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被忽視的成本--《制度性干旱》外行讀后感

馬前卒 · 2009-02-13 · 來源:烏有之鄉
旱災與水利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被忽視的成本——《制度性干旱》外行讀后感

蘇拉密:“制度性干旱”--論中國北方惡性水源危機的社會成因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8/49262.html

今年開年就大旱。看新聞照片,許多地方出動消防人員抗旱,連總理都親自上陣澆水,頗有親耕籍田的古風。即便考慮高層官僚政客化的趨勢,這也說明旱情實在不一般。這時想起去年蘇拉密(孟凡貴)寫了篇《制度性干旱》,趕快結合事實翻出來看看,讀后感覺實在這是篇有分量的好文章,可惜在大旱之年看的人也不多。這里我來推薦一下。

首先,蘇拉密寫了一個嚴重問題——近幾十年來,中國北方出現了普遍的缺水現象,城市缺水,灌溉缺水,徑流也缺。其中,黃河斷流是最明顯的現象,但河邊居民畢竟不多。城市雖然缺水,畢竟要重點保障,關鍵時刻要保生活停生產,因此在大多數人的感受中并不嚴重。至于灌溉呢,大面積干旱確實很驚人,但只要有了電力提灌,就可以抽地下水,莊稼該綠的時候還是綠的,很少有人體會到因供水不足而帶來的食品短缺。對于北方的普通人來說,如果不是每天都窩在空調房里的宅男,對水資源問題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原野景色的變化,這一點我有切身體會。

在現在的中國北方原野中穿行,很難忽視大量干河床,干河溝的存在。許多公路橫跨河床,橋梁長度動輒以百米乃至千米計,從一端的河堤走到另一端需要五分鐘,但從橋上看下去,經常發現水流只有窄窄幾米寬,水深勉強可沒腳面。稍小一些的的河溝根本無水,讓數百米長的大橋和堅固的堤壩顯得很滑稽。當然,北方河流大多季節性很強,洪水流量占了年徑流的很大比例,因此橋和堤壩并非多此一舉。但如果再注意一下橋和岸邊的水流痕跡,一般可以發現近年的洪水流量也不很大。許多河灘上已經種滿了高稈作物,未見有水利部門來管理,估計行洪能力相當過剩,許多地方甚至為這些莊稼修了簡易的農業設施。如果不是多年穩定的耕作,應該不會有這種效果。按我父親的回憶,他70-80年代當司機的時候,這些河流流量都很大,一般都可以游泳,有的甚至可以行船(非洪水期)。他夏天跑長途,常有停車到河邊取水甚至洗澡的時候。現在要是還拿桶下河打水,水桶放倒在河里,豎起來也就能裝幾升水。我是81年生的,有清晰記憶時已是80年代后期,但對水資源減少也有印象。比如小時候曾去滑冰車的一些河流,如今冬天冰面已經收縮到原來的1/3左右,冰層也明顯變薄。

翻一翻歷史書,可以看到承德地區的幾條主要河流都有通航史,灤河不說了,就是其他幾條支流,如瀑河、武烈河也可以夏季行船。清朝、民國、偽滿歷史中均有佐證,直到70年代,承德還有水上商路。如今不發洪水的話,很難找到幾條能游泳的自然河流了。一眼望去,承德市區的河段還是碧波萬頃,但那是全國最大的橡膠壩群蓄水的結果,下面幾個縣城也靠橡膠壩維持了一些水面,但改變不了整體流量銳減的事實。如今灤河水流入潘家口水庫,作為天津的淡水來源,下游自然沒水,但潘家口水庫的入庫水量近10年來少了60%,可見我的回憶并沒有太大問題。如果說承德山區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平原區也一樣,五六十年代,河北省內河航運長達三千多公里,從天津坐船途經河北可直達河南安陽,如今河北境內四百多條河流絕大部分干涸,內河航運里數目前已變成零公里。 事實上,包括黃河、汾河、海河等大河在內,整個黃淮海平原乃至整個北方的河流網都在逐漸變成一片干河灘,這和我十年來的旅行觀感相當一致。

