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模式對中國的啟示
原編者按 近年來,印度的崛起引起美國政策界廣泛的討論,并且自然而然地將它的發展軌跡與中國相比較。中國和印度這兩條亞洲巨龍,究竟誰的發展模式更具持久性,誰又能真正成為21世紀的經濟強國?《卡內基中國透視》特別輯錄三位美國的中印觀察家的觀點,探討這個有趣而深遠的話題。
如今中國人到了印度,總會對那里的“落后
”印象深刻。簡陋的基礎設施、堵塞的交通、滿街低檔國產車、大城市的貧民窟、隨處可見的乞丐,加上德里大街上悠閑自得的“神牛”,作為孟買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大洗衣場……都給人以一種“窮國”的強烈觀感,跟中國沿海城市熱火朝天的市政建設比起來相形見絀。
然而,人們往往沒有看到的是印度發展的潛力及其增長模式的可持續性。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長率穩步上升到7.5%。在過去的20年中,中產階級的規模翻了4倍,達到2.5億人,每年有1%的人口脫貧。印度崛起之所以令人關注,并不是因為這是新的現象,而是因為它的發展模式獨一無二。印度采取的戰略跟其他亞洲國家不同,它并不依賴于出口勞動密集型的、價格低廉的工業產品,而更依靠國內市場,重消費而非投資,重服務業而非制造業,重高新技術產業而非技術含量低的工業。這種方式意味著印度的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經濟疲軟的沖擊,從而表現出很強的韌勁。以消費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貧富差距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國民生產總值來自于生產力的增長,而不是資本或勞動力的增加——這是經濟健康增長的標志。
印度模式最卓越的地方在于,它的政府在發展過程中并未提供干預和扶持,企業家才是這個成功故事的主要演繹者。印度現擁有極具競爭力的私營企業,證券市場和現代化管理的金融部門。特別是從1991年起,國家干預從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逐漸退出,在降低國內和海外競爭壁壘的同時,放手給予私企更大的自由度。因此,印度的發展變化更多的是受到草根力量和中產階級的驅動,政治領導層所做的只是包容這些變化而已。
盡管印度要成為真正的強國還有許多經濟結構上的問題有待改革,它的弱點在于大規模的貧困以及薄弱的財政和基礎設施,但它具備政治自由、社會多元、機制完整等優勢,使其能夠成功地進入全球經濟。對同樣人口眾多、歷史悠久、面臨許多類似發展問題的中國來說,要迎接全球化的競爭,印度的發展軌跡和經驗很有借鑒作用。
印度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主任和高級研究員裴敏欣:要理解印度為什么能取得如此令人炫目的增長率,我們首先需要明白印度想取得經濟快速發展所面臨的困難有多大,以及它目前的經濟劣勢。總體來說,印度的經濟基礎還比較薄弱:貧困人口和農業人口很多,國民教育總體水平較低,其中文盲率占40%左右,基礎設施落后,由于經濟增長主要依靠高新技術服務業,經濟的起飛并沒能創造出廣泛的就業機會,這些都是阻礙印度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但是,如果從制度層面來講,印度與中國比較而言具有明顯的優勢。在經濟基礎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中國經過多年的改革,國有企業成分仍占35-38%。國營成分愈大,政府對市場正常運轉的干擾就愈多。而印度國營企業的成分很少。第二,印度具有健康的資本市場,它的企業融資是多元化的,公司的審批過程完全按照企業的運營狀況而定,資本市場對外開放,資本可以自由進出,有利于私營企業的成長和壯大,可中國的企業融資主要還是依靠銀行。第三,印度的銀行體系比較健康,反映在壞債程度很低——不到5%,而中國占20-30%甚至更高。第四,印度擁有具有世界競爭力的企業,特別是在醫藥和汽車零件制造等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中國目前的企業卻無法與世界一流的跨國公司抗衡。第五,印度的高等教育、特別是技術教育很強,所培養的人才一般能直接勝任國際公司的工作。根據麥肯錫咨詢公司的一項調查,中國大學的本科畢業生能夠勝任國際公司工作的比例大約是1/10,而印度的本科畢業生可以達到1/5以上,因此,與中國相比,印度培養的高等教育者的可用性至少是兩倍左右。在上層建筑方面,印度也具有發展優勢。印度是一個憲政民主國家,盡管它是一個相對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歷經多年戰亂,人口眾多,卻依舊能夠維持民主體制。
生動地講,印度是一個“小亂不斷,卻難以產生大亂”的國家,也就是說,民主的多元和選舉機制基本上能夠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目前享有非常優越的外部環境。這部分原因是印度的崛起大大提高了它的國際影響力和戰略地位,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印度可以成為美國牽制中國的戰略棋子,今年3月美國同印度簽署核項目合作條約,向印度轉讓一些民用核技術和核燃料,正是美國決心大力扶持印度成為世界強國的開端。顯然,印度能夠得到其他許多發展中國家都無法比擬的發展優勢。
印度四條經驗的重要反思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項目高級研究員丁學良:印度經驗中值得人們反思的甚多。首先,印度的經驗有力地說明,人均收入較低的國家,并不命中注定地不可以啟動民主實踐的進程;啟動以后,并不注定地要大步倒退到可怕的軍事獨裁。其二,民主體制的建設不宜拖延到“全民大覺醒”的時候才起步;起步太晚了,反倒容易刺激全社會的動蕩不安,因為那時候人人皆要“當家做主”。其三,就社會文化的多樣性與政治國家的整合統一的關系而言,印度的實例對中國是富于鼓勵意義的。其四,印度最近幾年的大趨勢,正在一步一步地糾正“議會民主體制有害于第三世界國家的經濟發展”的過往假設和認識。
印度在軟件方面的重大優勢
麻省理工學院商學院教授黃亞生:印度和中國代表了兩種很不一樣的增長模式。每一種增長模式都有其優勢,也有其缺點。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印度的經濟增長模式——強調軟件基礎設施的建設——具有實現長期經濟增長的潛力。但這樣說并不是要表明投資建設硬件基礎設施不必要。事實上,投資硬件基礎設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中國不改善自己的軟件基礎設施,將很快面臨大規模硬件基礎設施投資的一個極限。10年之前,印度從中國學到了經驗——提高投資率和開放外國直接投資。現在中國是否也應從印度那里學習一些有關軟件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有價值經驗?我覺得應該如此。經濟增長取決于軟件和硬件基礎設施的數量及質量。所謂硬件基礎設施是指公路、機場、港口等;軟件基礎設施指一個國家的法律、規章制度和金融體系。
就硬件基礎設施而言,中國很明顯走在印度前面。據估計,中國的高速公路網大概是印度的7倍。2002年,中國投資了大約2600億美元,用于改善電力、交通、通信和不動產部門,同年印度在這些部門的投資額只有310億美元。就軟件基礎設施而言,印度則在某些關鍵方面領先中國,比如產權保障、私有企業的融資能力以及公司治理。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印度在軟件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并不是全面的。在稅收和勞動力管理方面,中國事實上領先于印度.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