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跨國公司危局粉碎外資崇拜
2009年03月07日 上海商報
提要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在肯定外企某些經驗的同時,實踐再次無情地警告我們無須對他們頂禮膜拜,練好內功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投資政策的制定也需與時俱進。
無論是金融業還是實體經濟部門,無論是在北美、歐洲,還是日本,曾經威風八面的西方跨國公司們窘態畢露:保險巨頭美國國際集團(AIG)僅僅去年第四季度一個季度就虧損了617億美元,逼得美國政府為其付出1500億美元救援資金后不得不于3月2日再度提供300億美元救援資金;日本制造業企業2008年第四季度經營利潤僅為3976億日元(約合274億元人民幣),同比銳減94.3%,降幅為1955年有統計以來之最大降幅,不包括金融與保險業的所有行業銷售額為3460776億日元,減少11.6%,同樣創下最大降幅,經營利潤減少64.1%,創歷史第二大降幅……也許,對我們來說,這場危機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揭開了這些被某些人吹到天上的跨國公司們的底細,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真實的水平。
不是推崇西方跨國公司的所謂“先進技術和管理能力”嗎?我們看到,歐洲電器巨頭伊萊克斯收購長沙中意電器之后始終經營效益不佳,產品在市場上無法與我國內資企業匹敵,連年虧損,最終不得不借這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由頭宣布撤離長沙,把冰箱生產集中到澳大利亞。如果外資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并未超過我國的內資企業,甚至有所不如,那么我們何必賠上那么多尊嚴,賠上那么多額外的財稅優惠,甚至為他們犧牲法律尊嚴?
不是推崇他們在并購重組產業升級方面的“豐富經驗”嗎?我們看到,福特10年前花費64億美元收購的沃爾沃目前市值還不足32億美元,買家提出的報價可能還要再打對折;我們看到,靠并購起家、在中國幾乎完全依靠并購開路的世界最大水泥廠商拉法基陷入債務困境,不得不推遲一年兌付到期債券;我們看到,富通集團和蘇格蘭皇家銀行因為激進的并購而把自己推到了破產邊緣。
更糟糕的是,某些外商投資已經成為危機沖擊的傳染途徑。證券市場上高流動性的組合投資和給泡沫推波助瀾的房地產投資自不待言,就是直接投資,外資危局也潛藏著重大風險。無論外資企業母公司是變賣、抽回海外資產救急,還是徹底破產清算,我國都將可能蒙受多種沖擊。在實踐中,外資企業陷入危機導致國內供貨商和銀行受損的案例已不少見。而且,由于我們的“招商引資”過度依賴優惠政策,無形之中已經對我們吸引的外資形成了逆向選擇機制,因為只能躺在優惠政策之上生存的外資企業在經濟結構調整和金融風暴中注定是最為脆弱者,韓資企業的棄廠逃逸之風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問題最突出的莫過于金融部門。前幾年我國主要金融機構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成風,政府監管部門甚至明文規定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造必須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蘇格蘭皇家銀行、美國銀行、匯豐銀行等“世界一流金融機構”因此都持有大量中國大型金融機構股權,而他們無一例外都在此次危機中損失慘重。吸引他們低價參股給我們的銀行在管理方面帶來的利益我們還沒有感受到,我們也不希望他們用他們的“先進經驗”把我們的銀行帶到他們現在的處境,但我們已經看到,他們要靠拋售中國金融機構股權的巨額收益來給自己救命,為此已經、還將繼續對我們的金融機構股價造成沖擊。莫非我們引進外資的目的就是給他們送上巨額收益,還要犧牲自己的穩定性?
難道不是嗎?英國政府已經宣布,繼去年10月伸出援手之后,計劃再向瀕臨絕境的蘇格蘭皇家銀行注資255億英鎊(合365億美元),以免最終不得不將該銀行完全國有化,這家銀行當年是我國銀行家大吹大擂引進的“外資戰略投資者”,如今宣布將在未來3至5年內出售或解除資產價值約2400億英鎊的業務,幾乎占其資產負債表的1/4,對包括我國金融機構在內的其投資對象沖擊可想而知。
我們需要不斷改善我國的投資環境,但這種改善應當符合法律和道德,而且不能構成對內資的逆向歧視。由于外資企業已在我們生產和就業中占據了可觀份額,對有意愿留在中國國內與我們共克時艱的外企,我們應當如同對待內資企業那樣,在法律和政策框架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渡過難關,但這不等于說我們就不應該反思以往引進外資工作中的偏頗教訓,不應該停止流血競爭引進風險源泉的做法。如果以“反危機”為由更加不惜代價招引外資,讓外資政策在誤區中越陷越深,那就未免太可悲了!(作者系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