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在內,把危機變機會的正確出路
王小強博士寫的《啟動兩頭在內的經濟循環》一文,提出一種與這十幾年完全相反的經濟發展思路。該文用大量事實說明,近20年的“兩頭在外”、“沿海發展戰略”、“梯度發展”等模式已經走到盡頭。這次中國面臨的經濟危機不僅是美國消費,中國生產這種模式造成的,最主要的是,西方經濟已經不會再提供這種模式持續發展的空間。因此,現在回頭把發展立足在“兩頭在內”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貧道十分同意這種看法。
現在很多人都認為這次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來講既是危險,又是機會,貧道也持這種看法。但是,在這種時候,危險和機會像頭頂上的兩個往下掉的球,站在那里不動,或者躲避危險的動作不對,危險就掉在頭上。只有正確分析危險來自哪里,機會來自哪里,做出正確決定,才能在對別人來講是危險的時候獲取了機會。
為什么貧道認為確實是機會與危險同時存在呢?看看歷史就知道了。
市場經濟從來就存在金融經濟和實體經濟兩個部分。一些國家一時成為世界或者某個區域最強大國家,但是,如果這些國家的金融經濟特別發達,通過金融獲得財富比從事實體經濟更容易,那么就往往會選擇通過金融優勢生存。這個時候,如果其他國家能夠利用這個機會擴大自己的實體經濟,往往會在發生金融危機中替代那個強國。因為危機中金融財富損失會比實體財富損失幅度大。一個停產企業是可以開工的,一堆股票賠了是回不來的。
16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歐洲最富裕國家,由于財富主要是靠搶劫拉美黃金白銀得來的,因此這兩個國家并沒有因此擴大實體經濟。而且錢多制造業少,引起國內持續高漲的通貨膨脹。這個時候荷蘭也開始進入殖民經濟,但是,荷蘭同時實體經濟開始迅速成長,這表現在造船業非常發達,甚至每天能下水一條新型海船,而且漁業和食品制造也快速發展。于是17世紀初荷蘭就取代或者接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經濟實例。
而荷蘭是股份經濟的發明者,很快就變成一個以股市為中心的金融經濟體,通過金融獲得財富的能力很強。這就給了英國以機會。17世紀初,英國開始殖民地經濟后,通過殖民北美和其他殖民地,以及通過黑奴貿易以及奴役黑奴經營種植業和畜牧業,成為實體經濟最強大的國家。這個過程中,荷蘭人投資英國實體經濟也很多。結果,英國代替荷蘭成為歐洲最強大國家。并且一直持續到19世紀末。
到19世紀末,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英國人通過金融活動獲得財富的能力也非常強,英國金融資本開始向美國、德國等國家投資,美國也通過掠奪西部印地安人的家園對英國進行“招商引資”,結果,美國、德國的制造業逐漸發展,并最終在19世紀末趕上了英國。到一戰結束,美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制造業國家,這是美國最終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重要原因。
我們會發現,這些過程中,凡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兩頭在內”的國家往往抓住了機會,而一直想靠兩頭在外的國家都失去了機會。
美國在建國初期確實是兩頭在外,開發西部對外招商,大量吸引外國資本在美國從事制造業和農業,同時,大量出口棉花和其他作物。兩頭在外。但到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美國經濟開始兩頭在內,與外國經濟往來減少了,實行什么“大陸政策”。一方面大量吸收移民,一方面大量發展制造業和農業,形成一個兩頭在內的經濟體。同期的德國則認為自己的殖民地太小,選擇了為擴張殖民地的戰爭政策,最終導致兩次戰敗并失去了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的機會。
因此,開始兩頭在外,關鍵時刻選擇兩頭在內是把危險變機會的一次最關鍵的抉擇,也是一次最困難的抉擇。因為過去的成功和習慣會成為政策制定者選擇的重要干擾因素。
中國現在也走了一次兩頭在外的路,中國已經是典型的兩頭在外國家,典型性在大國中已經達到頂峰造極的地步。這一點,王小強文章已經給出了數據。中國目前制造業水平也已經很高,除了一些設備制造業還有差距外,加工企業能力已經非常強,已經是世界制造業數一數二的大國。而且現在確實發生了世界性經濟危機,西方強國依賴金融獲利的機制出了故障,甚至可能是毀壞性故障。因此,對中國來講這是個機會,歷史性機會,甚至是難以再現的機會。
