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東:如何使用外匯,減少儲備外匯帶來的損失
美國物價上漲,使我們儲備的美元購買力下降,將使我們的外匯儲備所對應的財富縮水,帶來財富損失。根據報道(參見程實博士2008年3月14日發表在北京青年報上文章),美元指數從2001年7月6日的121.02到2008年3月7日的72.462,7年不到美元貶值了40%,如果我們將2萬億美元保存7年,由于美元貶值帶來的購買力下降,損失將高達8千億美元,每年至少損失1千億美元以上。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所對應財富損失不可避免。目前中國經濟政策的關鍵之一是平穩過渡經濟,實現出口順差到逆差的經濟轉變,從而能夠較快地使用外匯儲備,減小儲備外匯所帶來的損失。
然而,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都進入了美國金融市場,還無法直接使用。中投集團總經理高西慶在反對瓜分外匯時,稱中國現在擁有的巨額美國債券,就像一顆原子彈。“如果政府把債券往市場上一拋售,那怕幾十億美元,美國的美元收益掉到零,什么都沒有了,中國和美國都什么也沒有了。” 這種觀點是說中國不能在美國市場大量出售美國債券。但是,兌現美國國債不會導致很大損失,而且中國出口順差還很大,2009年一月份將近400億美元,中國一時也不可能花掉大量美元。其實出售美國國債換來美元,如果不換成物質財富,而是將美元保存在手里,則這些儲存在手里的美元是沉淀的貨幣,與借給美國并無區別,甚至美國人還不用象國債一樣付利息,對美國經濟并無影響,而儲存在手里時間越長,損失越大。
同樣道理,如果中國使用儲備的美元大幅度增加物質財富購買速率的話,很可能導致國際物價快速上漲,使美元大幅度貶值。但是,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很小,因為我們不可能快速增加國內購買力。而且在發達國家減少消費的情況下,我們填補其空缺,逐步增加物質財富進口量,甚至因為出口減少而減少進口量,全世界物質財富消耗量不會大幅度增加,因此,不會導致國際美元物價快速上漲的。但是,我們應當關注資本大鱷控制市場,使市場大幅度動蕩,導致我們的經濟發展受損。
中國銀行儲備的這些美元實際屬于國內企業。企業出口商品換取美元,銀行拿人民幣還美元。多年來,我們通過出口退稅、優惠外資等措施補貼出口,導致出口物價長期低于國內物價。中國積累的這些美元是無法使用的,因為使用美元增加進口,進口的是高價物資,到國內低價出售(不包括目前進口的國內短缺物資),必然使經營此業務的企業虧損倒閉。
正確的方法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稅,取消優惠外資,大幅度提高勞動者工資,從而逐步提高出口物價,減少出口,增加國內物價,扭轉這種人為的價格扭曲,平穩過渡到部分商品物價大于進口物價,削減出口量,增加進口量,從而能夠使用這些美元儲備,進口物資為國內老百姓福利服務。等手里的外匯下降到合理范圍時,我們有多種手段減少進口,保持進出口平衡,例如增加進口關稅,給出口商品提供出口退稅等。
物價主要由消費市場增加速率和商品供應增加速率決定,由于中國的財富是屬于少數人的,不會快速進入消費市場,消費市場主要由普通勞動者收入決定,因此,中國實現平穩過渡是可能的。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大幅度增加勞動者收入,包括提供社會保障,增加工資,從而提高國內消費需求,同時使出口企業轉變為服務國內市場,再逐步取消出口退稅政策,削減出口,實現經濟平穩過渡。在此過程中,人民幣與美元應保持同步貶值,避免匯率波動帶來的不利影響。
