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瞭望》文章:科研人才“海歸迷信”走到盡頭

顧衛臨 · 2006-06-04 · 來源:瞭望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瞭望》文章:科研人才“海歸迷信”走到盡頭


  諸多科技工作者和科研體制研究專家指出,近年來出現的一些嚴重科技造假事件,折射出當前科研人才機制存在的諸多偏差,現在必須打破“海歸”迷信,把好人才引進和使用的關口,不要熱衷于制造科技明星,不要過于迷信利益驅動對科技的推動作用。
 
  留美博士沒有特異功能

  現任同濟大學超大規模電路研究所所長的林爭輝教授,2000年時任上海交大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所長。當時,一位留美博士找他,希望能夠留在他的研究所里。林爭輝回憶說:

  “當時,他通過交通大學一位教授介紹過來找我,那位教授說復旦大學也正在搶著要他。我當時就打電話給復旦,復旦卻表示對他不太感興趣,并沒有要他。在我和他的交流中,我感覺他沒有什么過人之處,加上他是1998年博士生畢業的,畢業時間不長。如果我們要‘海歸’,也希望是有長時間積累的。和這個人談下來,我覺得他不太理想,經過再三考慮,沒有要他。

  “美國的博士和中國的博士沒有太多的差別,怎么能相信在美國讀了三年書的人就能做出這么大的成就呢?我當時所在的交大大規模集成電路研究所在國內屬于領先水平。我和我的團隊共事25年,其中也不乏優秀的留學生。博士生我培養了160多個人,有一半左右通過各種途徑到了美國和英國深造,有的在那里工作了15年以上,有的在哈佛大學等名校都作了教授。這些人的水平不知比他優秀多少倍。做我們這個技術要有積累,不可能博士生畢業三年就能夠達到。”

  這位留美博士在林爭輝處受挫后,找了其他部門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并開始從事與林教授相似的科研。遺憾的是,幾年后,這位留美博士被查實在上海交大主持科研期間有科研造假行為。

  要冷靜客觀評價“海歸”

  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常委韓汝琦說:“‘海歸’和本土人才各自有優勢。從總體上講,在國外呆的環境比較好,對科技趨勢的把握上比較好。但是,他們對中國國情不是特別了解,也有困難。”

  韓汝琦說,跟國內培養的學生一樣,“海歸”的情況也是各種各樣,業務上差得很遠,高下之分很厲害。他特別指出:“客觀地講,國內外的科研環境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在國外發展順利的人才一般不愿意舍棄比較成熟的科研環境。”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研究員吳德馨告訴記者:“說實在的,搞我們這一行的學生,出國的人大部分不回來,因為找工作太好找了。我們培養人都是全面的,從設計到工藝、測繪都會,哪怕在外面就是干一個比較小的工作,干得好他也不回來。比如一個博士后就搞一個蒸發器件這么個小東西,我對他說,那你回來吧。他說還是不愿意回來。所以真正回來的,我敢說一流的人才少。這是客觀現實。正因為如此,我們對出國回來的人要知根知底。”

  一些科技工作者們指出,現在有一些“海歸”利用國內外信息不對稱,偽造履歷或者夸大自己的成就,因此,有關方面一定要做好引進人才的把關工作。韓汝琦說:“做這些事并不難,研究方向很好查,只要看有沒有論文什么的,譬如,我們搞微電子的,芯片測試和設計還是有不小區別的,芯片測試和設計有沒有差別,隔行可能把握不準,但是同行絕對可以把握。教授沒有時間一個一個去核實論文和簡歷的真假,但是行政管理部門應該去做。”

  韓汝琦說,即使人才引進出現失誤,還有用人關可以把住。“三十多歲的人當院長不是不可以,關鍵是要有學術背景、能力。我的老師黃昆上世紀50年代回國時只有三十多歲,在國際上已經很有名了。”韓汝琦表示,一定要明白人才的背景,包括轉化成果、所獲獎項、學術界認可情況等。“但是,讀書時拿過的獎學金、或者企業的內部獎項,你寫簡歷填上去也可以,拿到我這里是不算數的,我不考慮。如果你得了美國青年科學家獎、科技進步獎,那行。”韓汝琦說。

