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危機之下,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力度愈來愈大的救助政策。中國人大不久前通過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美國方面,不僅美聯儲最近要直接購買萬億美元的政府擔保債券,而且財政部也要為收購銀行的萬億“有毒資產”提供融資。這一系列政策,再加上幾個貌似止跌回升的宏觀數據,使得一部分人開始相信,經濟見底了,甚至回暖了,中美的股市也因之出現強勢反彈。
事實真的如此嗎?根據我們的研究,現在的全球經濟類似于一口底部有裂縫的漏水缸,全球的政府都在企圖以注水,而非補缸,來阻止水位的下降。缸內的水位就是經濟增長水平,而當前全球政府的經濟救助政策更是“注水”式的,而非“補缸”式的。
進一步說,“注水”和“補缸”之間的關系就是“總量”和“結構”之間的關系。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缸內的水位下降了。要阻止水位的繼續下降和恢復以前的水位,要首先弄明白水位下降的原因。如果水缸本身沒有問題,只是由一些意外原因所致,譬如被碰得搖晃而蕩出來了,那就僅僅是個“總量問題”,只須注水便可解決;但是,如果是因水缸底部破了,水從裂縫中漏掉了,這時的問題就不僅僅是個總量問題了,而是一個“結構問題”。這時單純的注水就不能解決問題了,必須先補缸。
只所以說當前的經濟是一口漏缸,原因在于其中的問題也是結構性的,而非總量性的。和歷史上歷次經濟危機相同,眼下的這次經濟危機也是有效需求不足所致,即生產能力大于消費能力。不同的是,這次經濟危機是真正的全球性的,因為只有在現在市場的全球化才真正充分實現,市場經濟才真正覆蓋全球。那么消費能力低于生產能力的情況怎么出現的?歸根結底,是全球總收入中,分配到用于消費(直接消費或服務于消費)的部分偏小,而分配到用于生產(直接生產或服務于生產)的部分偏大。一般地,這和總收入分配到低收入者部分偏小,而分配到高收入者偏大有關,因為低收入者的基本消費意愿高于高收入者。有充分的數據證明全球這樣的收入不均等在過去的幾十年急劇擴大。也就是說,當前經濟危機的根源是全球收入分配結構,在這個分配結構下,總會使流向消費的部分偏小,而流向生產的部分偏大,致使產能過剩,進而導致經濟增長水平下降。故此說,畸形的收入分配結構便是全球經濟這口水缸的裂縫。
而當前的經濟救助政策,則像注水一樣,都是總量性的,而非結構性的。無論是擴張性的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沒有觸及收入分配結構這個漏洞,最終只是相當于增加了可供分配的總收入的總量,但還是按舊有的分配模式進行分配。流向消費和生產部分的比例還是將和以前一樣,消費部分偏小,而生產部分偏大。產能過剩的局面依然無法得到糾正,甚至還會更加惡化。故此,以目前的方式救助經濟,猶如向漏缸注水。
但這并不是說,當前各國政府的舉措一無是處。盡管這些政策是總量性的,但是的確能夠遏制經濟增速的急劇下滑,維持整個經濟體系的相對穩定。政府增加的財政支出的確可以增加總需求,但是這樣增加是一次性的。一旦這些投資轉化為收入,還會按舊有的模式分配。這時政策效力便會消失,經濟不平衡的局面將進一步加劇。也像向漏缸注水一樣,只要注水的速度大于漏水的速度,水位的確可以暫時上升。也就是說,定量性的舉措僅解燃眉之急,結構性的舉措才是釜底抽薪之策。定量性的舉措僅是戰術性的,而結構性的舉措才是戰略性的。對政策決策層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對市場決策層,這時研判經濟走勢的關鍵所在。
可是目前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把精力更多地放在總量性的問題上,放在注水上,而疏于對結構性問題,對補缸的關注。原因在于,總量性舉措更受市場的歡迎,準確地說,更受市場中的博弈能力強的一方歡迎。看看中國的新增財政支出和貸款為什么都是流向強勢國有企業部門就知道了,看看美國的美國的金融集團居然可以用政府的救助資金給高管發獎金就知道了。或許只有出現更大麻煩才會迫使我們將精力轉向結構性問題。
(共道戰略研究所 首席研究員 蔡歷)
共道戰略研究所博客:
價值中國:http://www.chinavalue.net/caili/Home.aspx
和訊:http://gongdaozhanlue.blog.hexun.co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