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也許需要10年以上時間,在此期間, 美國的物價政策對我們2萬億美元儲備所對應的物質財富數量影響很大。如果美國大幅度提高國內居民收入,提高物價,使我們積累的美元貶值,則中國必然損失大量財富。就是目前美國物價上漲幅度,也使10年后,中國儲存美元購買力大幅度下降。因此,中國的外匯儲備所對應財富損失不可避免。我們應加快實現這種經濟轉變。繼續加大執行出口退稅等政策,保持出口順差,只會使我們的財富損失越來越大。
很多人以為國家財富管理類似家庭財富管理。以為需要儲存貨幣,從而積累財富。這是西方經濟學誤導發展中國家的毒藥。任何貨幣,都會貶值,保存外國貨幣,等于國外收稅,或者說由于國外物價不斷上漲,導致儲存購買力下降,減少實際價值,使儲存財富變成了財富縮水。財富本身是不斷損耗的。就是混凝土設施,也有壽命,也會不斷消耗,需要投入人力物力等去維護。因此,沒有使用價值或少人使用的設施,不僅不是財富,而是負擔。這與個人和家庭不同,個人和家庭可以投資一個設施,然后租賃設施來獲利。對國家來說,必須建設對老百姓有用,同時又用得起的設施能投資到國外建設設,是不可施獲利的。除中國政府優惠招商引資,讓國外資本家賺錢,發達國家不存在這種情況。 我們不能將美國為了籠絡其盟國手段看出是常態。中國是不可能在美國為首的西方聯盟里投資獲利的。況且中國自身還需要財富(所謂資金)來建設自己的國家。多年來,中國政府在美國金融市場上大量投資,是否獲利已經十分清楚了。投資美國兩房債券近4千億美元,連本錢都沒剩多少了。美國長期以來,將中國看成是競爭對手和潛在敵人,任何一個國家政府都有無數方法,使潛在敵人的企業虧本。中國任何時候都不應儲備大量美元。
國內發展經濟,應當不斷增加自己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沒有消費能力,生產能力生產的產品,要么積壓,要么出口換無法使用的美元欠條。物質本身是守恒的,它們在地球上是不會被消滅的。我們需要不斷消耗能源和人力去更新它,使它們對人類有用。發展經濟就是發展這種更新能力,同時需要消耗能源。近期主要利用化石燃料,包括石油和煤炭等,遠期主要發展利用太陽能技術。
轉:萬億美元外儲壞賬會不會引導我們邁向深淵?
http://bbs.icxo.com/viewthread.php?tid=240190&extra=page%3D1
中國巨額外儲,前面說過,是個大問題。我在前面說中國經濟未來兩年好得不得了,注意,也就好兩年而已。
因為中國的重大麻煩就在巨額外儲。
近期最新的消息是,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近日語出驚人地表示,可以將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分給老百姓,以增加百姓收入,促進經濟。>>>>高西慶張維迎激戰:外匯儲備該不該分給老百姓?
我同事對此的評價是,張違迎覺得可能得罪太多老百姓,所以重新肅立形象。果然,此話一出,網絡上不少人說,這下子,張算是說出人話。
但稍微懂行的,都明白張維迎說的純粹就是屁話,而且是揣著明白說糊涂!
因為外儲是央行強制結匯的結果,對外是債權,對內是債務。為強制換回中國公民手里的美元,央行已經向市場釋放出天量的人民幣,為了防止過多鈔票造成的通脹,央行再發行票據將人民幣回收鎖起來。這批央票數量總數目前是4萬億左右!無論是外儲還是央票,都預示著中國經濟未來龐大的通脹壓力。
有人高呼,要做好外儲經營工作,不能讓居心叵測的洋人,吞噬中國勞動人民的果實。豈不是,天量外儲不是洋人窺測的目標,恰恰相反,它是洋人吞噬中國勞動人民的結果!