河里沒水了,一個原因是被直接取走,比如引灤入津工程,比如河套的灌溉體系,另一個原因是地下水抽取。其實河流和流域內地下水互為補給,河里沒水,地下水肯定也不會剩多少,地下水沒了,水塘,水井也會干涸。比如我父親當年學游泳的水塘和大眼井,如今已經完全干涸,許多路邊的枯井也證明了地下水位在下降。五十年前,河北省共有濕地面積一點一萬平方公里,而如今僅剩六百多平方公里。號稱“華北明珠”的白洋淀,甚至面臨干淀的威脅。

淡水資源緊缺,水都去哪了?

最直觀的原因是工業和生活耗水量增加。2005年用水量為農業3584億噸,工業1277億噸,生活694億噸。合計5555億噸,而1980年是農業3699億噸,工業457億噸,生活280億噸。合計4436億噸。增加了1119億噸。即60年代2條黃河的入海量。25年間,農業用水幾乎沒變,還省出來100多億噸,工業用水增加了180%,生活用水增加了150%,看起來工農業用水增加是主要問題。這是一個最自然的解釋。不過,略加思考就能發現其中問題——用水不等于耗水。既然物質不滅,而且工業和生活用水不是只進不出,無論你用水來洗煤、做飯還是沖廁所,這水大部分還是回到了自然界。當然,一小部分水變成了工業產品的一部分,另一小部分水通過沿海城市的排污管直接進了大海,但在以億噸計算時,這不過是零頭的零頭,完全可以忽略。還有一部分工業、生活用水蒸發,2005年中國能源消耗22.2億噸標煤,即便以50%的熱效率全部用來蒸發水分,也不過能蒸發攝氏15℃的水124億噸,事實上,占工業用水量50.0%的火力發電廠在運行中只蒸發了6.9%的總耗水量,實際工業“耗水”不會總工業用水量的10%。85年-05年,工業用水量增加了820億噸,增加的增發量至多82億噸,還不如農業省下來的115億噸多。大部分工業、生活用水從徑流或地下水中來,又通過下水道回去了。

毫無疑問,工業和生活用水在這一過程中變成污水,但臟水也是水。如果有污水處理廠,可以變成凈水,也可以通過自凈作用逐步變成可利用的水,大地是最好的過濾器。許多生活用水甚至可以直接用來澆地。雖然水污染確實造成了一定問題,但現在我國北方的主要問題是水完全不夠用,而不是有大量污水、廢水無法用,并沒有出現原來河道、水塘、地下的水變成污水但水量保持不變的情況。所以蘇拉密指出,將普遍缺水歸咎于工業、生活用水缺乏根據。至于城市面積的大幅擴大,不僅不消耗水資源,反而通過硬化地面減少了水蒸發,不構成壓縮水資源的因素。 

現在到處都講全球變暖,全球氣候變化。那么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因素就是氣候問題。不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理論本身就不是一個無可爭議的理論。70年代之前,全世界都擔心的是氣候變冷,這20年才操心溫室效應。變來變去的東西,不能輕易聽人忽悠。從氣象局的數據來看,全國平均降水量從70年代到現在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但降水波動不均衡,華中華北地區確實有一定的降水下降和氣溫增高,其他地區則相反。在黃河流域,90年代年降水量較60年代減少了4.2%。這似乎可以解釋普遍性缺水的原因了。但具體到華北地區,水的盈虧平衡不能光看降水,還要看蒸發同期黃河流域的氣溫平均升高了0.58℃,這有利于蒸發。但同期自然地表的水體和含水量都大幅下降,自然蒸發量也少了7.5%。粗略一看,似乎水還要多出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2008年,中國降水是過去10年來最多的一年,但2009年依然有前所未有的春旱發生,這也說明了主要問題不在降水。

