議方向,未來互設辦事處,將具備發放簽證功能,最快年底第四次江陳會,就會行為議題。陸委會發言人劉德勛昨天表示,可朝設立「綜合性辦事機構」方向進行。
馬英九昨天視察海基會拋出此議題。他說,陸客來臺人數越來越多,「是不是考慮在某些項目上,雙方互設機構」。
兩會人士指出,去年五二○兩岸恢復接觸后,對岸已三次提這個議題。第一次是去年北京江陳會,陳云林提出,當時我方不相信對方會釋出這么大善意;二來對外發言處理不慎,釋出消息的海基會顧問龐建國還受處分,這個議題戛然而止。
第一次江陳會后,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來臺訪問,據指出,他再度提出是否有意愿規劃互設辦事處。日前南京三次江陳會,陳云林又建議成立「一個民間性質的旅游組織」。
據指出,昨天馬英九拋出此一議題的同時,具國安局外圍背景的智庫正舉行會議,評估互設辦事處議題。多數學者評估,互設辦事處有助確立「互不否認」的現狀,我方可積極「接這個球」。
再者,一旦開放陸資來臺,兩岸事務不只旅游,直接由海基、海協會到對岸設分支機構,較符需求。據指出,對岸也不排斥海協會來臺設點。
消息人士指出,洽談分支機構時,要不要納入象征主權的「簽證業務」最敏感。大陸兩派主張:一是暫緩納入簽證業務,較積極一派,則主張規避「簽證」字眼,改用「簽注」或「旅行文檔發放」即可。大陸領導人想法更接近后者。
臺灣的民主活劇實在臭不可聞
華夏經緯網 臺灣的民主活劇實在臭不可聞
二十六名民進黨“立委”經過了深思熟慮和精心策劃,一舉霸占“立法院”的教育、內政委員會議廳,把所有的門反鎖起來,用桌椅擋住,其它“立委”不得其門而入,出席備詢的官員只得在門外枯等。院方派七名身材壯碩的警衛,奮力撬門,無功而退。五個小時后,過了法定開會時間,民進黨“立委”自動開門,一個個憋的臉色發青,急急沖往廁所方便。
這一幕活劇所為何來?是日下午要審查開放大陸學生來臺、承認大陸各學歷等政策的議程,民進黨無法阻擋這項議程的通過。他們早已揚言以激烈手法抗爭,開會前民進黨“立委”及早進入會議室,進行“自囚”。為了防止委員會改在其它會議室開會,民進黨團預先借了其它六間會議室,國民黨“立委”竟然束手無策,只在會議室外面召開記者會,譴責民進黨人違法,阻礙“立法院”的議事進程。也有國民黨“立委”索性搬了椅子守在廁所門口,防止民進黨“立委”溜出后門解手。真是旗鼓相當,各顯其能。一系列幼稚荒謬的舉止,被電視機鏡頭一一拍下來,反復播放給臺灣民眾觀賞。
臺灣的民主活劇,質量低劣俗爛,每況愈下,老百姓看得痛徹心肺,眾位“立委”們的惡行,辜負踐踏了萬民所托。審核議案自然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據理力爭,將反對理由,平和、理性的呈獻給大家,以理服人方是正道。二十一世紀的通訊極度發達,有理說不清、信息傳達不暢的情況不可能發生。所謂“三個人抬不動一個理字”,民進黨如果占住了理,提出的意見一定能得到民眾的認同,即便在審議過程中被不講理的多數否決,下屆“立委”選舉的時候,選民的投票傾向一定有變化。難道民進黨人不相信人民的睿智嗎?無端端上演“自囚、憋尿”等丑劇,國民黨也配合演出,輪班在廁所門前守候,意圖不準人家方便,兩大黨都臭不可聞,格調何其下作。
以激烈或卑鄙手法抗爭,民進黨是慣犯。前年元月份,民進黨在“立院”的席次比現在多一倍有余,為了阻擋國民黨版本的“中選會組織法”通過,以鎖鎖住“ 院長”專用門,“院長”出不來,審議無法進行。下個會程又動員所有的綠色委員,霸占主席臺、潑水、丟擲便當盒子、活頁夾子,現場一片混亂,不了了之。事后院方只說了兩句重話,“中選會組織法”還懸在那兒,“中選會”到今天還是一個不具法源的黑組織。這回也一樣,“立法院長”王金平嚴辭譴責,但是暫時不談“ 移送法辦”。
無賴手法一再得逞,惡意癱瘓議事進程,從來也沒有懲處過,不必付任何代價,他們當然還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玩這套把戲。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強調,他們要繼續以和平、理性、不合作的方式表達捍衛臺灣“主權”的決心,誓死抗爭到底。“立法院”懦弱怕事、姑息、縱容,于是柯建銘就振振有辭,自命是和平、理性的化身!顛倒黑白,莫過于此。
究竟臺灣有多人了解民進黨在抗爭個什么東西?為什么承認大陸重點大學學歷就會失去臺灣的“主權”?沒有一位民進黨“立委”能把這二者之間的關系說清楚。兩岸的學術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互相承認學歷是必然的事,縱使能擋得一時,也擋不了永遠。近年來臺灣人赴大陸讀學位的人數以萬計,其中包括了民進黨“立委”葉宜津的先生曾在復旦大學讀EMBA學位。“教育部”在一九九二年公布“兩岸條例”就醞釀要承認對岸學歷,十七年過去也沒落實。新政策只承認大陸百余所著名大學的學歷,但不予追認。在這項辦法公布之后才入學的學生,日后他們的大陸學歷將被采認。大陸的臺灣同學會抗議,指出臺灣當局十七年來失職,卻將責任和后果轉嫁給同學們,很不公平。當局提交給“立法院”的承認對岸學歷、大陸學生來臺政策,有不少需要改善之處,但是都和“主權”扯不上任何關系。老百姓更看不出來這批綠色民意代表,有任何必要自囚五小時,在會議室中憋尿!
怪相層出不窮,臺灣的民主之路何其坎坷。(作者 馬康莊 為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