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太:關于時代篩選的思考
2009-1-15
人們對美好時代的篩選,只能從歷史上曾經有過的時代去追尋,而無法從未曾發生的未來中去假想。所以,一些正直人士由當今社會的某些丑陋,引發對毛澤東時代某些美點的思戀,實在是太合情入理的正常行為了?! ?/p>
目前有一種糟糕的思想傾向,凡是迷戀舊有時代的美點,特別是迷戀或肯定毛澤東時代閃光點的,似乎就是倒退,就是沒落,就是腐朽,起碼不夠與時俱進,不夠新潮,至少是不合普世價值,說穿了,也不合美帝國主義的口味與需求。更不合于他們劃定的既定游戲規則?! ?/p>
照這樣的邏輯,中國早期精品思想家--諸子百家,大多都是腐朽沒落者,孔子首當其沖。因為孔子極不喜歡春秋戰國時期的禮崩樂壞社會風尚,而是迷戀西周的社會規范時代,所以他老人家強行倡導“克己復禮”,渴望“天下歸仁”,希望構建一個規規矩矩、合合諧諧、秩序井然的社會。
老子就更腐朽了,他比孔子還要倒退,迷戀的是原始氏族社會,主張只存天地,無禮無法,無管無束,自生自滅。如果說孔子有些過分迷戀或崇拜以父親為核心的父系社會的話,那麼老子則更偏愛母系社會的游戲規則。他渴望社會就像博大、寬容、厚實而又沒有絲毫脾氣的母親,人民就像天真爛漫的絲毫不受污染的孩子,在母親的身上自由玩耍而不被打屁股?! ?/p>
莊子就更落后了,迷戀的時代似乎更加原始和久遠,甚至連孩子都可以不當,為了防止被大人可能的教訓,只須象野獸一樣自由奔跑,像鳥兒一樣自由飛翔,象魚兒一樣自由游動,就可以了?! ?/p>
在老莊看來,所有人為的所謂進步,都是吃飽了撐的,都是扯淡。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干預,大家都各自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著,比啥都好。所有能人、精英都屬于體面的敗類,只會增加社會復雜。所有的“有為”都是自私,都是顯擺,都是多余,都是幫倒忙?!盁o為”才是正道,才是本分,才是境界,才是大尊。
在我看來,孔子、老子、莊子不是沒落,而是對曾經有過的美好的留戀,是對精品文化遺產的捍衛與保護。
現在看,過去了的時代,又有哪些時代可以追溯呢?只能是毛澤東時代,不可能是貞觀時代,也不可能是康乾時代,更不可能是民國時代,因為只有毛澤東時代才更具有可比性,都是中共領導的,都是所謂社會主義的,都是所謂人民民主專政的,又離得最近?! ?/p>
一般說來,水越流越遠,日子越過越好,是必然性邏輯。由石器到銅器,由銅器到鐵器,由鐵器到機器,由機器到電器,日子還能越來越糟嗎?傻瓜執政才會越來越糟。所以,抽象的以日子好壞作為厚今薄古或執政英明的絕對理由,是缺乏說服力的。我們的判斷至少需要“四元”:
一是所謂日子好。中國人的日子,到底是個別人好了,還是都好了?就算是都好了,又好在哪里?是只解決了吃飯問題呢,還是就業、住房、養老、就醫、教育等所有日子問題都解決了呢?有幾個人在這諸多基本生存保障上,無憂無慮了呢?
二是社會道德、社會風尚、價值觀念、社會凝聚力、社會責任感、社會正義感等等。一句話,社會色彩到底是變紅了,還是變黑了?就算是日子都好了,如果社會是黑的,一不留神,腰包就沒了,孩子就傻了,小命就丟了,活著還有啥意思?