論述這個道理,我首先說一個例子:一個公司的下屬工廠,銷售量連連增長,現金流非常充沛,但這個下屬工廠做的其實都是賠本買賣,走的是低價傾銷的路線,賣的越多,賠得越多,之所以長期維持下去,主要是公司的其他工廠大量補貼它。這家公司就是中國經濟,這個下屬工廠就是出口經濟部門,中國經濟其他部門都集體補貼出口部門。而這個虧損是暗虧,央行就是中華總公司的財務部,通過做賬巧妙的掩蓋了虧損。大家都開開心心的工作,一直到這假賬沒法做的那一天。
到哪一天,這假賬掩蓋不下去?等到美元大幅貶值到大便,中國人捏著大把的美鈔欲哭無淚的時候。
其實這在歷史上,也不是什么新鮮事情。1929年之前,英鎊就是擔任今天美元的角色,是全球信用體系的核心。但1929年始自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經濟危機在1930年初蔓延到英國,工農商業的萎縮直接導致英國1932年失業率上升到25.5%。經濟危機還使英國對外貿易進一步萎縮,貿易逆差從1930年的3.9億英鎊增加到1931年的4.1億英鎊,與此同時投資利潤回流卻從4.1億英鎊減至3億英鎊,也就是說1931年英國第一次出現國際收支逆差,英鎊地位的穩定性也因此受到猛烈震蕩。1931年初開始,黃金從英國滾滾外流,前3個月凈外流黃金達700萬英鎊,7-9月更達到3400萬英鎊,英國銀行的黃金儲備急劇下降,遠遠難抵在倫敦的外國資產。英鎊與黃金的掛鉤關系正在經受著嚴峻的考驗。儲備英鎊的外國央行詢問英格蘭銀行,是否在考慮改變其英鎊匯率掛鉤黃金的立場,而英國的回答當然是無意放棄英鎊與黃金的聯系。然而經濟危機的打擊已經讓英國別無出路。1931年9月20日,英國正式宣布廢除英鎊金本位,并將英鎊貶值30%,以改善其商品在世界市場的競爭力,從而改善對外貿易,從而作為克服經濟危機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當英鎊貶值不可避免地發生時,許多外國央行損失慘重,并被斥責為對外匯儲備處置不當,有多家央行負責人被解除職務。其時荷蘭央行行長杰拉德威瑟林引咎辭職,英鎊崩潰給荷蘭外匯儲備帶來的毀滅性打擊最終使他自殺謝罪。
事實上,損失最大的還是當時的美國,因為美國人借了大量的錢給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對歐洲維持了巨額外貿順差。和今天的中國一樣,1920年代,美國也是出口商品給歐洲人,然后再借錢給英國在內的歐洲人花,往返循環。直到最后英國人搞通脹賴賬為止。這等于美國人一大筆財富憑空蒸發掉。美國1929年股市崩盤,不過是簡單的市場崩盤,最后演變成一場十年大蕭條。巨額財富蒸發導致美國資產負債表不平衡,是主要原因。
這個道理好像很難理解,你只要想想一個飯館,有群人模狗樣的客人,年年頓頓來吃,不付錢,打白條。老板以為他們遲早會兌現,所以興高采烈的接受白條,最后發現白條就是白條,不是錢。這餐館最后吃倒了。英鎊就是當年美國餐館的白條,今天美元就是中國餐館的白條!
這一點,奧地利經濟學家早就看出來了,下面我引發一個奧地利經濟學派的文章,這里,提醒一下,在1929年之前,當時準確預測到美國大蕭條的,只有奧利地學派經濟學家。其他經濟學家,包括凱恩斯,或者費雪,統統沒有看見。
中國經濟的蕭條風險(2004年發表)
文| 克拉斯穆爾佩佐夫(Krassimir Petrov)
譯| 簡非
最近讀完羅斯巴德(Rothbard)的《美國大蕭條》(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書后,我忍不住將美國喧囂的1920年代與今天中國火熱的經濟進行比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結論:中國將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蕭條,如同美國在1930年代所經歷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種奧地利學派的觀點——為什么大蕭條會發生。為證實我的看法,我將在適當之處引用羅斯巴德的著作。
在開始之前,我建議所有沒有讀過羅斯巴德《美國大蕭條》一書的讀者都把這本書拿過來讀一下。首先,這會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閱讀,羅斯巴德的機智寫作風格使得閱讀這本書充滿趣味。其次,該書的第一部分發展了奧地利學派的商業周期理論,該理論對于理解信貸繁榮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破滅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該書的第二部分詳細闡釋了1920年代通貨膨脹性繁榮(Inflationary Boom)的出現和原因,提出了一個將之與今天中國經濟政策比較的基礎。
為著手進行我們的比較,我們需要以歷史的眼光來檢閱一個世界超級強權和一個正在崛起的經濟巨人之間的關系。在1920年代,大不列顛是世界的超級強權,美國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顛獨立地施行其經濟政策,而美國以多少有些從屬的形式調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國是這個世界支配性的強權,中國是正在崛起的經濟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國獨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國相應地調整其自身。
繼續我們的比較分析,1920年代不列顛帝國已經在衰落,軍事上過度擴張,而為了給帝國的冒險埋單,不列顛求諸于貨幣貶值和持續的外貿和預算赤字政策。換言之,不列顛是一個儲蓄不足、凈負債的國家,而其他國家為其提供融資。而當時美國貿易盈余,是一個凈債權國。回過頭來看重要的一點是,當其他國家擰緊借貸的水龍頭,并開始把資本抽返回國內時,不列顛帝國崩潰了。
如今,美利堅帝國正在衰落,軍事上過度擴張,并且以“可靠的”(tried-and-true)貨幣貶值和無盡頭的外貿和預算赤字方法來資助它過度擴張的帝國。換言之,美國是儲蓄消耗殆盡(savings-starved)凈債務國,而其他國家正在為其融資。同時,今日之中國貿易盈余,是一個凈債權國。當其他的國家最終關閉對美國信貸的水龍頭時,美利堅帝國也會崩潰嗎?