  “造星運動”違背客觀規律

  一位親歷過科技“明星”造“星”過程的一家高科技公司公關人員,向記者介紹了一位身為高校院長兼公司總裁評選“長江學者”的過程。他說,“學校獎勵辦公室去教育部拿表格回來填,我們公司自己找專家,每個專家寫一封推薦信。我們準備了一本材料,像發表多少論文什么的,專家當時說論文不夠,不夠就湊數造假。專家把院長推薦到教育部,學校再寫信到教育部,兩輪評審下來,院長就評上了長江學者。”不過,由于這位院長涉科研造假,教育部現已撤銷其“長江學者”的稱號,并取消了他所享受的政府特殊津貼。

  針對科研造“星”典型事件,華東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唐安國教授表示,高校熱衷包裝“明星”,是一種錯誤的政績觀的體現。他指出,眼下高校引進人才一般是少數幾個人說了算,高校為了吸納人才往往開出很高的薪水、優厚的待遇,踩足了“油門”往前沖,但是高校必須“既要踩油門又要及時剎車”,否則在高校的優厚待遇的誘惑下,容易造成參與競聘的人造假。因此,高校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人才引進要擺脫少數人或一個人說了算的境地,要引進匿名投票制,讓人才引進更公開、透明。

  一些科技工作者表示,高校引進和培養人才一定要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搞大躍進。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志華教授說:“天才只是個別的。引進人才不要著急,培養人才有一個過程,人才也需要逐步成長。”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弘毅說:“一鳴驚人的現象是有的,但是十分個別,大面積的人才引進必須要加強考核。”

  金錢不是萬能的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科技工作者認為,利益驅動不是培養人才的根本途徑。

  陳弘毅說,清華大學自2002年開始從國外聘請百萬年薪的講席教授,實際上是“講席教授組”。“比如這一百萬掛在某個教授名下,規定他必須在這里呆夠九個月,但實際上他自己在這里呆兩個月或一個月,他這個組里的人加起來九個月。”陳弘毅說,講席教授不是全職教師,許多教授就利用學術休假來這里干活。他簽約兩年或三年,約滿就得回去,現在徹底從國外辭了職回來工作的基本沒有。

  中科院院士、同濟大學汪品先教授說:“利益驅動的創新是走不遠的,走著走著就可能走向黃禹錫;熱愛的驅動才是創新的最大驅動。我們要培養伽利略還是黃禹錫?顯然是伽利略。伽利略有伽利略的培養法,沒有人懸賞多少萬要他破解科學難題,他搞科研也不是為了什么國民經濟意義,他就是喜歡干事,閑不住,喜歡挑戰權威,而我國目前能有這樣的環境培養伽利略這樣的人嗎?《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楊金志王蔚劉丹

  資料:

  應該檢討的是用人機制

  實事求是地說,被人們稱“海歸”的回國留學人員近些年已不那么風光了。隨著出國留學變得日益容易,而且主要取決于錢,留學生的分量早已大打折扣,因此,許許多多“海歸”甚至找到份與預期相符的工作都在變得越來越難,于是,“海帶”(“待業”)正在成為人們視線中一個新的“族群”。

  不僅如此,因為不少在國內考不上大學但有錢的學生涌向海外留學,還在相當程度上使“留學生”成了國內“差”生的別稱,以至于他們回國后,招聘單位竟基本不理會海外文憑,而更重視他們出國前國內的“第一學歷”。一位從英國獲碩士學位回國的“海歸”告訴《望新聞周刊》,在去某事業單位應聘時,她“輸”給了一位國內大學畢業的碩士,原因是她的“第一學歷”僅是國內某高校的大專文憑,用人單位認為,你如果優秀,為什么在國內連本科都沒考上?這位“海歸”沮喪地說,從英國大學拿到碩士文憑并不容易,可他們只相信國內大學的“嚴進”,不相信國外大學的“嚴出”。

