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下經濟規模基本估計和實證分析 |
|
羅磊 南京大學商學院江蘇210089 |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5-31 http://guancha.gmw.cn |
|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南京大學國貿系主任張二震教授和經濟系主任沈坤榮教授的指點和幫助,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 「內容提要」地下經濟作為未被官方GDP 進行記錄并施以賦稅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其規模在全球大多數國家中呈不斷擴大趨勢。近年來中國地下經濟也在經濟市場化進程中悄無聲息的發展。本文采用現金比率法對我國1980年到2002年地下經濟規模進行了測算,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地下經濟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諸多方面的影響:對GDP 的影響,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以及對社會信息系統的影響。 「關鍵詞」地下經濟 逃稅 現金比率法 一、引言 地下經濟是直到近代經濟研究才開始涉足的領域,它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盡管其有隱蔽、信息披露不充分等特性,但仍引起了西方國家的高度重視,因為它在當代全球各個經濟領域里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實踐方面,早在1980年,Tanzi 率先采用貨幣需求法對地下經濟規模進行測算;Schneider于1986年使用同樣方法對OECD國家的地下經濟規模進行了估計;Lacko 和Maria (1999)運用實際投入法對OECD國家的地下經濟規模進行測算;Michael Pickhardt 和Jordi SardàPons(2004)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重新對德國、西班牙的地下經濟規模做了測算。 對于中國來說,把握地下經濟規模的大小是正確看待中國經濟發展狀況的前提條件。然而我國地下經濟學的起步較晚。1992年黃葦町的《中國隱形經濟》是我國地下經濟最早的研究著作,比較系統研究該問題的是夏興園主編的《中國地下經濟問題研究》,盡管這些著作在理論深度和定量分析上略有欠缺,但他們開創了我國地下經濟研究的先河。今年來,國內也有學者對我國地下經濟規模進行測算。其中,楊帆(2000)對中國地下經濟規模作了粗略的經驗性估計;夏南星(2000)用現金比率法計算得出我國地下經濟占GDP 比重在1988年到1994年期間一直高于20%;楊碧云(2003)通過測算逃稅量來估計地下經濟規模,其研究方法與本文相近,但側重點有所不同。而且楊文中對假設前提和參數選擇等方面均缺乏充分說明,本文將予以改進和完善。 下載閱讀全文:中國地下經濟規模基本估計和實證分析.doc |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