還有一種說法是生態惡化,森林等植被減少,因此水源也減少了。但實際上,建國60年以來,森林覆蓋率一直在上升,從1949年的8%上升到1976年的12.7%,然后略微下降了幾年后開始繼續上升,一直到2003年的18%。森林并沒有減少。當然,森林也不是能增加水資源的因素,反而會消耗一部分水資源,但不影響大局。

最后,那么是淡水白白流到海里了嗎?顯然也不是,黃河、海河、灤河下游基本都是干河床,只是為了保持下游生態不徹底崩潰,才有那么一點象征意義的水入海。夏天的洪水也基本攔到各級水庫。60年代黃河平均每年有500億噸水入海,如今收縮到100-200億噸。干旱的原因賴不到黃河頭上。

否定了各路意見之后,我們回頭分析一下面臨的問題。黃河、海河、灤河斷流只是問題的表現,關鍵問題不是黃河斷流,不是農業缺水(農業用水量并沒有上升),而是即便黃河斷流,即便農業用水減少,即便工業本身不“消耗”多少水,華北的整體水資源供給依然在逐年惡化。原野里布滿了干河床和沉降區,許多地方甚至因為干旱而出現了巨大的裂縫!我們分析了所有因素,都發現已有的各種事實并不能表現出水源供應惡化,反而表明水的供應在增加,比如說黃河斷流,意味著增加了數百億噸的淡水供應;自然蒸發量的降低比率大于降水量的減少;而工業用水增加等耗水因素又不足以引起全面干旱。所以,必須尋找新的“耗水”因素。

考慮一個簡化的模型:對于任何一塊陸地來說,水的來源無非是流入的河流與自然降水,從整個黃河流域或者黃淮海區域來看,不考慮人類跨流域調水因素,水的來源就是自然降水。水的“消耗”無非是入海流量和蒸發。這一地區盛行西風,天氣系統總體來說是自西向東運行較多,同時從東南方向來的季風則帶來降水。西風從西面亞歐大陸內地吹來,在伊犁附近已經完成了最后的降水,所含水汽可以忽略。本地蒸發的水汽基本隨著西風去了太平洋,對增加本地降水也沒什么作用。太平洋又送回濕潤的季風造成降水,這才是水的來源。根據這個討論,可做等式如下:季風降水=入海徑流+蒸發。所謂“耗水”,要么是走空中(蒸發水汽)去太平洋,要么走地上(徑流)去太平洋,走空中的多了,地面的才會減少。即黃河斷流說明降水少了,或蒸發多了,或兩者均有。

季風來自濕潤度最高的海洋,“禹之時,十年九潦,而水弗為加益;湯之時,八年七旱,而崖不為加損”。海洋的濕潤度和你陸地吹來的西風無關,季風帶來多少水汽基本是一個穩定的數值。把蒸發分為自然蒸發和人為蒸發兩種,前面等式可變為:季風帶來的降水=入海徑流+自然蒸發+人為蒸發。即:人為蒸發=季風降水-自然蒸發-入海徑流。自然蒸發基本穩定。即便有波動,前面已經論證了自85年-05年,季風降水-自然蒸發在逐漸增加,同時入海徑流大幅減少,可見問題應該出在人為蒸發大幅增加上。蘇拉密論證了工業和城市生活用水雖然數量大,但并不明顯的增加蒸發量。那么問題應該還出在農業。

