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區人民過冬難
老中醫
我是一個長期關注災區的志愿者。從九月份起,我陸續走訪了汶川、北川、青川和理縣等地。全國人民都在關注、幫助災區和受災群眾。為災區人民的災后重建,為他們的過冬問題出錢出力,為災區人民送去了溫暖。
重災區映秀
從我所了解到的情況看,交通相對方便的災區,媒體關注度比較高的幾個地方,災民的生活確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障和改善。有的地方已經開始建設新房,部分群眾住進了板房還發放了糧食、棉被、熱水袋等過冬物資,個別有條件的地方還發了電熱毯。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災民的生活,關注的人很少,他們的生活很難,很艱苦。說起來讓人落淚。下面我就從個人觀察的角度出發說說存在的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災民的住房難
5.12地震后,有的村子因為地質發展生了變化,山體滑坡,植被破壞,交通阻斷,通訊電力全部喪失,已經不適合人居住。這些災民,被政府集中遷移到了安置點。由于人員過多,安置點的能力有限,無法提供足夠的板房,就讓群眾自己搭建簡易的帳篷或者窩棚。此外,部分地方,植被破壞相對較輕,地還可以勉強耕種,于是相當一部分災民響應政府的號召,回到條件更艱苦的山上(大部分地震災區都是山區),自建家園。可惜當初承諾的盡快解決公路、水電、通訊、救助、補償等的問題。現在過去七個月了,依然看不到絲毫解決或者改善的跡象。比如,北川縣陳家壩鄉的龍平村、平溝村、馬安村,災民群眾——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一歲的嬰兒——都住在自建的篷子里。他們在不通公路,不通電話的地方,缺水缺電,缺醫少藥,買日用品,小孩上學都需要步行好幾十里!
山坳里的災民安置點
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青川縣沙州鎮三堆村、青平村、松林村等地基本上看不到板房,災民群眾基本都住在自建的窩棚里。村民告訴我說;“政府要求帳篷要加固,要買彩條布、油氈等材料,還要災民出一半的錢。不知道這些物資是不是救災物資?”如今,山區已經開始下雪,災民就住在冰冷潮濕的帳篷里,那些老人、小孩怎么挨過這個冬天?
理縣科多寨倒塌的民房
災民的家1
災民的家2
三堆村有一個叫李才元的老人。他們父子倆住在篷子里,睡一個床,家里很亂,衛生條件極差。因為窮,兒子41歲還沒成家。他說,他們已經多次申請國家下撥的建房款,都沒領到。上面說,叫他們開工后去拿。可是,當他們把地基挖好后,上面又說,現在還不能給,叫他們把房子修好后再說。胡錦濤主席不是說要“不折騰”嗎?這樣把群眾當猴耍,算不是算折騰?
三堆村1000多口人,80%因為窮,沒辦法自己想辦法建房子。據青平村焦書記介紹:“國家拔給災民的建房款是這樣的,三人以下1.6萬;4-5人的1.9萬;6人以上,2.2萬。可貸款。”但災民們說,國家下撥的錢都拿不到,更不用說貸款了。有一個災民反映:“因為前幾年他們家人生病,向信用社貸款幾萬元治病,現在還沒還完。地震后國家發放的每人每月300元生活費,村里和信用社勾結把生活費都給扣了。一邊是政府在救助災民,一邊是基層想方設法刻扣災民,連救命的錢都敢扣,這還要不要人活?連吊命的錢都沒有,哪里還談得上建房。大家在電視上看到有的地方是在建房,災民們告訴我說:“他們建的是樣板房,是迎接上面檢查的,我們這些地方,交通不便,建筑材料貴,我們已沒什么東西能變錢了,地震后更是一無所有,建房的事只是一個夢。”
第二,災民的看病難
看病難,看不起病是災民們的又一大問題。例如北川縣陳家壩鄉的紅巖村是陳家壩鄉的一個集中災民安置點,居住人口多,鄉衛生院條件差,醫療設備貧乏,連基本化驗設備都沒有。化驗簡單的血糖都要到幾十公里外的江油縣。災民需要先走幾十里的山路,再坐個把小時汽車才能到江油看個病。來回折騰,實在受不了;既加重的病情,更增加了負擔。
又比如理縣雜谷腦鎮打色爾村科多寨的村民王海清,三十一歲,在地震中脊椎受到重創,下身癱瘓,喪失行動能力,臥病在床已有半年之久。由于家庭極度貧困,衛生條件非常惡劣,臀部和腿部多處腐爛。受傷后,王海清曾被送往阿壩州醫院進行治療,醫院對其進行脊椎手術后,住了一段時間,告之已康復,可以回家修養了。但他回家后,病情一直沒有好轉,并且臀部出現潰爛,于是王海清再度被送往阿壩州醫院進行救治。又治了40幾天,終究由于無法承擔幾千元的醫療費,不得不離開醫院。此后,湖南省的對口救助機構捐助了2000元醫療費用,王海清再次來到理縣縣醫院求醫,但這筆錢只夠讓他在醫院治療了三天。又不得不離開醫院,回到山上的窩棚里,導致病情持續惡化.王海清看到我們,反復地說:“救救我,我才31歲,我上有老,下有小呀!”
