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原文:http://tech.sina.com.cn/e/2009-04-09/02052984758.shtml
又一民族產業行業龍頭即將倒塌
上廣電集團已借旗下兩家上市子公司對外坦陳了運營艱難局面,并表示,上海市政府、國資委已成立“工作小組”,正對集團狀況進行調研,最終將拿出幫助其走出困境的解決方案。
曾經的第一大股東上海儀電控股,已經成為協助上廣電集團走出困境的推手。10年前,在上海市政府主導下,它就曾借助引進戰略投資方的手段,盤活了上廣電的核心資產,并為后者打通了兩個融資平臺,即兩個上市子公司廣電電子、廣電信息,它們一度成為支撐上廣電NEC以及整個集團發展的兩翼。
但是,受去年以來金融危機影響,廣電電子、廣電信息虧損嚴重,加上上廣電NEC更是虧損多年,這已導致兩大上市企業的融資功能被弱化,上廣電僅依靠自身,已難以走出困局,更無法重振市場。
由上海儀電控股、上廣電集團人士組成的工作小組正在后者內部調研,新的重組方案,可能要等到調研結果出來才能形成。
但熟悉上廣電發展脈絡的上海儀電介入,已經刺激了資本市場一種新的想象空間。因為,作為國資委批準的國內第四家國有獨資控股集團,上海儀電在股權、物業、資產管理三方面頗有手法,而且其旗下資本所涉企業眾多,與上廣電的整合有許多“生意經”可以念。
上廣電集團旗下有幾十家公司,除了家電、IT終端業務、顯示主業(上下游皆有布局)外,它在通信、信息增值服務以及房地產領域也有多年布局。此外,還擁有多家中日合資企業的股份。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廣電電子、廣電信息自救乏力,融資功能弱化,儀電控股很可能會為兩家上市公司創造新的概念,比如雙方置換資產,為廣電電子、廣電信息注入新的概念。
記者查詢了儀電控股控制的成員企業,其中上海金陵股份、劍騰液晶顯示(上海)有限公司兩家子公司確與上廣電旗下業務有一定互補。
但風險最大的上廣電NEC仍在。上述人士表示,也不排除將其剝離,或引進新的戰略投資,而上廣電集團業務則更加聚焦上游配套。
不過,這意味著,上海平板顯示產業要重新規劃、定位,甚至放棄了。一些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不可想象、也難以出現的局面。因為,多年以來,上廣電一直是中國顯示產業的代名詞,上海也一直是國內在顯示產業用力最多的城市,這一區域,無論是人才、自然條件、物流設施,還是市場接近度,都是國內最具優勢的區域,而圍繞上廣電NEC所作的產業布局,目前也最為完整。而且,上廣電集團一直沒有放棄向高世代平板業務進軍的信心。
“不自由”的中國面板產業
日企深度介入造成整合之難
因虧損而被上海儀電“托管”的傳聞,正讓上廣電集團陷入一場被動。談及這一消息,上廣電集團一位內部人士有些感慨地對CBN記者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是每個人都能直面這個殘酷的事實。”
他所說的“這個殘酷的事實”,倒并非被“托管”傳聞本身。在他看來,多年來的產業發展模式,尤其是借力日本企業發展的模式,才是急需反思的根本。
“大陸面板行業,已經被日本企業牢牢綁定?!弊蛱煸绯浚毡究鐕髽I研究專家、《三井帝國在行動》一書作者白益民對CBN記者表示。
上廣電:不自由的“龍頭”
白益民對CBN記者說,上廣電集團已是一個“不自由的‘龍頭’”。以上廣電NEC為核心的平板產業布局,自其誕生之日起,便一步步成了日本三井、住友兩大財團的“蓄水池”,早已失去產業鏈自主性。
白益民表示,這一局面由來已久,上廣電本身的誕生、發展過程都充滿日本企業力量,幾已積重難返。
上廣電集團有著足夠輝煌的歷史。其前身是上海電視機廠一廠,1978年從日本日立引進中國首條彩電生產線,10多年后,上海市政府在該廠基礎上組建了上廣電集團。
2002年12月,為實現產業鏈整合、鍛造SVA品牌,同時為從CRT時代向液晶顯示時代轉型鋪墊,上廣電集團與日本三井物產簽署戰略合作,合資成立了物貿公司;一年后,上廣電集團再度攜手日本住友財團旗下NEC,在上海投資80億元,設立第五代面板生產項目,即上廣電NEC,上廣電控股75%,NEC持有剩余股權。
由于技術依賴日方,上廣電NEC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為日本工程師控制,本土員工主要是參與日常管理與業務部門。不過,當初,上廣電集團的思路是:借助NEC的技術,上廣電NEC負責面板,上廣電光電子負責中游產品以及部分上游企業的投資,廣電信息負責下游終端企業。
