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平:改革以來中國抗災能力越來越弱
金羊網 2009-02-07
最近一些年,各種災害越來越頻繁,所造成的損失也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對農民、農業和農村。
主要的原因有二,一是氣候變化;二是脆弱性增強,抵抗災害的能力下降。氣候變化,是個全球性問題,是人類共同的問題,需要世界各國共同應對,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脆弱性,是國內問題,與國家的政策、文化、生產生活方式高度相關。
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巨大,綜合國力與30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是事實。但是,中國的抗災能力不一定增強了,農村、農業和農民面對自然“災害”可能越來越脆弱了。
去年一場大雪可以致使全國癱瘓,是雪大嗎?是雪的錯嗎?都不是,可能是我們的“候鳥式”農民工“勞動力比較優勢”戰略導致了脆弱性,變得不堪一擊;去年一場地震,損失空前。日本同樣的地震很多,日本有這樣多的學校倒塌嗎?有這么多的人員和財產損失嗎?都沒有。因為在地震的面前,日本沒有這么脆弱。
剛剛跨入2009年,河南等省大旱,已經有數百萬畝小麥枯萎,數百萬人畜飲水告急。假如這樣的旱災發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災情可能不會這樣嚴重。多年來,中國對農村集體水利體系、集體減災防災體系和雙層經營體制的建設太不重視了。
面對災害的時候,受災的程度與脆弱性相關。越脆弱,越容易受災害。
中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將脆弱性作為一個核心指標,甚至在“義務普九”過程中,連教學樓建設也沒有抗災的硬指標要求。在三農發展方面,我們用兩倍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化肥、水、農藥等消耗,生產同樣的糧食。這就是說,我們的脆弱性是世界的兩倍。
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扶持農民合作,增強抗市場風險和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只有中國相信“小農家庭單干”是最好的制度,為了糧食產量最大化,可以不考慮脆弱性。
中國的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損失也越來越大,不是偶然的。是因為中國不重視一個最簡單的道理:脆弱性=災害。中國更不會懂得:“水災有多大、旱災就會有多大”,“人禍有多少、天災就有多少”的道理。
中國農業只追求生產能力,不重視降低脆弱性,中國的農業其實非常脆弱,已經越來越脆弱了。不僅水災、雪災、旱災會給中國農業和農民造成越來越嚴重的災害,將來,水、肥、油、種、除草劑、藥等等中的任何一種“短缺”或受制于人,都會造成中國農業的巨大損失,會給中國帶來巨大災難。
中國現在國力很強大了,應該調整一下發展思路,要在全方位減少脆弱性的前提下追求GDP的增長。因為健康才能長壽!
中國多災多難,但中國人就是不反省,不長記性,何以“多難興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