根據羅斯巴德的解釋,大蕭條的出現是因為繁榮建立在信貸擴張的基礎上。羅斯巴德指出,“整個繁榮期內,我們看到貨幣供應增加了280億美元,8年間(1921-1929)增加了61.8%。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長,通貨膨脹幅度非常顯著……整個貨幣擴張以信貸制造的產品——貨幣替代品的形式出現……1920年代產生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銀行儲備的增加。”換言之,1920年代美國經歷了一次通貨膨脹性信貸繁榮。這在繁榮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特別明顯。
此外,還出現了“對外國債券的投機高潮……這直接反映了美國的信貸擴張,尤其是由信貸擴張產生的低利率。”為抑制繁榮,美聯儲徒勞地嘗試向市場進行道德勸說,將信貸擴張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費價格通常保持平穩,甚至在這一時期時略微下降。毫無疑問,穩定的消費價格讓人們覺得經濟大體穩定,大部分的專業經濟人士因而并沒有意識到,經濟本質上并不健康。對他們來說,泡沫破滅來得很意外。
現在,以一種類似的形式,蕭條的種子在中國種下了。經濟學者歡呼中國的增長,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正在經歷一次通貨膨脹性信貸擴張(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規模讓美國喧囂的1920年代相形見絀。根據官方數據統計,2002年中國GDP增長8%,2003年的增長是8.5%。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網站,2001年一季度“貨幣及準貨幣供應”是11.89萬億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萬億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萬億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萬億元。換言之,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貨幣供應增長分別為34.2%、19.3%和18.1%。因此,在過去三年間,中國的貨幣供應增長速度大約是美國在1920年代的三倍。
這樣,中國股市一路繁榮(原文如此),房地產市場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國在1920年代一樣,中國以貿易盈余的美元購買美國的政府債券,為外國——主要是美國提供融資。一如美聯儲在1920年代道德勸說的努力以破滅告終,中國政府今天也進行類似徒勞的嘗試,希望通過把信貸投向那些需要的產業——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獲得政府支持的產業,來遏制信貸的增長。
而且,在當下繁榮的大部分階段,中國的消費物價大多平穩甚至下降,而原材料產品的價格猛然上漲,這一點十分符合奧地利學派的看法,高端產品——比如原材料——的價格相對于低端產品——比如消費品——的價格上升。這千真萬確表明信貸擴張已經有了相當一段時間,而通貨膨脹達到高級階段,盡管現在還沒有達到一種失控的狀況。因此,中國今天的經濟條件與美國的1920年代令人矚目地相似,而多年的信貸擴張預示著泡沫破滅在所難免。
在貨幣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相似同樣重要。1920年代,英鎊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國家用作儲備貨幣。當不列顛在1920年代執行通貨膨脹政策,該國在向其他國家輸出(lose)黃金,主要是美國。所以,“如果美國政府要使美國貨幣膨脹,大不列顛將不再向美國輸出黃金”。使這一問題加劇的是,美國有意地刺激對外貸款(foreign lending),這進一步加強了美國農場的出口,加劇了凈出口的問題,并且加速了黃金流動的不平衡。“這(對外貸款)還使得美國的貿易沒有建立在一個互惠和有益交換的穩固基礎上,而是基于一種狂熱的——后來被證明為不健康的——貸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胡佛(總統)對于補貼對外貸款如此熱心,以致他后來表示即使壞賬也促進了美國出口,因而是一種提供救濟和就業的低成本手段——這種低成本手段后來導致代價昂貴的逃賬和金融災難。”
因此,下面的討論將清楚表明,美國通貨膨脹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顛對美國的黃金流出。(2) 刺激對外貸款。(3)有意刺激出口。類似地,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儲備貨幣。美國執行其通貨膨脹政策,正在向其他各國輸出美元,主要是中國(和日本)。今天,中國的貨幣和出口政策與它的釘住美元政策掛鉤。