這里似乎有矛盾,前面不是說從80年到05年,農業用水減少了115億噸嗎?怎么問題還出在農業?這就又說到剛才那句話:“用水不等于耗水”。澆到田里一噸水,假設有一半蒸發了,另一半就滲入了地下,可以被重新抽取使用,也可以補給徑流后再次流入下游渠道。或者沿著潛流流往下游,也可以被重新利用。這半噸水被重新用于澆地后,又在農業用水量里計算了一次,農業用水量增加為1.5噸。然后半噸水又蒸發了1/4噸,剩下1/4噸可利用。1+1/2+1/4+1/8........這個數列加下去,最終是2。也就是說,在50%農業用水直接蒸發的情況下,一噸水在徹底去大海之前,可以當2噸用。如果每次蒸發20%,那么1+0.8+0.64.....=5,一噸水可以增加5噸的農業用水量。如果降低蒸發率,那么農業在保持用水量和灌溉面積的前提下,實際耗水量可以大大降低,反之則大大提高。從80年到05年,雖然農業總用水量沒有變化,甚至略有降低,但如果農田蒸發率大大上升,依然可以顯著提高實際耗水量。正好和蘇拉密接下來的農業部分相呼應。

先說歷史,我國秦嶺淮河以北(不含東北),基本上是干旱與半干旱地區,即干燥度大于一,蒸發量大于降水量,而且降水季節分布非常不平衡。在這樣的地區進行定居農業,水是最重要的因素。農民需要在水的“來”、“去”兩方面下功夫。來,就是修水利工程進行灌溉;去,就是保墑防蒸發。修水利工程要求強大的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才能讓農田既得到灌溉,又避免洪災。小農經濟很難做到這一點,到1949年時,中國只有2.4億畝灌溉田,占15億畝耕地的16%,大部分在江南水鄉、成都平原等南方濕潤地區,黃淮海平原所占無幾。這和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是一致的,即中國北方農業主要以旱地耕作為主,靠天吃飯。

在干燥度大于一,且缺乏灌溉的地區,要保證耕地里能夠留住水分、長出糧食,就必須改造耕地土壤的蒸發特性,具體說來就是松土保墑,在耕地表面形成喧土層,從而切斷毛細管、填充裂縫,在下雨時還可以充分吸收水分。由于黃淮海平原是中國農業文明的核心地區,這種以鋤地為主要勞動的“中耕農業”就成了中國古典農業的標志。在許多情況下,鋤土保墑已經成了農業勞動的代名詞。直到90年代,我還經常聽到家鄉的鄰居教訓子女:“不好好讀書,考不上大專(代指大學),你就回家耪(pǎng)地吧!”。表面上看,鋤地只是鋤草,但正如《齊民要術》指出的,“鋤不厭數,勿以無草而中綴” 。在下雨之后,雨水通過喧土順利下滲,也使喧土板結,形成毛細管和裂縫,因此需要重新再鋤。幾千年中,這種枯燥的勞動養活了中國文明。

1949年,共產黨接管中國政權,依靠強大的組織能力改造舊經濟。在缺乏工業力量的情況下,1958年前已增加灌溉面積1億多畝。隨后的20年間,隨著工業技術和物資支援農業,灌溉面積于1979年達到7.3億畝,30年間增加了204%。新增的近5億畝灌溉面積有2/3增加在北方,華北平原的灌溉率達到74%,成為以灌溉農業為主的地區。在黃淮海地區,88.7%的糧食來自灌溉土地。期間農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但死亡率下降更快,因此農村人口快速增長。即便相當一部分人轉為工業人口,依然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力數量。足夠的農業勞動力在種地之余,能夠全力投入農田水利建設,保障供水,另一方面仍有足夠的人力保證“中耕農業”繼續進行。這樣,水的供應大大增加,蒸發率沒有大的增加,農業用水主要開發了徑流中流入大海的部分,黃河入海流量從500億噸收縮到300億噸左右,地下水位保持不變。水資源能夠保持平衡。

80年代之后,農村勞動力開始向城市和工業區轉移。這時已經分田到戶,統一的農田水利勞動基本結束,靠已形成的水利設施保持灌溉,這部分農村勞動力可以進入工業,另一部分勞動力留在農村,繼續維系一定程度的中耕農業。同時農村電力網絡、化肥工業、農藥工業、選種技術均有很大程度的發展,在農村灌溉面積下降的情況下繼續保持糧食產量增長。尤其是電力提灌能力的提高,彌補了水利設施的損壞,提供了充足的水源。80年代末期之后,外資大量進入,農村勞動力開始全面向工業轉移,留下老弱勞動力在農村,基本放棄了中耕農業,農業勞動力只管種、澆、收,不再鋤地。