如果看看同樣兩頭在外的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中有利用機會的大國,都是因為曾經面臨危機和機會中選擇了持續兩頭在外才沒有抓住機會,并最終被西方國家徹底踩在腳下。巴西人口也過億,就算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但成為一個強國的可能性不是沒有的,阿根廷也是這樣。而且,這些國家也曾經在高速發展中,遇見過1980年前后、90年代初西方經濟危機和全球經濟衰退。而且自己國家也受影響。但是,這些國家都在這個時期選擇了更加開放而不是兩頭在內。在危機中更加開放,西方資本控制的行業和資源越來越大,最終在2000年前后被西方進行了一次徹底的金融洗劫。如果用這個思路看泰國、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也會發現這樣的問題。
貧道在7月份就寫了個帖子,說中國“命好”,本來中國可能在2008-2010年間遭受一次所有新興市場國家遭受過的金融洗劫,但6月美國自己點被點爆了,中國躲過一劫。但是,中國并沒有真正躲過真正的威脅,只要中國在這次世界金融危機中選擇巴西、阿根廷的處理危機方法,結局還是和他們一樣。因為只要兩頭在外,在當今世界經濟規則中,必然會遭受金融洗劫。
今天,中國選擇繼續為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做準備,熬過世界經濟危機的方法,是最容易想到,最容易選擇的方法。因為這樣不用調整國內社會、經濟結構,甚至連產業結構都不用做大得調整。而選擇兩頭在內,就比較麻煩。首先,消費在內,就必須解決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問題,這牽涉一系列體制重建,牽涉很多富人的個人利益。當年、阿根廷和巴西一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在80年和90年前后西方經濟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時期,這兩個國家基尼系數與中國現在差不多,大約在0.5左右。由于這些國家都是“民主”國家,調整經濟政策取向需要時間,需要“政策失敗”的證明。因此他們都沒有做這樣的調整,于是選擇“既定方針”。最后造成經濟危機后基尼系數進一步提高,最終在本世紀末達到0.6左右,接近撒哈拉以南國家水平。這兩個國家是在世紀初遭受金融洗劫后,富人和中產階級也被洗劫,才使政府“左轉”,基尼系數才開始下降(現在都比洗劫前的0.6左右下降到0.55左右)。因此,讓政府“自由選擇”,一定是“既定方針”,按市場規律“自然發展”,也是兩頭在外。
但是,如果不解決“弱勢群體”收入問題,不解決將近8億人基本“不在”中國市場上的問題(貧道以前的帖子曾詳細算過這個帳),兩頭在內就無法實現。進行這樣的調整并不是沒有成功先例。且不說“革命”一定解決,就算羅斯福新政也曾經扭轉了不斷增加低收入群體,不斷擴大兩極分化的趨勢,并使美國最終在50年代形成中產階級化。對中國來說,實施這種政策的難度是非常小的。因為中國不需要像拉美國家,或者泰國、馬來西亞那樣在實施這個政策轉變前進行“試錯驗證”,中國共產黨只要通過協商就能決定新政策取向。缺少的就是認識和決心。
中央目前的政策也體現出要按“既定方針”辦的跡象。大量投資交通,無非是解決兩頭在外的農民工回家以及運輸問題(按王小強文章數字,中國汽車/公里高速是美國的4.16倍,運輸條件已經世界第一),還是圍繞“繼續兩頭在外”涉及的。所謂“產業升級”,也是圍繞在新兩頭在外過程中“吃虧少點”的思路。貧道覺得,這很危險,無非只重復阿根廷、巴西的錯誤,甚至一定程度帳重復日本的錯誤。
而兩頭在內的發展模式,絕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政策,也是一個社會政策,可以做到動一點而使整個國家全面“和諧”的做法。這一點就不用敘述了,隨便想想就能想通的。
況且,“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已經實現了,“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則一點沒兌現。難道中國也要像巴西、阿根廷一樣,最終讓西方把富裕人也砍一刀,通過“共同貧窮”來實現基尼系數下降,以形成“和諧社會”嗎?
機會到來了,真的來了。再有這樣的機會恐怕很難了。
希望中央認真讀讀王小強博士的文章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01/65568.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