這是王海清無錢醫治,長期睡在床上, 臀部長褥瘡,三個洞
救救我,我才31歲
與王海清同寨的老人陳光彩,現年76歲,地震前就因為病導致行動不便。地震中老人受到了驚嚇,已中風在床,現已喪失行動能力。他的妻子也長年抱病,兒子在十年前修建從寨子通往理縣縣城的山路上,被石頭砸斷了腿,下身殘疾。全家幾乎全部喪失了勞動能力。如今,他們生活在狹小冰冷的窩棚里,根本沒有錢看病。
理縣陳光彩老人地震后癱瘓在床,無錢治病.一直睡在蓬子里
在山上象這樣的人還不是少數,有病就拖。原因一個是沒錢,另一個是交通不便。
第三,小學生上學難
國家對中小學生實行學費減免,對農民來說確實是好事,減輕了農民負擔。但是聽災民說:“國家有規定農村不準辦村校,學生上學全部要到鎮上或者鄉上的中心校去上學。”由于學校離家太遠,很多村現在又沒有公共汽車,小學生要上學都得走十幾、二十里的山路!于是,部分學生不得不坐出租摩托車上學。花費高不說,而且路上還很危險。所以,很多學生不得不選擇住校。放心不下的家長(獨生子女那個不是寶貝)為了孩子上學,也常在鎮上(鄉上)租房子。但是這樣一來又不能種地了,收入就有影響。總之,怎么辦都有問題,真是很無奈!
我走訪了青川縣沙州鎮三堆村小學,周圍四個村的孩子都在這里上學。離學校最遠的有10公里左右,要走兩個多小時。地震前這所小學有六個年級,地震后高年級的學生到其他學校就讀,現在就只有中、低年級57名學生,最小的只有五六歲。學生要上學都是披星戴月。象這樣的村校,聽說明年也要停辦了,全部都要到鎮上去上學。那時同學們離家更遠了。到時候他們和他們家里該怎么辦,大家都不知道。
我還走訪了另外一所學校,青川縣沙州營盤中心小學。整個營盤鄉的小學生都在這里上學。學校有六個年級。住宿條件非常差,上下鋪的床,睡三個人,下鋪睡兩個,上鋪睡一個。床上也就是一塊竹塊上鋪了一床1-2斤的薄棉被。還有,聽學生們講,他們在住板房后(地震后遷入的),不少同學出現的掉頭發,出濕疹的現象,估計是板房甲醛超標……幾歲的小孩子,離開父母住校,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本來就不利,現在條件還這么差,父母們怎么能放心的下!孩子的成長,不僅需要學習文化知識,親情更是學校教育永遠也無法代替的。如果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在邊遠地區多辦一些小學,這樣既減輕了農民負擔,孩子又能學到知識,還兼顧親情這樣的人文關懷,不好嗎?可是,鄉親們強烈要求繼續辦村校的呼聲如同放了個屁,甚至連響都沒有!
還有一些問題。比如,青川三堆村村民反映,2001年,上面要求退耕還林,要把村子變成橄欖村。于是,上面來人把原來農民種植的梧桐樹全部砍掉,換種橄欖樹。當時說好每年每畝地補貼300元左右,但八年過去了,橄欖樹至今不結果!光投入不產出,實際給農民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況且,國家每年補貼的錢也不是家家都拿到手了的。更有甚者,地震后原來有貸款的家庭,每月需還的貸款直接就從國家給予的補貼款中扣除,與報紙上宣傳的精神根本不一樣,也沒人來管。
還有,北川縣西河村二組的付廣才(60多歲),母賢勤(60歲)地震時僥幸沒有受傷,被安置在陳家壩雙堰的災民集中安置點。后來卻被趕出救災帳篷,住在自建的窩棚中。結果于6天后(9月24日)爆發泥石流,兩人均被活埋致死。據說類似的被活埋者遠不止他們兩人……
9.24日北川泥石流過后的村鎮
這些問題,希望國家和全社會有良知有能力的人能夠給予地震災區、災民更多的關注,給予他們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讓他們過一個平安、溫暖的寒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