放棄中耕保墑會損失多少水?蘇拉密對此進行了種植實驗,結論是放棄“松土保墑”可增加“1/2的棵間土壤蒸發”,或者“1/4的田間總騰發”。與民間“鋤三省一”的說法基本一致。黃淮海地區有7億畝農田,年均降水566mm,2005年的灌溉用水為915億噸。蘇拉密據此估算黃淮海平原每年多蒸發了890億噸淡水。

出現了資源缺口,就要減少支出,增加供給。890億噸淡水相當于1條黃河和2條海河的天然水量。即黃河海河雖然頻繁斷流,但并非全年無水,加上洪水,總有100-200億噸水入海,因此光靠減少徑流尚不能全部解決問題,依然有至少400億噸的用水。對整個黃淮海區域來說,這個缺口無從彌補,短期內只能向地下水求助。所以地下水位年年減少,最終無力滿足用水要求,造成了全面干旱,也就是本文開頭描述的那種場面——普遍缺水,而且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引發的生態危機、海水入侵、土地鹽堿化等問題從長期來看甚至可能導致北方經濟崩潰。蘇拉密將這種干旱歸咎于78年以來的社會制度,其論文標題即為《制度性干旱》。

問題已經很清楚了,核心問題是北方農村不再投入勞動力中耕保墑,將節余的勞動力投入工業經濟。因此產生了淡水缺口,就通過成熟的水利、提灌體系向自然界伸手,當缺口的規模比黃淮海區域河流自然入海水量還大的時候,就只能動用地下水儲備。儲備消耗到一定程度,就出現了普遍干旱。簡而言之,水換勞動力,換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毛澤東時代的基礎設施為這一交換提供了可能,用蘇拉密自己的話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耕地18億畝,合120萬平方公里,剛好占國土面積的1/8。假如還沒有發生“灌溉革命”,大不了就“豁出去”這1/8頭頂的降水,任小農們“愛保不保”。而現在可大不一樣了,有“灌溉革命”留下的8.6萬座水庫、幾百萬座塘壩、300多萬公里引水河渠、百萬座提灌站、220萬眼動力機井...........全部960萬平方公里頭頂的降水和腳下的地下水都難逃農田的攝取。此時,“灌溉能力”已成為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掌握在數以10億計小農的手中,揮舞在“眾水源們”的頭上;萬一他們不肯為整個社會的水源安全而“保水”,那可真要命!”。不過,無論如何,修水利,拉電網都是好事,澆地也不是壞事,不能把責任安在毛澤東時代的水利建設上。

工業經濟需要勞動力,代價是全面水危機,但勞動力向工業轉移,問題也不在于工業。勞動力不是被強迫進工廠的,而是被更高的收入吸引去的。他們工資的一部分就足以抵償增加灌溉的成本——電費或水費。進一步保墑,不如澆水,即便是旱地,保墑而增產的糧食也不足以抵償工資——水澆地的糧食產壓低了糧食價格。一切看起來都是理性選擇的結果,結果造成了水危機。如果全社會“理性”的選擇造成了某種資源稀缺,那么說明這種資源的定價太低了。

水不是產品,無法通過生產成本來定價,那么就該通過邊際效益來定價。蘇拉密找來了南水北調工程的資料,發現中線調水到天津、北京的成本為每噸13.6元、15.8元。即便扣除國家投資的利息,只計算45%貸款資金的利息,每噸水的成本也會在10元左右。遠高于現在的實際水價。隨便在網上一搜(http://smt.114chn.com/Webpub/html/081011/ConTP081011000011.shtml),發現這個價格表。咋一看,這個價格還真和調水成本差不多,但仔細一看,價格是:分/立方米。廉價的難以想象。有這么廉價的水供應,農民當然敞開澆地,不求保墑了。