這樣做的主要動機是,通過有意低估自己的貨幣,從而高估美元,中國人為地刺激其制造業出口。第二個動機是,通過買入過多的美元,并再投資于美國政策債券,中國充當了美國的對外借貸人。第三個動機,是這種對外借貸刺激美國對中國制造業出口的需求,使中國政府得以緩解其當下的失業問題。換言之,中國貨幣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動機與美國在1920年代時的一樣:(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對外貸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業出口。就像美國在1920年代,中國的貿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換的基礎上,而是在對外貸款的基礎上。毫無疑問,大部分貸款將變得成本非常高,因為貸款將被以大大貶值了的美元償還,這反過來將加劇中國銀行業日益積累的金融災難。
因此,很明顯,中國今天在滑向蕭條的道路上。這次蕭條的嚴重程度會如何,將關鍵取決于兩方面的進展:首先,中國政府將在多長時間內追求通貨膨脹的政策,第二,中國政府與泡沫破滅搏斗的頑強程度。通貨膨脹擴展得越長,與破滅搏斗得越頑強,中國的蕭條就越可能變成一次大蕭條。還有,意識到美國在1930年代的大蕭條引發了世界范圍的蕭條是重要的,類似的,中國的蕭條將引發美國的泡沫破滅,引發其他國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現一場沒有被預測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銀行、貨幣或者衍生產品危機,我確信,中國的泡沫破滅將會在2008年-2009年間某個時刻發生,因為一直到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在中國舉辦前,中國政府將肯定會繼續追求刺激經濟的政策。到那時,通貨膨脹將非常可能無法控制,現在已經處于失控的狀況,而政府除急踩剎車和采取收縮外毫無選擇。
1929年,(美國)擴張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潰,經濟在1930年崩潰。因此,考慮到在信貸收縮與經濟崩潰之間有大約有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奧運會時間點,我將崩潰確定在2009年。無可否認,這純粹是我的猜測;自然地,崩潰可能更早或更晚發生。
盡管我把時間點定在2008年奧運會,但是Marc Faber相信,崩潰將更早發生。根據他的看法,美國將遇到一場實質性(meaningful)的衰退,這反過來將加劇在中國已經存在的制造業過剩。加上不斷惡化的信貸問題,他認為中國將會在奧運會之前陷入衰退。換言之,Faber博士認為,一場美國衰退將會引發中國的蕭條。的確,這非常可能是一個引發點,但即便如此,人們還需要觀察中國政府讓泡沫自行破滅,還是選擇一條“粉身碎骨”的繁榮之路——不惜任何代價。
我們應該還要考慮另一個可能的崩潰引發點,即由于中國必須進口的資源,比如礦產品價格加速上漲,令貿易盈余變成貿易赤字。面對貿易赤字,中國可能決定通過出售美國政府債券來沽出盈余,或者中國可能拋棄釘住美元。兩種情況都將令染恙在身的美國經濟更形惡化,并反過來打擊中國。
最后,崩潰可能由一場世界原油供應危機引發。石油供應如果不是已經下降的話,也已經接近臨界點,而中東或者里海的局勢不清將令石油供應急劇削減。從歷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隨而來的石油價格上升總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機發生,對石油日益增長的依賴將令中國無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總而言之,以下幾種情形可能會成為中國蕭條的觸發點:(1)一場世界范圍的貨幣、銀行或者衍生產品危機。(2)美國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貨膨脹的措施。(4)中國失去貿易盈余。(5)一場石油供應危機。
不管是什么引發中國崩潰,都無疑將揭開一場全球范圍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國從大蕭條中脫身而成世界無敵的超級強權,中國也很有可能浴火重生,成為新的超級強國。
——————————————————————————————————————————————
看到這篇文章有何感想?反正我是打個哆嗦!注意這篇文章發表日期,是2004年,據說他最近將崩潰修正為2011年。我不大相信他的崩潰力度,因為1929~1941年的大蕭條,是愚蠢政策大集合的結果:貨幣緊縮、公共開支導致的僵尸企業、價格管制、全球貿易保護,這些傻逼政策如此密集在一個時期出現,實在是小概率事件。
不過這個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因為歷史給我們的教訓就是,我們不吸取歷史的教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