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田改土:一招破解當前中國經濟危局
熊德銀
內容提要:糧食生產能力不同于企業生產能力,企業生產能力閑置就意味著折舊和虧損,而糧食生產能力是國家寶貴資源,子孫后代永久的財富。
當前,中國經濟危局重點在兩個行業:一是房地產;二是出口企業。出口企業已經趴下了,房地產因與政府及官員的利益糾纏不清還死扛著,趴下并拖垮無良的銀行業只是遲早的事情。
對“屁民”來說,GDP增不增長無所謂,沒地方就業、掙不到稀飯錢才是實實在在的危機。“就業是民生之本”嘛!
當前經濟危局雖說重點在兩個行業,但說到底還是生產過剩、需求不足。破解當前中國經濟危局,其實很簡單,對癥下藥—一手拉動需求,一手減少生產。因此,出口退稅扶持出口企業的政策是完全錯誤的。出口企業有多少是國有或國民控制的企業?
最可行的招數就在眼前—動員全國人民改田改土。
操作方法:農民先將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類似而不同于原生產隊),合作社統一組織勞動力,把平壩、丘陵地區的土地改平、改厚、改大(山區逐步退耕還林還牧),配套建設田間機耕道路和排灌設施,并建設區域性的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國家按地區類別制定改田改土標準,并按農民在土地上投入的勞動全額向農民支付報酬。
經費測算:以紅線控制的全國18億畝耕地計,如每畝投入改土、建設經費1萬元,為18萬億,分10年完成,每年投入1.8萬億。
理論依據:我國雖然是實行土地國家和集體兩種所有制形式,但土地實際是國家控制和所有,國家對在國土上進行的增加財富的勞動支付報酬,理論上說得通。
效果分析:可以起到“一石數鳥”之效。
一、有利于推動農民“第二次土地合作化”運動,徹底解決“三農問題”和中國農業現代化問題。50-70年代的“第一次土地合作化”之所以失敗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生產力水平低。當時沒有“兩雜”種子,單位面積產量低。二是分配制度不合理。農產品產量的30%以上無償上交“皇糧國稅”。三是二、三產業不發達。導致農村富余勞動力無處吸納,以致出現出工不出力和“窩工”現象。今天,伴隨改革開放、科技進步和惠農政策實施,這些不利因素皆一一消除,已經具備“第二次土地合作化”的條件。二次合作帶來的土地集中,不僅有利于統一規劃、統一經營,而且有利于農民將田土進行改造,以適應現代化的機械作業。參加土地合作的農民,按投入的土地分配成果,其權利可繼承、可轉讓。農民是否參加集體勞動,是季節性參加還是常年參加自愿選擇。
二、有利于國民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當前,我國經濟出口依存度較高,“拼的是資源、掙的是美元”,且美元還主要是外商而不是國民的,國民只享受到了低水平就業,弊端已顯現出來。此舉至少可消化解決1.5億農民在10年內的就業問題,以“時間換空間”,推動國民經濟由出口依賴型向內需拉動型轉型。
三、有利于創造就業崗位。假定社會平均工資1.2萬元,每年1.8萬億投入理論上可創造1.5億以上就業崗位。當前,經濟危機直接而嚴重的后果是就業下降,而失業人群主要是農民工。
四、迅速、直接刺激經濟增長。每年1.8萬億投入是以勞動報酬形式付出,直接可形成1.8萬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30萬億的6%,可立即止住經濟下滑。同時,農民獲得的1.8萬億收入除去購買機械、工具等改本成本后,絕大多數可形成消費需求,又將拉動國民經濟各行業走出困境,遠勝于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和種糧直補的政策效果。
五、提高了生產能力而未增加供給。經濟危機歸根結底還是生產過剩,把國家投入用于改田改土,雖然增加了糧食生產能力,但沒有增加糧食產品,所以不會加劇生產過剩。而糧食生產能力又不同于企業生產能力,企業生產能力閑置就意味著折舊和虧損,而糧食生產能力是國家寶貴資源,子孫后代永久的財富。
特別聲明:“改田改土論”為本人首次系統分析,著作權不可侵犯,認同者請互相傳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