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牧:防范金融開放的戰略風險
2009年01月23日 中國產經新聞報
文/本報特約評論員 余牧
隨著中國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國際銀行家已經大舉深入中國腹地,眾多外國銀行在中國許多大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外國銀行進入中國的風險,按照《貨幣戰爭》一書作者的分析,主要不在戰術層面,比如外資銀行參股控股的風險,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監管風險,利率市場化的風險,證券市場波動風險,外匯儲備貶值風險,房地產貸款市場風險,資本賬戶開放風險,人民幣升值風險,國有銀行內控缺失風險,金融衍生工具市場風險等等,金融開放的最大風險在“戰略”層面,即金融開放本質上是一場“貨幣戰爭”,而對中國以及中國銀行業來說,可能還普遍缺乏戰爭意識和戰爭準備。
美國原任總統杰斐遜有一句警世名言:“如果美國人民最終讓私人銀行控制了國家的貨幣發行,那么這些銀行將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人民的財產,直到有一天早晨當他們的孩子們一覺醒過來時,他們已經失去了他們的家園和父輩曾經開拓過的大陸?!倍赓Y銀行深入中國的“戰略”風險,正在于它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參與中國人民幣的貨幣發行。
人們可能會問,人民幣的印刷和發行是由國家控制的,外資銀行怎么可能參與人民幣的發行呢?根據《貨幣戰爭》一書作者宋鴻兵的分析,外資銀行通過部分儲備金制度,將大舉推進中國國家、企業和個人債務的貨幣化進程,這些外資銀行增發的“信貸人民幣”,將通過銀行支票、銀行票據、信用卡、房地產按揭貸款、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金融衍生產品等多種方式進入中國經濟體內。在多種因素作用下,造成中國的信貸洪水泛濫完全可能。當外資銀行“創造”的人民幣信貸總量超過國有商業銀行時,實際上就會迫使中國的央行增發貨幣。它們將有可能惡意制造貨幣的波動,先是通過通貨膨脹然后是通貨緊縮來剝奪中國人的財富,形成經濟的危機。外國銀行勢力還將通過投資控制中國的電信、石油、交通、航天等國有壟斷行業,外資銀行一旦成為中國國有壟斷行業的主要資金提供者,它們將掌握這些中國核心資產的經濟命脈。外資銀行可以隨時切斷這些重要企業的資金鏈,從而導致這些產業的癱瘓。有人會認為,這些分析全是危言聳聽,我卻以為這是未雨稠繆。當然這種情況能否發生,全在我們能否加強監管,建構完整的監測預警體系,防患于未然。如果沒有風險意識,疏于防范,就可能吃大虧。
金融開放應該是對等的,一方面“引進來”,同時還要“走出去”。這些年來,由于政治因素加上缺乏經驗,我國海外金融資產并購舉步維艱。2007年中國工商銀行對于南非開發銀行相對控股20%的投資,同年平安保險收購比利時富通保險4.2%的股份,成為其最大單一股東以及次年進而收購富通資產管理公司50%的股權,為中國金融業贏得了第一個全球綜合性資產管理平臺。這是兩起成功的范例。而其他一些海外投資,往往折戟沉沙。中國投資公司2007年6月投資美國黑石集團就是值得深刻吸取教訓的一例。中投對黑石集團的投資,決策極為迅速,并很快將30億美元現金打到了美國黑石投資財產。黑石2007年6月21日于美國紐約證交所上市后,股價不斷下跌,到2008年3月,中投的投資損失率一度超過50%。而且始料不及的是,就在黑石上市的第一天,其CEO施瓦茨曼很快變現了價值6.77億美元的股份,賺得盆滿缽滿,而中投只能看著投資不斷縮水,因為投資協議規定,中投公司4年后才能有套現的機會。而4年后黑石的存在本身,都是一個未知數。
美國金融危機為我國金融資產海外并購提供了契機。利用這一機會,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應從宏觀層面制訂科學的海外金融資產并購計劃,在微觀層面學習其他國家的經驗,提高談判技巧和能力,充分利用相關法律保護自身利益,使我國金融“走出去”形成布局合理、節奏有序、風險可控的局面。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