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房地產巨擘們社會責任的說辭
何必
“地產界大腕表態要建中低價位住房”。這是2006年6月7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在網上的一則消息的全部文字,也就是說,只有一個標題,沒有具體內容。
這倒不是節目編導和編輯懶惰,而是因為這是個在節目直播時進行的電話連線。該節目記者前往上海,參加“上海國際地產大會”發回的電話報道(由于衛星傳送方面的問題,畫面無法傳遞,只能如此)。
當下,有關房地產方面的新聞層出不窮,幾乎成為當今媒體吸引注意力的重磅炸彈,而且涉及到房地產的政策也接二連三,讓一直被在很大程度上剝奪了知情權的消費者眼花繚亂一派茫然,更是給了新聞界對那些或者直言不諱或者欲說還休的各式各樣的政策思路進行著自摸式的解讀。從國六條到國務院轉發9部委的15條,層疊迷亂好不熱鬧。如果說今年是個房地產調控年,大概并不過分。
在這種背景下,位于中國改革開放前沿并且一直是房地產調控眾矢之的的上海召開了這么個國際地產大會,其意義不言而喻。
在這么個重量級的會議上,與會的中國房地產大腕兒們自然成為媒體和公眾競相關注的焦點人物群體,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被逐漸成為越來越具有娛記狗仔隊那副把戴安娜逼上黃泉路的媒體記者們進行著想入非非的圖釋。
而這些與會房地產大腕兒們也樂得利用媒體,時不常扔快骨頭,讓原本已經熱血沸騰的池塘泛起更加洶涌的波瀾。
這不,會議上房地產大腕兒們召開了個秘密會議,不讓媒體進入會議現場。這場歷時三個多小時的會議結束后,由萬通董事局主席馮侖代表參會的房地產商對外公布了會議的結果,那就是開篇標題所傳達的信息,并且還說,房地產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媒體注意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萬通馮侖、萬科王石、華遠任志強、首創劉曉光等等在中國房地產界呼風喚雨舉足輕重的人物。
而這馮侖正是中城聯盟繼王石之后的第二個輪值主席。
現在這幫子億萬富翁們的表態卻讓人含糊起來。
近來,人們對房地產大腕兒們笑貧不笑娼很窮人不死的說辭屢有披露。
今年4月份,王石、馮侖等40余位房地產大腕參加了在南京舉行的“中城聯盟”董事長聯席會議,席間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你現在大學畢業就想買房,就像你幼兒園就想娶媳婦。所以你變成房奴怨誰啊?你畢業才掙兩三千塊錢你就要買房,這個事情不對。消費者一定就是說大概到三、四十歲的時候,可能買一個房子這是正常的,甚至再往大一點,你可能五十歲的時候買一個房也沒什么丟人的。”(4月30日《首經》)
任志強則理直氣壯喋喋不休作“我沒有責任替窮人蓋房子,房地產開發商只替富人建房”,“過去中國都是‘窮人區’,現在出現‘窮人區’和‘富人區’是很正常的,就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也要讓一部分人先住進‘富人區’,以后才能都變成‘富人區’。”“我最不愿捐錢給窮人”……
……
怎么剎那間這群房地產大腕兒們就完全變了模樣和品質?開了個閉門會議,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脫胎換骨重新作人了?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今年那幾塊料斬釘截鐵的話語余音裊裊還縈繞在人們耳畔,怎么他們搖身一變就成了中低價位住房的建設者了?這都他娘的哪兒和哪兒啊!不是我不明白,是這個世界變化快!
