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強表示幾年對房地產的發展前景表示不確定。他說,2008年的開工總量必然會產生大的空置,空置面積現在是1.3億平方米,到年底如果不出臺新的政策,估計會超過2億平方米。而去年的銷售和今年的銷售同期相比,下降了10.8%。任志強憂慮地說,現在大量的項目在停工,再減少投資和拖欠各種債務,大量銀行爛賬將會出現。(《任志強:救市政策還欠力度》2008年12月1日《市場報》)
任志強對當前的房價下跌表示不滿,發牢騷,但是他一語道破天機:房地產套住了銀行。為什么呢?我們高價房的產生根源:據前些時候官方統計,征地的利益分配是:地方政府占30%,開發商占40%,鄉村基層政府占20%-25%,農民占5%-10%。《四萬億投資須防穿新鞋走老路》2008年11月24日《中華工商時報》
近日,一位在珠三角和廣西、云南多年從事樓盤開發的房地產開發商坦言:“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開發商能夠拿到其中40%的利潤,余下超過40%的利潤全部被相關職能部門‘層層消化’掉了。”
實際上,面積越是大的樓盤,建筑成本越低,因為建筑商減少了很多鋼筋、水泥、窗框、管道等費用,售價昂貴不過是迎合人們貪大求全的消費心理。
我從1992年就開始從事商品房建筑行業。當年每平方米的建筑成本價不過350元至400元,房價不過1000元/平方米至1500元/平方米,建筑成本占房價的1/4,加上土地出讓金,房地產成本價格也不過是房價的1/2至1/3。如今建筑成本比原來只漲了100元至200元,房價卻比原來翻了好幾倍,房屋成本只占房價不到20%。
前些日子番禺包工頭向媒體公布的商品房工程明細賬,實際建筑成本是每平方米不過572元。這還是珠三角的價格,中西部省區的價格比這個更低,因為人工成本低很多。相比之下,中西部省區的人工費用只有珠三角的1/2至2/3,鐵工為5元/平方米,木工是10至12元/平方米,泥工為3元/平方米,負責貼外墻瓷磚的人要20元/平方米。
南寧、貴陽、成都等地的房價已經比上世紀90年代漲了近10倍,價格從600-700元/平方米,飆升到4000元/平方米至8000元/平方米,上萬元的豪宅也為數不少。實際上,面積越是大的樓盤,建筑成本越低,因為建筑商減少了很多鋼筋、水泥、窗框、管道等費用,售價昂貴不過是迎合人們貪大求全的消費心理。(《開發商曝灰色產業鏈:樓盤開發成本只占房價20%》《經濟參考報》2007年5月11日08:48《人民網》)
這種利益驅動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如果我們從市場的角度分析,就會發現其運作過程中,形成了地方政府賣地,開發商買地、銀行貸款、買房者再貸款這樣的資金鏈。這里政府賣了地實際已經退出來了,可以說是坐收漁利。開發商的自有資金很少,買地蓋房要從銀行貸款。買房者的按揭也來自銀行,也就是說“按揭”實際是銀行替買房者付款,開發商又用這筆錢還給銀行。表面看好像很流暢,其實所謂“按揭”帶有透支的性質,也就是說,買房者交的只是20—30%的保證金,其余的錢以后逐月扣除,而且還要利息。銀行是兩頭賺錢,無論是開發商還是買房者貸款都要付利息。開發商是以小搏大,買地、蓋房的貸款由買房者支付,一旦形成按揭的協議,開發商實際就用買房者的錢還了銀行,而且實現了賣房的利潤。而買房者呢?如果房價上漲,可以賣出去,也有利可圖。
于是,開發商就想方設法提高房價,房價提高了,地方政府賣地的收入就高,仍然是坐收漁利。地價高了,開發商就要向銀行多貸款,銀行得到的利息就多;買房者要付更多的錢,就要多貸款,這樣銀行又可多得利息。所以房價越來越高。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反面,如果房子賣不出去,資金鏈就斷了,即使斷了,地方政府還是贏家,因為要有地賣,就得利。所以許多地方政府都熱衷于支持房地產。剩下的就是房地產商、銀行和買房者了。房子賣不出去,開發商就欠債,銀行收回本金就困難,另一方面,買放者看到房價下跌,還按揭借款的積極性就減弱,這樣銀行收回本金也困難,最后形成呆賬甚至壞賬,出現金融風險,金融風險直接影響廣大儲戶的利益。
所以,房地產的風險是必須注意的。現在房價下跌已經成為事實,房地產商的重新洗牌也不可避免。但是令人擔心的是一旦出現大量銀行爛賬,后果是嚴重的。要避免這種情況:每停止新的開工項目,先切斷源頭,防止擴散。也就是縮小空置率。第二,是政府讓利,減少土地交易成本,使房價回到合理水平。第三,銀行允許提前還貸,并優惠,及時收回資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yewn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