因此,上游關鍵零部件、設備及材料,不得不依賴NEC在日本建起的采購關系。這意味著,除技術外,利潤最高的采購端已被日本控制。而日企更是步步為營,圍繞上廣電NEC,逐漸建起由其控制的合資企業。
2004年,住友金屬與廣電電子成立廣電住金,生產電路板,上廣電只擁有30%股權;2006年,住友旗下日本電氣硝子與廣電光電子成立電氣硝子廣電公司,生產玻璃基板,中方僅持有20%股份;同年,日本富士聯手上廣電成立上廣電富士光電材料公司。
日方還不動聲色地向財務層面滲透。2006年,由三井、住友金融集團聯手日本大和證券成立的大和證券SMBC,對上廣電NEC注資2500萬美元,成了新股東,以幫助其在國際市場融資,同時籌劃第二條生產線。不久,大和證券SMBC則一躍成為上廣電集團財務顧問。
白益民對CBN記者說,在技術、采購被掌控之后,上廣電的融資模式、未來規劃也已被鎖定。由于進口設備昂貴,加上每年折舊壓力沉重,這是導致上廣電NEC虧損的最大緣由。
京東方:自主知識產權尷尬
當上廣電遭遇托管傳聞后,“有自主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京東方人士言必稱的競爭優勢。2006年爭奪康寧玻璃基板落地時,面對上廣電的阻擊,這家公司也是打了這一旗號??瓷先ィ炎咴谧约旱於ǖ淖灾髦R產權大路上。
京東方此前曾借助收購韓國現代旗下顯示企業BOE-Hydis獲得核心技術,由于BOE-Hydis不久之后破產,其核心技術團隊早已流失殆盡,京東方的核心技術升級能力有限。
白益民透露,液晶面板技術最早誕生在美國,但技術升級、產業化尤其是配套材料環節基本由日本人掌握。而韓國、中國臺灣面板企業的專利技術,也幾乎全部來自日企的轉移,包括當初韓國現代旗下的BOE-Hydis,它們每年要向日方繳納許多專利費。
京東方規劃進入液晶面板業時,最初的談判對象曾是住友旗下的松下、三洋,但兩家日企均不答應轉移核心技術。這讓京東方頗為無奈。
事實上,京東方也早已被日企滲透多時。2003年9月,這家投資12.5億美元的第五代面板項目在北京破土動工,2005年第一季投產。但因設備與材料均為進口,生產成本過高,加上市場競爭慘烈,該項目一投產便虧損。
這時候,日資悄然浮出水面。當年3月,日本百年商社丸紅收購京東方母公司——北京東方投資發展有限公司10%股權,成為戰略投資者,在董事會擁有一名董事參與決策。同時,它與京東方也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中規定,丸紅將為京東方提供面板所需材料、部件信息,根據需要為其吸引海外配套企業。京東方由此將采購權交給了丸紅。
而丸紅早已在中國完成渠道布局。2002年成立的丸紅信息技術(上海)公司,幾年來,一直代理著海外尤其日本的材料及關鍵部件。事實上,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CRT仍統治市場時,丸紅也曾與京東方達成合作,參與成立北京旭硝子玻璃公司,此后還成立一個工作小組,專門跟蹤京東方的未來面板項目。
面板業整合之難
中國另一座第五代液晶面板廠——昆山龍騰,更是充滿日企力量。該項目由昆山當地政府、鞋子代工大王臺灣寶成等聯手投資。但負責初期建廠、無塵室與設備采購等關鍵任務的一方,卻是脫胎于索尼液晶面板制造部門的NVtech公司,作為龍騰光電技術投資方,這家公司的領軍人橋本孝久目前正擔任著龍騰總經理。
而中國正在規劃上馬眾多新的生產線。半個多月前,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司長王勃文在上海公布了在建與規劃建設的面板項目:深超創投5代線已投產;京東方、彩虹集團規劃著6代線,深圳天馬、京東方規劃著4.5代線;龍騰、TCL規劃著7.5代線;而上廣電、京東方則宣稱進軍8代線。
由于本土企業在設備技術環節沒有核心競爭力,上述項目注定要依靠海外力量,而這給了等待技術、設備、材料輸入的日本等海外企業以機會。上述項目背后,幾乎全部閃爍著日企的身影。
就像目前上廣電與夏普的談判一樣,或許它們會要求海外合作方必須轉移核心技術。但即使是拿到生產的核心技術,在大部分產業化尤其配套材料環節,本土企業仍無法完全實現自主性。
白益民表示,在傳統的合作模式中,中國企業扮演的是生產、貼牌(終端),而利潤最高的環節均被日企等海外企業控制,這一模式,多年來一直重復上演,直到今日,本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沒有因此得到顯著提高,已經到了必須反思的時候了。
