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編者按:在本報為期兩周的兩會特別報道中,有大量的來自社會各界的兩會代表、委員及關注兩會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這些采訪已經在本報兩會報道中陸續刊發。本期,本報精選了兩會期間來自會場內外的學者聲音,作為對兩會的回顧暨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的概覽,以饗讀者。
2009-3-21
警惕大規模投資影響未來經濟增長質量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
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雖然有利于填補出口和私人投資滑坡帶來的增長缺口,但也存在著影響我國未來經濟增長質量的潛在問題,必須引起極大的警惕。
通過擴大消費規模和限制投資規模,將投資引導到促進消費且與消費保持合理比例關系的水平,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否則,脫離消費能力的過度投資,必然會對經濟發展造成更大破壞。
當前由各級政府主導的各項固定資產投資活動,如果不能加以正確的引導監督,很有可能變成產生腐敗和豆腐渣工程的源頭,成為收入分配進一步分化的重要推手,其所引起的循環往復的拉動消費需求的過程,必然是一個急劇衰減的過程。
擴內需期待一場消費革命
2009年03月13日
來源:投資者報 作者:華強梁盛
投資者報(記者華強梁盛)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外貿正面臨嚴重考驗。3月11日,海關總署公布2月份的外貿數據:當月外貿進出口總值比去年同期下降24.9%,其中出口下降幅度25.7%,降幅超過進口。
此前,外貿對中國GDP的貢獻度超過了20%,但一場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機使得全球經濟惡化,外需驟降,進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將會大打折扣。那另外一駕馬車——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也就被視為2009年中國宏觀經濟“保八”的重要路徑。
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是,人均GDP超過2000美元的時候,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雖然我們一直在提刺激消費,但效果總是不太明顯。
癥結在哪里?
少數人的財富大幅增長,而多數人的收入或者增長很少,或者處于相對下降狀態,這就是年年說刺激消費,而消費依然上不去的重要原因,這是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嚴海波給出的答案,他認為,改變這個“很危險的狀態”,需要全面反思和完善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一個給大多數群體帶來收益,而不是財富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的發展方式。
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我們也曾有過一些舉措(譬如家電下鄉、發消費券等),但都是零碎的,事實證明,如果拉動消費沒有一個系統化的考慮,結果收效甚微;而沒有一次顛覆式的消費革命,刺激消費擴大內需可能就只是一廂情愿。
消費率持續走低
多年在“擴大內需,擴大消費”口號下的事實是,我們的消費率在持續走低。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歷年統計年鑒顯示,2000年最終消費率尚為61.1%,到2008年已經下降到48.6%(央行公布的一個數據),其中居民消費率由48%下降到35%左右。
最終消費包括政府消費與居民消費,一般而言居民消費是最終消費的主體。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政府消費倒是刺激得不錯,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一直在增加。相應地,居民消費的比例卻在減少,而居民消費中的農村消費更是極度減少。
目前我國最終消費率過低主要是由居民消費率持續走低引起。在北京,2000年時全市最終消費1221.33億元,其中政府消費412.8億元,占比是33.8%,到2006年,全市最終消費4205.16億元,其中政府消費1589.9億元,占比37.8%,比例提高了4個百分點;上海情況也是如此,2000年到2006年,政府消費占比同樣提高了4個百分點。
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居民消費能力還算比較強勁,但還是敗在政府消費之下,而在擁有廣袤農村的一些省份,居民消費近些年在總消費中的占比稱得上“一瀉千里”。像新疆自治區,2000年時居民消費還在65%左右,2006年就下滑到只有53.9%了,平均每年下降近2個百分點。
“政府消費的這種急劇增加和腐敗有關。”曹建海說。
雖然,政府消費劇增就是腐敗這個結論不能妄下,不過在國家財政支出里面,有項開支是行政管理費,統計年鑒里的可查數據是:2000年2768億元,2006年7571億元,6年增了近兩倍。同樣是這段時間,總的最終消費額由5.58萬億元到10.8萬億元,GDP則是由9.9萬億元到20.9萬億元。
消費啟動難在何處?