三是人權。老百姓到底還有哪些人權,我們和美利堅辯論人權,總是強調生存權和發展權,老百姓的生存權和發展權,到底體現在哪里?除了出賣勞動權,人格被踐踏權體現得比較充分,上訪權、罷工權、游行權、勞保權、工資權,都體現的蒼白無力。實際上,社會已經框定出了這樣一種陣勢:幾只餓狼,吐著舌頭,眼射貪婪的綠光,面對誠惶誠恐、六神無主的萬千羔羊。而我們的社會游戲規則往往是:羊要準許狼隨便吃,不要反抗,這樣才可以保持“生態平衡”,才可以保證“增長”,才可以保持“穩定”,同時也是改革與進步“必須付出的代價”。奇怪,為什么總讓羊付出代價,不讓狼付出代價呢?為什么總讓人民付出代價,你們不付出代價呢?人民付出九次代價,你償還一次,也受點委屈,適當付出一次代價,難道不行嗎?再一個,從所有制上看,難道人民就只有出賣勞動權,被奴役權,沒有財產權和所有權嗎?共產黨打下天下后,中國的一切都法定是人民的啊,現在人民到底還擁有什么?恐怕連死活都需要燒香磕頭等待恩賜啦,主性主權已經徹底喪失。他們,不,是我們,已經被當鋪當盡,一無所有,只有三角褲頭勉強掩遮私處。是赤裸裸的無產者。要繼續活下去,只有賣血、賣肉,賣心、賣肺。要不,就只能取悅于貴族,裸體與猛獸格斗,當斯巴達克?! ?/p>
人權啊人權,我朝思暮想的人權,你在哪里?看到了,個別人有特級人權,少數人有高級人權,部分人有中級人權,大部分人只有低級人權,啥叫低級人權?活著權??蓱z的是,個別人連低級人權也保不住,因為他們失去了活著的起碼條件。
四是成本和代價。改革的確從表面看日子好些了,但付出了多大成本和代價?是應該算算賬的。關于這個,我有過音像講話,不再重復?! ?/p>
人們面對現實,進行反思,不由自主回顧毛澤東時代的許多驚人美點,重新發掘更具有國家價值、社會價值、階級價值、民族價值的東西,不是很正常嗎?不正說明中國人政治上在走向成熟嗎?誰才會害怕人民覺醒和反思呢?不是禿頂上的虱子,明擺著嗎?
任何時代都有丑陋,毛澤東時代也有,還不少,當今時代更有,這都是必然性存在。但不要看表象,要看本質,要看靈魂,要看精髓。毛澤東時代不論窮富,不論多丑,保護的、捍衛的,都是具有根本性質的“以民為主”。以毛澤東時代的精華美點取代當今時代的丑陋,才是明智的治國方略?! ?/p>
不論在朝還是在野,不論在明還是在暗,正直的人文學者有一種共通的精神,他們總是不屑于歌功頌德粉飾社會,盡力把這些好事留給大量利欲熏心的聰明人、識時務者和智慧者去干,而專門發現丑陋進行攻擊,以引起療治的注意。因為他們只在于社會,在于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p>
坦率地說,我在毛澤東時代同樣也不滿意,從不當喜鵲,也是一只貓頭鷹。但比較鑒別一下,毛澤東時代,的確有許多好東西,很值得今天回望與借鑒甚至吸納?! ?/p>
絕對不能這樣認為,只有吸納外來的、美國的,才是進步的,吸納本土的,毛澤東時代的,就是腐朽的。真正的大包容大開放,應該包括吸納人類一切有益的東西,其中就應該而且必須包括毛澤東時代的東西。實際上,作為國家元首,毛澤東比任何元首給人類留下的寶貴精神遺產都要多,很值得開掘、提純,取用?! ?/p>
從學習語言中我體會到,外來語言遠不如民間語言更有提純價值,外國的包括港、澳、粵的語言污染,已經使大漢民族語言很不純正,不倫不類。毛澤東的文章為什么那麼棒?除了道理好,就是語言好。為什么語言好?多從人民群眾中提煉出來的?! ?/p>
我以為,中國任何學者對于中國所發出的任何聲音,都應該是他們的起碼人權,哪怕你認為中國應該投靠美國,以求強大,如果是純天然的,發自肺腑的原創觀點,也不失為是一種觀點和藥方。我認為這是學者的起碼人權,從不反感。但如果先行與人勾結,為滿足他人需要或得到個人利益和好處而產生觀點,或故意毀國毀族,就可惡了。因為性質變了。對這種人,宇太是不能寬宏的。
我越來越認為,中國問題,根子是中國人性問題。統統的不夠高尚,不夠磊落,不夠大公,只有形成自身利益集團,才能真正團結,而一旦為集團利益而謀,新的不公平就會再次產生?! ?/p>
所以,治理中國這個國家,仁愛、兼愛、道德、無為,統統沒啥實際用處?! ?/p>
必須、也只能用“法”。
但制定“法”的人,必須是絕對獨立的頂尖高人,知道中國最需要什么樣的“法”。平庸之輩,平庸代表,從屬人托兒,無法完成這樣的最高使命。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