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工資”和 “退休接軌”:執政理念“改革”的一個“拐點”
這一輪 “陽光工資” 的改革操作,使人真感到匪夷所思。
工資改革是大事,往年每次操作都是統籌兼顧慎之又慎,不同層次間、行業間、地區間,既不能平均主義,又不能違背社會主義原則擴大差距;財政支付能力,國家預算分配的合理等等,都要考慮周全。公務員與事業單位的工資,都由財政支付,工改如果說分批有步驟進行,還可理解。但掌握執政大權者只讓 “陽光”照耀自己,幾乎成倍翻翻,“忘卻”了事業單位,直到下面鬧起事來再予安撫補救——如此執政為民,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事到如今,依然未有統籌規劃,被動應付,又是陽光只照義務教育,又是“績效”——著實匪夷所思!
教師工資不低于相應的公務員,教育法寫得明明白白,教育法尚未修改,如此置法律于不顧,就這樣“依法行政”?
同樣級別,就是因為部門不同,工資幾差一倍——這能“和諧”嗎?
從“為人民服務”,到為先富“保駕護航”,再到首先“為自己服務”——盡管也屬于“新社會階層”——如此“深化”,這才有深圳海事局林嘉祥書記大人的豪言壯語:“你們這些人算個屁呀!”
嗚呼,無話可說。
“陽光”也者,與鋪天蓋地的“不明來源收入”對舉也——皇甫平有個“讓性產業陽光化”的高論,如此理解“陽光”,可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企業事業單位的退休接軌改革,真有異曲同工之妙。
企業事業退休懸殊過大,是要改革,問題是怎樣改法。
說透了也簡單,就是將事業單位攔腰一刀,砍去半截拉平了事。
世間有著樣“改革”的嗎?
一,接軌不能削高就低。
一般說來,改革的原則應就高不就低,這樣才能使大多數人享受到國家發展的好處。當然也不盡然,像馬明哲式的年薪幾百幾千的高管階層就該開刀,砍去他們大半截乃天經地義。老子云:“天之道損有余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補有余。”自從私有制產生以來,社會就是“一部分人先富”, 有了自覺的“保駕護航”,“人之道損不足以補有余”于今為甚,足愧前人。高官高官們福布斯得令全世界羨煞,千百萬非權力部門職工退休金砍去一半,就是這樣“和諧社會”?
企事業雙軌要改,很簡單,只能從提高企業退休人員著手。
二,所謂“國家不堪重負”是一個偽命題。
人民網有個貼文:《砍向事業單位的這一刀是割尾巴之舉》,長期置頂,顯然是為有司辯護的。
該文謂: “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5萬個,涉及教科文衛、農林水、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工作人員超過3035萬人,是國家公務員的4.3倍,占全國財政供養人數的近80%。另,1990年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總額僅為59.5億元,目前已經遠遠超過千億元,增加了20多倍。”
結論是:“事業單位的存在已經讓國家不堪重負”
公務長官每年小車、吃喝和旅游開銷近萬億,數以千萬計的事業退休人員的“老有所”活命的區區千億,怎么就“不堪重負”了呢?
金融“接軌”貓膩動輒奉送洋人百千億,哪里省一點,都夠事業養老、企業提高的,都夠醫療教育大大改變現狀的。毛澤東主席歷來主張為政尚大德,反對行小惠,執政改革不從這里著眼,指望靠“希望工程”,熱中到礦難或災區撒幾滴眼淚,舍本逐末不是辦法。
工資增長與GDP增長不成比例,世界最低;資本高速暴發天文數字暴利與勞工血汗工資幾十年原地踏步,舉世罕見;不受約束的公款消費、最高的行政成本指數與全球排列倒數幾名的教育和衛生投入……如此“中國特色”背景下,談什么千億養老“不堪重負”,也只好向執政宗旨中求解了。
三,所謂事業單位“市場化”改革。
人民網貼文謂:“事業單位是計劃經濟在人事體制領域留下的一條尾巴,這條尾巴繼續留下來,不僅與市場經濟的大格局不協調,而且會成為不小的麻煩和負擔。” “事業單位要轉為企業了,當然要按企業的規矩辦,與企業看齊”。
這“割尾巴”是砸“鐵飯碗”的繼續深化。
一言以蔽之,改革就是把事業單位推向市場。
該文作者雖然不是社會保障部的發言人,但從人民網的態度,從事業單位只調“義務教育” 也即小學初中的指導思想看,其改革理念是一致的。
一個教育市場化和醫療市場化的改革,已經把中國折騰得夠受了,不迷途知返亡羊補牢,難道還要進一步“折騰”么?