中國經濟長期以來一直存在投資消費結構失衡、最終消費率偏低的問題,政府采取了多種手段力促擴大消費需求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并把擴大消費的重點拓展到廣大農村。然而目前來看,消費顯然還沒有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最長板。
總體而言,我國居民收入占比逐步減小,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差距加大以及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很大程度地壓抑了居民消費的欲望。
身為北京某房地產公司財務人員的溫女士告訴記者,2008年底,因為計劃要孩子,想把本來居住的兩居室換成三居室。但是受金融危機大環境的影響,公司裁員,雖然她被留了下來,卻也不得不接受降薪的事實。
“工資本來就不高,原來以為能拿到手的年終獎也沒有了,等于又減薪50%。三居室現在是想都不敢想了?!睖嘏窟@樣向記者苦笑。
收入可謂是消費的一大瓶頸。分配是民生之源,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削弱了消費增長動力。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盡管居民的名義和實際收入都在持續攀升,但這個增速是不及GDP增幅的,更是遠遠落后于政府的財政收入增速。2004年,全國財政收入增速達到21.56%,此后年年猛增,2007年更是高達32.4%。
國民收入分配三大塊:政府、企業和居民。在政府財政收入持續飆升的同時,企業收入占比穩定在14%左右,這就意味著,政府收入快速增長大大擠壓了居民收入增速。此外,增速相對較慢的居民收入還存在內部分配不均衡的問題。一方面是城鄉不均,另一方面則是貧富懸殊。
北師大經濟學教授李長安對記者表示,消費起不來的個中緣由,一方面是高收入階層雖然收入增長迅速,有效消費需求隨收入增長不斷得到滿足,但由于其消費傾向不高,對消費增長的拉動力不足;另一方面,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長慢,消費能力不足,消費需求又得不到釋放,致使整體國民的平均消費傾向無法得到有效提高。
要有錢花,要敢花錢
當前,提高最終消費率、擴大消費的核心,實質上就是兩個問題:一是有沒有錢花,二是有錢敢不敢花。李長安說,收入分配不公使得大多數沒有錢花,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讓有點錢的也不敢花。
央行提供的數據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總體低于經濟增長,200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低于經濟增長0.6個百分點,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低于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
從我國國民可支配收入構成的變化看,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自1999年以來呈逐年下降趨勢,截至2007年,居民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為57%,比1992年下降11.3個百分點。
現階段,第三產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主渠道,目前我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達到2.18億人。然而,本輪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卻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的投資又主要集中于重工業領域,而重工業部門每億元投資僅提供5000個就業機會,只有輕工業的1/3。顯然,這樣的投資拉動并不利于勞動者的收入增長。
提高消費水平歸根結底取決于收入水平的真正提高。李長安認為,一是必須切實提高居民的現時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改變低工資、低消費的格局。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擴大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解除居民消費的后顧之憂。
2008年底,居民儲蓄余額達到21.8萬億元,人均差不多2萬元人民幣,相比2000年的6.4萬億元,增長了2.5倍。這些年消費需求沒能大幅度提升,把原因單純歸結為居民無錢消費,恐怕是片面的。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農民工,他們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比較低下,導致我國農村地區形成了消費的洼地。“關鍵還是不敢花?!崩铋L安對記者說。
然而某種意義上講,高儲蓄也并不代表就是有錢花。嚴海波表示,需要弄清儲蓄增長的原因:第一,儲蓄增加中居民的實際收入增長因素占多大比重?第二,居民收入增長帶來儲蓄增加的部分是不是多數人的收入在增加,結構是不是合理?“細細分析起來,單說儲蓄增加并不代表居民收入的大幅上升”。
消費才是生產的目的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正如馬克思在分析生產與消費的關系時所指出的:“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但是,沒有消費,也就沒有生產,因為如果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p>
就目前的局勢來說,外貿不振,要拉動經濟增長就只剩下投資和消費兩種途徑。4萬億的投資計劃已經啟動,積極財政政策下,2009年安排財政赤字9500億元也已經明確。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出臺的經濟刺激計劃更多地側重于拉動投資需求。而提高投資需求似乎也是各級政府最容易、最愿意辦的一件事情。相比之下,我們對消費需求的刺激基本上是口號多,實際效果不明顯?!崩铋L安說。
事實上,消費需求才是保持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最有效動力。那么多投資,消費跟不上就是大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的高速增長與產能的大量實現,多個行業的產能過剩已逐步顯現。“過去是出口大,出口了也就相當于消費了,只不過是國外替我們消費而已?!辈芙ê1硎?。
現在,外貿形勢的嚴峻逼迫我們自我消費。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投資買來的原料、設備和那些基礎設施,最后都要通過磨損、使用轉化成消費品,才算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曹建海擔憂,簡單地為投資而投資,是有后遺癥的。
嚴海波則認為,當前的經濟形勢已經相當嚴峻,小企業倒閉增多,失業現象嚴重,即使正常運行的企業也在減少產量、降低薪金,這一切說明,外需下降的情況下,中國出現了生產過?,F象?!拔覀兊拇_需要一個提振消費的全面、系統、革命性的‘行動綱領’?!?/p>
刺激消費需要長遠規劃
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于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已經有了綱領性的闡述:繼續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比重,增加對城鎮低收入群眾和農民的補貼。
擴大消費沒有長遠規劃只能是事倍功半,“兩會”召開之際,就有政協委員提出了此類意見。3月7日,在政協會議的一次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建言,國務院除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以外,“還應再出臺增加內需或提高居民消費的規劃”。
許善達認為,增加居民的消費是所有需求最根本的一部分,其他的都是中間環節。即便在加大投資以后,早晚還會造成需求不足,只有增加了居民的消費才解決供求的根本問題。因為增加產能的投資在解決今天內需不足問題的同時也可能使未來的產能更加過剩,所以我們必須把增加居民消費列為增加內需最終的目標并把它提升為最優先的目標之一。
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宋則在接受《投資者報》記者采訪時說,消費不振的癥結、難度都是老生常談,就是普通民眾也能說出子丑寅卯來,關鍵在于國家出臺哪些配套政策來保障落實,有一個長遠規劃很有必要,也很有意義。
然而,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劍平則認為,類似這樣的規劃,國家政策層面很難,現在高層考慮的重點主要還是改變分配格局、健全社會保障,解決居民敢花錢的后顧之憂。他說,財政取之于民,怎么用之于民是最關鍵的。
據悉,范劍平多次現身國務院召開的與擴大消費有關的座談會議,應該是最為把握高層決策脈絡的人員之一。
其實,擴大消費有無白紙黑字的長遠規劃倒在其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更多的是需要徹底改變不利于提振消費的思想意識形態和政治經濟生態。
當然,這不啻是一場革命。
加大投資還是擴大消費?