為什么水賣的這么便宜?首先是因為基礎設施提供了便利,毛澤東時代修好了基礎設施,只需要給管理局交一些管理費就能隨便取水。即便管理局不賣水,打個機井,拉根電線也能自己取水澆地。這么看下來,水價其實就不是水的價格,只是取水的成本。能夠直接取水的用水方在以0成本用水。

說到這里,似乎問題只是一個簡單的定價問題,直接把水價提高,自然就有人節水,有人保墑,有人研究降低水耗了。連茅于軾都能把這個問題給你講明白,還犯得著動腦子想?但是,整個北方的水體是互通的,各地區的地下水、徑流互相補給。能夠明確控制數量,按量銷售的水卻只有黃河水和各水利樞紐通過渠道放出來的水。如果對灌溉用水提價,只會導致各地自己打井取水,尤其是廣大農村。就算將所有機井、水井、抽水機都登記造冊,也很難監測取水數量。而今天北方面臨的問題是整個區域內的水源枯竭,各地自主取水,地下水存量被掏空,地表徑流也一樣留不住。用時髦一點的話說,交易成本高,難以構建交易平臺,所以純粹的市場經濟在這里沒用。如果用行政手段解決問題。這需要一個負責、廉潔,嚴格執行上級政令的政府。這在當今的中國可是稀缺品。而且今天的地方政府地方本位非常嚴重,讓地方政府認真地檢測本地取水數量,替中央財政收取水費,最后如數上繳,恐怕與虎謀皮還更容易一些。

除了政府因素,人民公社的解散還帶來了土地的分割經營。對此,蘇拉密又提出了保墑的規模效益問題。中國本來人均耕地不多,大部分農村,每戶耕地數量都在10畝之下,又大多分成數塊,在這種小塊土地中土地中水的側向補給非常明顯。如果不能做到一并保墑,那么保墑的意義不大。綜合以上推論來看,“制度性干旱”確有根據,并非聳人聽聞。

中國工業毫無疑問需要數倍于70年代的勞動力,但又不可能在半個中國斷水的情況下發展工業,是否有更好的辦法呢?蘇拉密認為中耕機械化是出路所在,但被80年代的分田到戶所打斷。這需要對中耕機的性能、適用范圍和保墑能力進行評價,作者論證不夠充分,暫且存疑。不過,其他的對策,如推廣滴灌農業,硬化全部灌溉渠道,主要渠道地下化等方式既需要巨大的投資,也需要農業規模化經營,總之不可能在小農經濟下開展。因此必須承認目前的干旱和聯產承包制度有直接關聯。

客觀的說,即便人民公社制度繼續存在,也不一定繼續保持70年代以前的水源環境。中國需要工業勞動力,人民需要城市化的生活,人民公社作為地方政治經濟組織,也有節約勞動力,濫用水資源的潛在動力。而70年代末的中國,也并沒有真正意識到農田保墑對整體環境的作用。因此不一定能完全避免類似的現象發生。但人民公社作為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組織,和積極接受行政調控、服從大局的地方政府,應該會在避免水資源危機方面比現有體制做的更好。

比較兩種制度的優劣是一個綜合性問題,光以水資源問題為依據,肯定無法斷言聯產承包制乃至整個鄧小平時代的成敗。蘇拉密這篇文章的意義在于指出了近30年經濟增長中被嚴重忽視、低估的一項成本——水資源。經歷了數十年的水資源虧損,僅黃河流域累計已損失了數千億噸的淡水,其中有對生態環境意義重大的淺層地下水,也有需數萬年積累的深層地下水。如果按南水北調的單位成本計價,整個北方淡水資源的虧損值將以十萬億計算。這還沒有計入普遍干旱對環境、航運、工農業、防洪等方面帶來的間接損失。在慶祝改革開放30周年的好年頭,我們應該意識到這30年代增長,不僅要靠毛澤東時代農田水利建設做基礎,還預支了子孫后代的地下水做成本。那些用來夸耀偉大成就的增長數字或許應該為這些損失打個小小折扣。而指責毛澤東時代城市化太慢,未能開展勞動密集型工業出口創匯的專家們,也應當再次考慮當年農業勞動力投入的必要性了。

