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信心和希望更重要的是什么
度過經濟危機究竟靠什么?現在看來說是一靠信心,信心比黃金重要;二是靠希望,希望像一盞明燈,給予我們各國、各家企業、世界人民照亮了方向,永不熄滅。
確實,只要大家有戰勝困難的信心,對前景充滿希望,會使度過時艱有極大幫助。
但是,信心和希望來自哪里?肯定不是來自發誓賭咒,不是來自空口支票的保證。信心和希望只能來自領導者對危機形成的合理分析,來自克服危機措施的可信的解釋,來自對這些措施落實的資源說明。信心和希望甚至不可能來自指認經濟中出現了什么“小陽春”的提示,因為小陽春本來就是嚴冬來臨前短期的回暖。一旦溫度下降,還會有再說什么都不信了的副作用。
貧道覺得,如果中央政府有一個權威性的論述,對這次西方金融危機起因,形成機理的解釋,中國在形成這次危機中的作用,中國自身經濟哪些問題會在這場危機中被放大。同時,分析出這場危機的結局是什么,也就是新的世界格局可能是什么樣子,我們會怎么調整自身社會經濟結構來適應新的世界格局。如果有這樣的論述,而且說得比較符合事實,或者大家能夠基本相信,那么,中國人就有了信心,全世界人也有了信心。
這讓貧道想起七七事變后,國民政府開始也說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與日本打,看起來也不是沒信心。到1938年5月,南京陷落半年后,武漢會戰即將開始。一些人認為抗戰要通過武漢會戰大勝結束,一些人認為基本沒有出路。主張會戰的是賭博,照樣既無信心也看不到希望,而悲觀者就不用說了。這個時候也是信心比大炮重要,希望是盞明燈。但這個時候無論蔣介石還是毛澤東靠發誓賭咒,靠拍胸脯都不會給全國軍民提高信心。于是,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討會上一篇《論持久戰》發表了,文章分析了中國必然戰勝日本的理由。分析了雙方的優勢和劣勢,分析速決戰和亡國論為什么是錯誤的,從而提出持久戰的作戰方針,組織民眾抗戰的手段,以及預測持久戰會分幾個階段,大致是什么情況。這篇文章一出,國共軍民競相傳閱。看到一些資料:
丁公量回憶說,當時他所在的上海中法工學院,院長就老愛說亡國。“他是教法文的,每堂課都要講中日力量太懸殊,抗戰必敗。我聽不慣,一堂課50分鐘,我倆辯論常常就是20分鐘。那年我去了新四軍,看到了《論持久戰》的原著,書有限,互相傳閱。輪到我看時,晚上在油燈下整夜地看,越看心里越有勁。”
原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三連連長賀繼光告訴:“當時我那本《論持久戰》一看完就被借走,傳來傳去,回來時都皺巴巴了。吃苦犧牲都不怕,就怕沒方向,這一看就明白了。”
程思遠在《我的回憶》中披露說:當時‘小諸葛’白崇禧一氣讀完《論持久戰》后,深為贊賞,認為這是克敵制勝的最高戰略方針。后又向蔣介石轉述,蔣也十分贊成。”蔣介石指示國民黨高級軍官學習,還特意辦了學習班。傅作義讀后感到抗戰中的重大問題都得到了明確答案。而國民黨高級將領衛立煌細讀之后,也“對其‘速勝論’、‘唯武器論’等頑癥有很好的療效”。
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論持久戰》的精神歸納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并取得了周公(周恩來)的同意,由軍事委員會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中的戰略指導思想。
歷史學家顧頡剛,“奉讀之下,恍然于抗日所應走的方向。”
日軍大本營參謀陸軍中佐山崎重三郎說:“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堪稱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質量最高的游擊戰。它是一種全民總動員的攻勢戰略,把百萬帝國陸軍弄得團團轉……在中國打敗了日本人。”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毛澤東并沒有足夠的軍隊和武器,包括一個平型關戰斗也影響不了日軍前進步伐。毛澤東無非寫了篇文章,這就讓全國人有了抗戰勝利的信心,看到了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的希望。為什么呢?因為中國人知道了事情是怎么樣,雙方優勢劣勢怎么樣。這樣情況下,選擇什么策略會不占便宜,而怎么做就會成功。完全是個超級大項目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分析報告,完全一套理工科思維,一種建立在哲學基礎上的宏觀分析。一篇報告,頂100個裝備齊全的師,讓中國人,包括蔣介石和他的下屬們有了信心和希望。
因此,貧道以為:信心比黃金重要,希望比信心重要,但給人信心和希望,必須給一篇能夠真正說服大家的行動綱領,讓大家看到事情的本來面目,看到我們的優勢和劣勢,知道怎么做會失敗,怎么做會成功。這樣,不用公布一季度增長6.1%,不用說“已經有好轉跡象”,大家照樣有信心,照樣看到希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