2009年03月11日
來源:經濟參考報
王莉
實施總額4萬億的兩年投資計劃,其中中央政府擬新增1.18萬億元,實行結構性減稅,擴大國內需求;大范圍實施調整振興產業規劃,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競爭力……大規模增加政府投資究竟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為此,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魏杰教授和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投資與市場研究室主任曹建海。
保增長投資全面啟動
經濟參考報: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從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密集發布了一系列以加大投資為特色的經濟刺激方案,您如何評價?
魏杰:加大投資,特別是加大民生投資,應該說是我國政府針對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所作出的最快速、最直接的反應。經濟學上的投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民生投資;第二部分是生產性投資;第三部分是資產投資。一般而言,生產性投資在投資中所占比重最大,約50%,其次是民生投資,占投資的1/3。
去年11月國務院推出4萬億經濟刺激方案,此后地方政府相繼出臺總額近18萬億元的投資規劃,這表明民生投資已經啟動;今年年初以來我國政府又陸續推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這是生產性投資啟動的標志;此前國務院針對確保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穩定相繼出臺了一系列舉措,其目的就是要拉動公眾的資產投資。
目前來看,三種投資都已全面啟動,其中加大民生投資見效最快,但加大投資戰略能否真正實現中國經濟“保增長”的目標,關鍵還在于生產性投資和資產投資能否盡快發揮作用。
曹建海:此次中央和地方擴大投資的一個重要依據是,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帶動國家投資的增加,從而實現有效需求和消費的增加。如此循環往復形成的新的投資需求,將數倍于初始的投資數量。
如果考慮到政府財政拉動公眾收入的普遍性,則減稅和加大對“三農”、社會保障和處于瓶頸地位的基礎設施投入的效果是明顯的。
成功投資是要擴大消費
經濟參考報:投資與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兩個重要因素,是否有著合理的比重關系?
曹建海:投資的目的在于擴大消費。從這個意義上說,缺乏消費拉動的投資,會成為無源之水,也就失去了投資的意義和目的。從經濟上看,沒有消費支持的投資,注定將成為無效的投資,并因此遭受重大經濟損失;當然,消費率過高也會限制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速度。因此,保持好投資和消費之間合理的比例關系,對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延續了依靠資源投入和出口需求驅動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這種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在宏觀經濟上造成了不良后果,其直接表現就是投資與消費之間的嚴重失衡。2000年,我國的最終消費率為62.3%,此后逐年下降,到2007年降低到48.8%,平均每年下降1.93個百分點;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投資率則從2000年的35.3%上升到2007年的42.3%,大大高于多數國家20%左右的水平。
消費不振使得我國對外需的依賴大大增加。而投資率畸高和對出口的依賴,則形成了對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的巨大壓制。如果排除政府消費對國內消費的拉動,可以明顯看出,消費不振給中國經濟增長“拖了后腿”。
消費是國民經濟的最終可持續推動力
經濟參考報:我國正處于由出口萎縮、消費不振所導致的經濟增長乏力的十字路口,究竟是通過設法擴大最終消費率拉動經濟增長,還是通過進一步擴大投資拉動統計意義上的GDP增長呢?
魏杰:中國經濟“保增長”的實質是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也就是要從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轉向內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因而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狀況,決定著中國經濟“保增長”目標的實現狀況。
我國目前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型的基本舉措是啟動內需,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考慮到啟動投資要比啟動消費更容易見效,因而我們啟動內需實際上是以啟動投資開始的,尤其是從啟動民生投資開始,這種選擇應該說是正確的。
但我們同時應認識到,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上,投資雖然要比消費見效快,但最終經濟增長還是要靠消費推動,如果投資在內需上占的比例過大,那么經濟增長方式就會表現為投資拉動型增長方式。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同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方式一樣,也是難以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因為在以人為本的條件下,經濟可持續發展,只能依靠消費的增長來實現,消費是國民經濟最終的可持續推動力。
曹建海:我認為應該通過擴大消費規模和限制投資規模,將投資引導到促進消費且與消費保持合理比例關系的水平,進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