我對水利學和農業科學素無研究,只是以一個外行的身份讀了蘇拉密同志的大作,感覺很有道理,因此向大家推薦。以上是我對《制度性干旱》的一個粗淺介紹,遠沒有體現原文的豐富內容,只希望能起到一點廣告效果,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到這個地址讀到配有圖表和實驗記錄的原文: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808/49262.html 我也希望更多專業人士能夠給出更有學術水平的評價。

讀完之后,從一個外行的眼光來看,我感覺此文雖好,但也有一些問題。這里隨便說幾句外行的意見。

一是主題不明確,沒有抓住“放棄保墑農業導致普遍干旱”這個要點,讓黃河斷流、80年代水利建設不足、是否貫徹八字憲法等問題喧賓奪主。這些問題不是不重要,但如果不寫,也不至于影響主線論證,寫了,反而讓讀者看不清主線。不妨另文寫出,更有好處。二是意識形態先行,在論文中摻雜了大量抒情、諷刺、缺乏量化討論的文字。不是每篇文章都必須象學術論文,宣傳文字也有其必要性,但論文就是論文,要想讓人信服,就必須把一切非客觀的東西扔掉。用證據和邏輯服人。這些非客觀的文字也不妨拿出去。簡而言之,就是文章的噱頭和私貨太多,就是反而影響了文章的主旨。作為一個網絡老油條,好幾年前我就在網線上裝了個過濾器,一過濾口號,二過濾噱頭,三過濾私貨。為的是讓自己能看清剩下的東西,不被干擾。

蘇拉密同志的馬克思主義政治主張我并不反對,學問也一向佩服。但既然支持馬克思,就該記得馬克思與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區別。馬克思以科學為基礎論證自己的政治理想,空想社會主義者則先贊美自己的理想社會。很顯然,前者才是我們該效仿的對象。論證政治問題的時候不可心急,要先踏實的把科學問題做實,然后才是做價值判斷的時候。

此外,似乎文中還有一些小問題。開列如下:

1 “直覺告訴我們,工業和生活只能把水弄“臟”,而不能把水弄“沒”;計算證實了直覺。水的“比熱”和“汽化熱”都非常大,蒸發水需要很大的能量。經簡單計算,在熱效50%的情況下,一噸標煤可蒸發初始溫度為攝氏15℃的水5.6m3。而2005年中國能源總消費為折合標煤22.2億噸[15];即使把這些能源全部用來蒸發水分,也只可蒸發124億m3;僅占當年工業、生活用水的6.3%。”

---------這段話本身沒有問題,確實工業和生活帶來的直接蒸發很小,但工業和生活用水大多取自地下深井,排出后變成徑流或淺層地下水。深層地下水被大量轉移到地表附近,自然蒸發率必然顯著上升,這和工業、生活本身耗能沒有關系。這部分增加的見解蒸發量沒有被納入考慮,鑒于現在工業生活用水比例在總用水比例中越來越大,忽視這一點恐怕影響理論的嚴密性。


2 “大量的、長期的檢測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林地水分的騰發要遠遠大于荒坡裸地。”
“把20多年來的“水荒”歸結于森林植被減少,既沒有統計學依據,也和監測成果相矛盾。”