  然而,在普通“海歸”遭遇越來越嚴重信任危機的同時,科技界、教育界對所謂高層次“海歸”卻多少年來迷信依舊,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凡是向海內外公開招聘的所長、院等學術帶頭人位置以及如“長江學者”這樣能享有很高待遇的職位,最終招聘結果大多都被“海歸”人士“競”得就是最好證明;在一些科研院所、高校,雖同樣是博士,頭上頂著海外光環的“洋博士”往往比“土博士”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支持就是最好證明。

  這本來也無可厚非。從國外吸引留學生回國工作、創業,鼓勵留學生以多種形式為國效力、服務,不僅是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所必須,而且是我國人才工作既定的基本政策。二十多年中,“海歸”為國家所作出的貢獻人們有目共睹。僅以最為人們熟知的搜狐網、百度網的創建者,“海歸”張朝陽、李彥宏為例,正是他們的回國創業,促進了中國互聯網的發展。

  但是,高端“海歸”一個時期以來連連因“作假”與“欺騙”傳出丑聞,確實使高端“海歸”的信譽遭受極大損害,迫使我們不得不反思,這一切到底是怎么發生的?我們究竟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

  “海歸”迷信毫無疑問是導致“海歸”造假事件發生的重要原因,《瞭望新聞周刊》對科技界專家的采訪,可以說掀開了“冰山”一角。可同樣毫無疑問的是,“迷信”只是一種認識“背景”,“迷信”是不可能直接把人才“辦”到某個位置上并任由他豪取那么多國家資金的。

  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可能尤其應該檢討的是我們的進人機制、用人機制。具體地說,我們向國內外公開招聘時,憑什么完全相信應聘者自己的“說辭”,我們的人才引進工作沒有考察環節嗎?我們又是怎么考察的?在信息查詢已變得非常便利的今天,民間人士尚且能輕易查出的破綻,我們有關機構為什么就查不出或根本就不查呢?還有,人才引進來后,得到那么多經費支持,他們究竟作了些什么工作?錢是怎么花的?我們監督過、審計過嗎?

  等等這些,顯然比僅僅從認識層面揭示“迷信”困難得多。《瞭望新聞周刊》為此希望采訪有關科研院所的人事部門,可按要求將采訪提綱傳真過去后,對方卻再也沒有回音。

  這是不是恰恰表明在引進高端“海歸”過程中比較容易出問題、事實上也確實出了不少問題呢?盡管不好妄下斷言。但國家人事部有關人士向《瞭望新聞周刊》表示,從制度和國家政策層面,應該說都是很完善的,現在出現問題,應該說都是具體單位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人為因素較多,沒有嚴格按制度和政策所致。

   進一步完善進人用人機制、審查監督機制等配套的機制迫在眉睫。同時,應該考慮建立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包括如果造成國家財產巨大損失時,連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樣,科研騙子鉆空子機會會少得多,我們引進人才的質量無疑將更有保證。□(顧衛臨)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荷戟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胡錫進硬懟平原公子,這釋放了什么信號?
  2. 李克勤|“深切緬懷毛主席,您永遠的學生王光美”:劉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說法做法意味深長
  3. 郭松民 | 也說“滬爺撐起一片天”
  4. 改開以來民間“順口溜”拾穗(一)
  5. 美國加州大火燒出了房地產金融騙局
  6. 選擇題:到底誰讓老百姓吃飽了飯
  7. 奴顏婢膝的學生與急眼了的老師
  8. 臥龍大橋擴寬:南陽人民的恥辱!
  9. 研究和評價“文革”,是否應該跳出個人恩怨、得失的小圈子?
  10. 否定前三十年,就是在否定偉大領袖毛主席!
  1.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2.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4.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5.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2.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3.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4.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5.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6.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7.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8.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眾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日本 | 在线看片AV观看AV | 亚洲综合激情国产一区 |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看 | 依依成人影院久久久午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