此前,上廣電、京東方、龍騰曾一直試圖整合,但在白益民看來,這一舉動反而更像三井、住友、丸紅及其旗下NEC、索尼、東芝等日企財團的背后大會師。事實上,為了更具有滲透性,這些日本財團早已在金融、技術、產業聯動、產業化合作方面鋪墊多時,它們之間幾乎都有合資企業,已經形成了多個牢固的攻守同盟。因此,簡單的規?;想y以突破日企的封鎖。
當初,京東方無法獲得技術轉移,正是松下與三洋的協同阻隔。而前不久,消息人士透露,上廣電與夏普的最新談判中,中方要求必須獲得核心技術轉移,夏普背后的三和財團竭力阻隔,而索尼、東芝等其他三井財團下的企業也是緊張萬分。
臺灣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前不久在上海強調,大陸目前的路子,有點像多年前臺灣地區的模式,他不希望看到大陸再走這種模式。
“在友達、奇美與上廣電、京東方之間,可以實現合并?!?黃欽勇說,這只是面板環節,兩岸整個平板高度互補,臺灣有技術,大陸有市場與終端,有望形成一個自主性的產業鏈。
這也是目前業內期望的一幕。但兩岸模式目前還難以真正達成,因為,臺灣地區至今仍禁止面板后段業務西進大陸。黃欽勇表示,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先從行業協會,或者獨立的產業組織開始做起來。
不過,本土企業確實也在艱難前進。王勃文此前強調,中國在電視芯片、模組、玻璃基板、專用材料設備等環節,以及OLED領域,已有很多企業有所布局,只是成長、真正產業化,尚需時日。
日本商社布局術:請君入甕
王如晨
大概沒有多少人知道,在NEC、索尼、東芝、松下、三洋、豐田等日本跨國企業巨頭背后,有著共同的控制力量,即三井物產——1994年位居全球500強之首的百年商社。
這種商社在日本非常普遍,住友、丸紅、伊藤忠、大和都是。但它們并非一個簡單的企業組織,而是一種融合眾多企業成員的共生利益體。商社很少參與具體企業運營,但在融資、戰略規劃、情報搜集上,可以做到整體聯動,具有超強的隱蔽性。
借助技術或資本誘餌,這些商社早已將觸角延伸到中國各個角落。記者曾收到一份上述某家商社搜集到的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情報,數據詳細得讓大陸企業某高管大吃一驚,一直追問筆者資料從何而來。
上廣電液晶面板產業正是上述商社尤其是三井物產的“得意之作”。這個曾經引領中國大陸CRT時代、液晶面板業的大陸顯示產業龍頭,在多年的日資滲透下,已經成為積重難返的“吞金獸”。
日企最初習慣于以技術來換取市場。但與歐美企業不同,它從不打算將寶押在單一的合資企業的利益上。多年來,人們可以看到,NEC在中國的合資案,首鋼NEC、上海華虹NEC、上廣電NEC,每個都是財務壓力較重。而NEC自身,卻享受著技術專利費用、采購端的豐厚利潤。
最后的結局是,日企借助合資案,培育起大批合資或獨資的配套產業群,并將觸角延伸到更廣的行業主體,中方企業卻難以從中得到真正的核心技術。由于這類項目投資巨大、回報期長,退出的代價高昂,中方企業往往選擇僵持下去,而受損的則可能是政府資金和其他資金。
這是日企以局部的犧牲換取的整體勝利。這背后,有著日本商社模式的功勞,它們每次出擊前,都會事先整合背后的資源,在技術、產業化、融資渠道方面鋪墊好關鍵環節,以一種請君入甕的方式達成合作,最終實現套牢。
同樣是上廣電NEC一案。早在2002年,雙方談判時,日本上述幾家商社便事先在技術、金融領域達成戰略合作,訂下攻守同盟。在這種局面下,技術處于弱勢的中國企業,無論如何選擇,最終都難免落入日本商社的網絡。
這是引人進入的策略。而在退出時,日本商社也會整合旗下企業資源,為競爭國家的企業設置很多障礙。比如,CRT時代,國內企業很是自得于彩電業稱雄全球,常說擁有獨立彩管技術。而日本企業卻暗中發笑,從頭到尾,國內CRT技術力量靠它們支撐,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當我們沉浸在一片叫好聲中,日本企業已經在液晶、等離子顯示技術上布局待定。
而許多國內企業至今還在宣稱,平板時代,大家處于同一條起跑線上。可是,回頭看看,已建、在建、規劃中的平板項目,幾乎均有日本企業元素。
我們太喜歡研究教科書式的歐美大企業了,政府與企業已很習慣它們的套路,中國企業至少從形式上可以學得有板有眼,而對于日本商社以及其旗下的企業族群,忽視太多。
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下,政企之間、企業之間的關系不應是孤島模式,這是一個共生的時代,中國企業單打獨斗的模式該變通了。我們不希望壟斷式的國家財閥,但呼喚協同競爭的產業鏈出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