那個閉門會議當中到底發生了什么,現在還不得而知。也許,這又會成為像任志強那種拿媒體記者不當回事只用食指和中指夾著名片甩給采訪者(媒體對此有所報道)時冷不丁才冒出的爆炸性新聞。
可其中說到要房地產企業要承擔起社會責任的說辭,卻怎么著也讓人云里霧里找不著北。
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樂認為,公司責任包括三個層面:股東責任、社會責任與環境責任。什么是企業的社會責任?歐盟委員會在其2001年7月公布的綠皮書中提出如下定義:“企業的社會責任主要指企業主動提出創意為改進社會做出貢獻,并使環境更加清潔。……這種責任主要對于職工而言,更廣泛意義上指所有與企業有關的各部門,后者也可以影響企業的成功發展。”
如果按照這樣的定義來界定中國的企業,沒有一個可以達到如此層次。
其實,拿企業社會責任作秀說事的并不是房地產腕兒們的先例。3月13日出版《每日工業快訊》報道,3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2005社會責任報告》在京正式發布,這是我國中央企業對外正式發布的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書。該報告從公司自身性質和使命出發,全面闡述了企業的社會責任內涵,提出“六個角色定位”。即,企業實施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促進電力工業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承擔著加強管理,提高效率和效益,最大程度創造社會財富的責任;承擔著為千家萬戶提供優質服務的責任;承擔著員工發展、隊伍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的責任;承擔著自覺接受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依法規范經營的責任;承擔著做優秀企業公民、為社會作道德表率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的提出始于上世紀80年代的西方發達國家。進入21世紀以來,各大跨國公司紛紛把社會責任上升為公司戰略,視其為公司核心業務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中國企業而言企業社會責任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長期以來,中國企業更注重經濟責任,強調經濟效益。
就此編輯部點評道:央企出臺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是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新生事物,卻似乎并未吸引多少眼球,少之又少的評論還說:國企的社會責任報告,但還是少點好,防止掛羊頭買狗肉。欲借此與社會溝通的報告被評論認為一場缺少內容的“作秀”,這其實在情理之中,通觀這份報告,全是口號式提法,無非強調自己責任很大負擔很重不可或缺。看看國外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是什么語態和內容,2005年初耐克的《社會責任報告》公布了曾被公司視為商業機密的700個供貨商的具體情況。長達108頁的報告中承認,與其簽有合同的供貨商中存在著盤剝工人、強制工人超負荷勞動的情況,并表示會建立特別小組保障雇員們的權益。美國著名制衣公司GAP去年發表的《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了其工廠中的惡劣工作條件,表示共有136個合同工廠中存在違反社會責任的情況,并終止與這些工廠的合同。社會責任報告重點不是要聲明自己的社會責任,而是檢視自己的社會責任工作做得如何和怎樣改進。
不止是中國的央企,就連在中國的跨國公司們也紛紛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敗下陣來。2月20日,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17日發布了《2006跨國公司中國報告》稱,在中國的市場上,跨國公司同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雖然多數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而且也帶來了現代企業管理和公司治理結構、企業社會責任、環境責任等先進的理念,但也有一些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后,忽略社會責任,甚至作出了違背跨國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和道德準則的事情——少數跨國公司人員在華行賄,一些跨國公司在華非法避稅,少數跨國公司在華涉嫌壟斷,一些外資企業勞工標準偏低,一些外企產品安全不達標。由于企業社會責任主要是由跨國公司在其供應鏈上推行,所以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影響最大的是對外加工貿易企業和出口企業,特別是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做貼牌生產的私營企業,涉及到電子、紡織、服裝、制鞋、玩具、工藝品這六大行業。這些企業主要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為主,在生產條件、生產安全、員工的職業健康和權益保障方面問題比較突出。此外,2005年還出現了一些跨國企業產品安全不達標的事件,比如,深圳市有關部門就發現著名冰激凌品牌哈根達斯在深圳的正規“廚房”竟然沒有衛生許可證。還有個別企業被媒體指責在原材料選取上存在雙重標準。跨國公司在中國產品安全降低標準,直接損害了客戶的利益。
快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指的是企業對社會合乎道德的行為,其要求是企業或組織在賺取利潤的同時,必須主動承擔對環境、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責任。“企業社會責任”運動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全球悄然興起的。聯合國1999年制定了企業《全球契約》,推動《企業生產守則》運動。要求加入的企業自覺遵守人權、勞工、環保和反腐敗等原則。跨國公司在其母國和中國的做法判若兩人,是一種“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行為。另一方面,要嚴格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無疑要加大企業的額外支出,加重企業負擔,因此,尤其在沒有外力(如制度約束)的前提下。由于存在著“囚徒心理”,企業不會積極去履行社會責任,跨國公司也不例外。
……
在如此整體環境里,房地產開發企業作為中國市場領域當中組織性最強、贏利能力最盛、與政治權力結合最為密切、對社會輿論操控程度最高、經濟和社會影響力最大的經濟體,現在卻堂而皇之地喊出了要在萎靡混沌骯臟齷齪的市場環境當中獨樹一幟別出心裁要承擔社會責任,這真是太令人瞠目結舌匪夷所思了。
相信嗎?當房地產商們賺得腦滿腸肥盆滿缽滿之際,在中國社會道德體系搖搖欲墜的當口,在嫌貧愛富以強凌弱成為政策取向時,他們卻一反常態甚至背離了“專家”“學者”們對這群巨擘們逐利行為的辯解和贊頌,突如其來要降尊紆貴俯下身來體恤貧民疾苦,這在當今的中國是可能的嗎?其中是不是又蘊藏著什么樣的禍害和陰謀呢?
善良的人們,要警惕啊。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