說教育市場化禍國殃民并不為過,它是只知道鉆錢眼的暴發戶的治國“理念” ,這杯苦酒中華民族是要慢慢品嘗的。
高中大學工資財政不予考慮,等于說教育的產業化“改革”要繼續和“深化”, 等于宣布他們也搞“承包”自己謀生自收自支,如此這般,將置國民教育、素質教育于何地?
四,公務員為何不能“接軌” ?
“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原來的管理職能收歸政府機關,這樣更有利于其服務職能和社會公益職能的發揮。”“再說后者,公務員當然和企業人員(包括與轉為企業的事業單位人員)不同,公務員是直接為國家服務,他們的福利待遇、養老當然要由國家負擔,這是天經地義的,放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接軌”“國際慣例”云云,中國的官僚買辦精英動輒拿來嚇唬老百姓。百姓雖然無知,但起碼也知道,中國執政為富豪“保駕護航”“超過民待遇”接軌早過了頭,而血汗勞工的權利比如罷工權利,連印度烏干達都不能望塵,包身工和黑窯奴工接的是殷商古羅馬和李中堂張之洞時代的“軌”——接軌并不對等! “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天經地義”,如此嚇唬老百姓,大言欺人而沒有一點羞恥感,中國精英也著實令人佩服。
把一切推向市場,交由金錢支配,凡是財政負擔的,除了官僚自己無限膨脹之外,其余一切都“甩包袱”——就是改革的大方向。教育醫療衛生的市場化,就是這一模式的產物。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把國家折騰得那樣慘,但國民的社會福利也未像中國“砸三鐵”“減員增效”“市場化”剝奪得這樣慘。
“陽光工資”和事業企業退休接軌,是否意味著執政理念改革的一個歷史性的“拐點”?
事關大局,還是理智點好。
附:
砍向事業單位的這一刀是割尾巴之舉
[ 我是下士 ] 于2009-01-22 21:45:17 上帖事業單位是計劃經濟在人事體制領域留下的一條尾巴,這條尾巴繼續留下來,不僅與市場經濟的大格局不協調,而且會成為不小的麻煩和負擔。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05年底,全國事業單位總計125萬個,涉及教科文衛、農林水、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多個領域,工作人員超過3035萬人,是國家公務員的4.3倍,占全國財政供養人數的近80%。另,1990年全國機關事業單位退休費總額僅為59.5億元,目前已經遠遠超過千億元,增加了20多倍。可以說事業單位的存在已經讓國家不堪重負,現在都了下決心割掉這個尾巴的時候了。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原來的管理職能收歸政府機關,這樣更有利于其服務職能和社會公益職能的發揮。
當然,割尾巴肯定會有一刀之痛,所以這個試點方案剛一披露就招致了很強的質疑:比如說“憑什么事業單位養老金要和企業看齊?”之類,還有一些網友再度把火引向公務員身上,說“公務員養老金為什么不一視同仁”等等。
牢騷和情緒可以理解,但這些說法跟本站不住腳。先說前一種,事業單位要轉為企業了,當然要按企業的規矩辦,與企業看齊;再說后者,公務員當然和企業人員(包括與轉為企業的事業單位人員)不同,公務員是直接為國家服務,他們的福利待遇、養老當然要由國家負擔,這是天經地義的,放眼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