---------事實上,森林覆蓋率在迅速上升,是否論證了這部分增加的蒸騰水量?或許并不多,不足以影響大的水平衡,但至少要討論這部分的數量級。

3 “在北方的村莊里,農民常結為鋤社,一般由10家結為一社。先鋤一家的田地,這家就為其余各家來鋤地者提供飲食。其余各家輪流照此辦理,在10 天內輪流完...這是完成鋤地任務的快速方法而且是一件樂事。如果有一家患病,或出了什么事,其它各家就合力相助。...秋收之后,鋤社社員們都拿出酒和豬蹄來,參加慶祝豐收的盛宴。”

---------此處當用原文為宜,不宜用外文轉譯回來的白話文。

“其北方村落之間,多結為鋤社,以十家為率,先鋤一家之田,本家供其飲食,其余次之,旬日之間,各家田皆鋤治。自相率領,樂事趨功,無有偷惰。間有病患之家,共力助之。故田無荒穢,歲皆豐熟。秋成之后,豚蹄盂酒,遞相犒勞。名為鋤社,甚可效也。”(《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鋤治篇》)

4 “3610億立方米這個天文數字是個什么概念呢?萬里長城的工程量為2億立方米;傾舉國之力、歷經15年建設還沒有完工的三峽工程,到最后的土石方開挖、回填、混凝土澆注總量不超過3億立方米。”

---------不宜用土方為主的約數與混凝土重力壩工程量直接對比,有聳人聽聞之嫌。另外,三峽工程主體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約1.34億立方米,混凝土澆筑量2794萬立方米,鋼筋46.30萬噸

5 “順便說幾句,若按“市場主義”的思路,當年人民公社社員鋤地保下的水豈不是創造了天文數字的價值?根據本文第一章的計算,80年代以來,僅黃河流域水源減少量能給出“清單”的就有6000多億m3;“改革開放”豈不是揮霍了黃河流域“6000億m3×8元=4.8萬億元”的財產積累?那么全國該有多少?按黃河流域面積占全國的1/12算,全國就是58萬億元,比2007年全國GDP的2倍還多。這可都是純利潤!折合為GDP豈不是要遠遠超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創造的所有GDP總和?”

---------放棄保墑引發嚴重后果,主要集中于黃淮海地區,隨意外推至其他地區、簡單做乘法明顯屬夸大其詞。

6 “中耕雖然是勞動強度不怎么大的工作,卻非常枯燥、單調。既沒有播種的躊躇滿志,也沒有收獲的喜悅。面對滿眼的綠色、浩瀚的莊稼地、無盡頭的活計,一種難以排遣的孤單、寂寞、渺小、絕望會時時襲上心頭。找不到感覺的讀者去讀一讀《老人與海》吧!”

---------難以量化的論證恐怕不宜出現。

7 ““9%靠污水處理”是建立在把海河現有入海污水全部處理回收,不讓一滴水入海的預案上的。這二者和“水源盈虧”都沒有本質關系。”

---------入海污水回收,顯然可以增加淡水供給

最后,再次感謝蘇拉密同志的好文章,也希望專業人士多多指點。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再說掩耳盜鈴
  2. 湖北石鋒|讓“個人崇拜"論見鬼去吧!
  3. 彭勝玉:公安部定性電詐存在嚴重問題,本質是恐怖組織有組織綁架販賣囚禁中國人口,強烈建議移交中國軍方解決
  4. 評上海富二代用豪車揚我國威:豪車統治著富人和窮人
  5. 簡評蘇俄知識分子的厄運
  6. 東南亞的宿命
  7. “鮮衣怒馬少年郎,誰人不識理塘王”
  8. 人民公社的廢除和農村生育率下降
  9. 焦慮富人走了沒有必要,走了天也塌不下來
  10. 把統一和特朗普吞并野心并列,是蠢還是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7. 到底誰“封建”?
  8.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9.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10.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2.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3.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4.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5.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6.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我們還等什么?
  9.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中文影院 |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最新不卡 | 天天在线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情a成黄在线观看动漫尤物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 亚洲成Av人片乱码色午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