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痛恨“肉票”談起——
孔和尚最新博客是關于春晚的,題目是《狼心狗肺的不是春晚》,里面有這樣一個句子,說:“無恥的歌星笑星們也跟著溜縫:‘三十年前啥也沒有啊,俺是吃屎喝尿長大滴。都是跟了主子以后這三十年,使俺們富裕了,自由了,可以隨便賣身了。’”其實不僅姜昆能把改革前說的過的是牛馬不如的日子,強壇上也有思聞等在高聲控訴新社會過著使他們痛恨的日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文藝舞臺上,媒體上和論壇上充滿控訴解放,確實是件很奇特的事情。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在籌備60年大慶,文人們到處控訴60年前的社會變革給他們帶來了不幸,讓他們過上了豬狗不如的生活,過著憑票吃肉的生活,難道不稀罕嗎?
其實,關于解放后,改革前這一段,中國人究竟吃的是好了還是不好了,究竟吃肉吃的少了還是多了,不能與現在比,只能與解放前比。如果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在60年前建國后,老百姓的日子不如解放前,人均糧食,人均肉類都不如解放前,思聞控訴起來貧道沒話說。如果這一段人均糧食,人均肉類高于解放前。就是另一回事了。如果按數學說的,即使這個時期人均數與解放前很接近,但由于是憑票供應,那么就老百姓來講,還是吃得好了些。因為解放前即使人均同樣的糧食和肉類,地主老財吃得多,窮苦百姓吃的少。
那么我們看看解放前。解放前有兩個數字,一個是歷史最高年份,一個是1949年。如果用1949年的數字,思聞等會說那是戰亂剛結束,不算。于是貧道就用兩個數字來與解放后對比。農村改革是從1982年計算的,因為1981年還有65%的農村沒有試行包產到戶。與改革后比,就用1981年比,與解放前比,可以用任意時間,或者平均數來比。比如1976年起碼不是個不合適年份。既然說的是肉票,那么1985年已經沒有了肉票,而且想買肉是不受限制的。
解放前糧食和肉類最高產量年份都是三十年代前中期(1934-1937),數字都是國民政府統計的。貧道把解放前數字都算為1936年。下面是幾個年份的糧食產量(萬噸),生豬和羊的年底數(萬頭),人口數:
年份/// 糧食 /// 生豬 //// 羊 //// 人口
1936 / 13868 /// 7853 /// 6252 / / 52000
1949 / 11318 /// 6775 /// 4235 /// 54167
1952 / 16392 /// 8977 /// 6178 ///57482
1965 / 19453 //16693 //13903 ///72538
1979 / 33212 //31971 //18314 ///97542
1985 / 37911 //33140 //15588 //105851
解放前中國沒有精確人口普查,貧道就取抗戰前52000萬人來計算。因為1909年推算人口為3.7億,1931年國民政府根據29年開始的13個省人口調查為47470萬人。而30年代前期戰亂比較少,經濟發展也很快,因此達到5.2億是可能的。這個時期有人估計達到了6億人,是抗戰和解放戰爭使人口減少了。我們還是按52000萬人比較合適,否則算多了,右派說貧道把基數做大了。
那么解放前最高人均糧食為 267公斤 ,生豬0.147頭,羊0.117只。
1949年的低點,人均糧食為209公斤,生豬0.125頭,羊0.078只。
1952年土改結束,人均糧食285公斤,生豬0.156頭,羊0.107只
1965年文革前,人均糧食268公斤,生豬0.192只,羊0.192只
1979年改革前,人均糧食340公斤,生豬0.328只,羊0.188只
1985年取消肉票,人均糧食358公斤,生豬0.313頭,羊0.147只。
以上數字可以看出,1909年到1949年我國人口增長緩慢,年均增長0.9%。而1949到197930年年均增長2.0%。人口增長非常快。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我國人均糧食在持續增長,尤其在1970年以后,糧食增長加快,人口增長放慢。到1979年,人均糧食比解放前的1949年高62.7%。比解放前最高的1936年高27%。糧食增長是生豬增長的前提,只有糧食夠吃了,生豬才能增長。
解放后一個時期,雖然人均糧食增長并不很快,但生豬和羊的增長非常快,無論總量還是人均量都比解放前高很多。1979年年底生豬和羊的數量分別為1949年的472%和432%,解放前最高年份的407%和300%。人均生豬和羊的年底數分別為1949年的262%和241%,為解放情況最高年份人均生豬和羊的223%和160%。
思聞很痛恨用肉票的日子,不知道他家本來是地主還是資本家才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他總不能用現在的情況與以前比。否則他還會說,痛恨沒有電視機的日子,痛恨沒有移動硬盤的日子,痛恨沒有糯玉米的日子……要比吃肉情況,只能把解放前與解放后比。30年前人均豬肉比解放前多372%,比解放前最高年份還多123%。如果解放前思聞家有錢,不用票吃肉,那么一定是很多人沒得肉吃他才吃上了。也就是數學描寫的那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情況。30年前大家憑票吃肉,就算少也吃上了。因為總量雖然增長很快,但是還是不夠多。要是不憑票,還是思聞家吃的多,其他人吃不上。
從上面數字還可以看出,所謂憑票和不憑票,雖然與產量有關,也與條件有關。1985年肉票沒有了,但并不是改革馬上就使豬肉和羊肉產量增加了。按照國家統計數字,1979年人均生豬和羊分別為,0.328只和0.188只,而取消肉票時只有0.313只和0.147只。也就是人均數減少了而不是增加了。
沒有前30年農業和畜牧業大發展,根本沒有改革后的幸福日子。沒有毛澤東大幅度提高初中入學率和降低嬰幼兒死亡率,就沒有70年代以來人口增長放慢的人均指標。
2006年,我國糧食總產49748萬噸,人均糧食也無非378公斤,比1979年增長11.2%。這個數字比1979年比1949年人均增長62.7%,比解放前最高年份增長27%的幅度小多了。同時,2006年的人均生豬數無非是0.376只,羊無非是0.281只,比1979年只增加14.6%和49%(羊的增加換來的無非是沙漠化而已)。人均生豬增加幅度還不到1979年人均生豬比1949年增加幅度的十分之一。難道就是這14.6%的增加,接特別偉大,以前162%的增加,就不值一提嗎?
中國農業問題,無論糧食問題,還是肉類問題,都是前30年的農田水利建設,良種培育和推廣,化肥工業的發展奠定的基礎。中國人吃飽了,吃好了,除了以上原因,也是毛澤東狠抓農村教育,狠抓農村衛生,狠抓農村養老, HDI迅速下降,形成自1970年人口婦女生育率,人口增長率下降帶來的。這都可以從大量數字中計算出來。
站在剝削階級立場上說話,一定罵解放后共產黨讓自己原來一天吃半斤肉變成一個月吃半斤肉,一定詛咒共產黨讓自己與老百姓一樣排隊買雞蛋。
否定前30年是個立場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